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泸州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泸州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36

2023-03-28 16:27:3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然后探究了泸州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变革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科学设置课程,建立中医药特色教育体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然后探究了泸州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变革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科学设置课程,建立中医药特色教育体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文化;泸州地区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已有2 000多年历史,它是人们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体系[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紧密关注并全力支持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使得中医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化的技术、规范的制度、敬业的人才,使中医迎来了复兴的时代。中医的发展正在迎来一个集治疗、健身、研究、教育、产业和文化于一体的新时代。随着中医药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普及,其国际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还在许多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4]。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中医药人才是直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优秀群体[5-6]。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以“中医文化学”学科为平台的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仍是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7-9]。在全球普遍老龄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固有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抓住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机遇,培养满足新的时期中医药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需要积极作为,着力构建适宜新型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本文将深入分析现有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及泸州地区特殊地理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新思路。

1637284222103891.png

  一、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模式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政策的施行表明了人才培养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0-12]。当前,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包括世家传承在内的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为主。师承教育重在实践,并切实将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13]。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互促互通,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从而使师承教育模式更贴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14]。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师承教育举重若轻,与此同时,也显示出某些不足。师承教育易受门派影响,学生只接受单一师傅的教导,重一家之学,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知识面过于狭窄,难以融会贯通。同时,师承教育带教者多受教于师傅,临床实践技能强,但掌握的理论知识大多不如接受院校教育的带教者深厚、系统。另外,师承教育带教者培育学生人数少,师傅的学术及教学质量难以准确评估,且无统一的教学及考核标准,培养质量难以保证[15]。当前,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其相较于传统的师承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院校教育教学规模较大,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施完善,教学专业细分,教学方式多样,临床带教病例众多,且有严格的准入及准出标准,更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数量[16]。相比师承教育,这种已被当今社会广泛接纳的院校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同时,也存在临床实践机会少,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针对病患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大多临床动手能力不能匹配掌握的中医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随着疾病检测手段趋于科技化,看诊时重在看检验检查指标,而忽略望、闻、问、切诊疗手段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及社会不断地进步,我国忽视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情况日趋严重。

  (二)课程设置

  目前,以全日制高等教育为主要途径的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需经历在校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两个阶段,历时分别为4年、1年。理论学习包括中西医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及公共基础课在内的近30门课程。很多中医药院校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课时接近,更有甚者,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就是西医课程[17]。很多中医药院校对中医经典著作,如《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不甚重视,相关教育不足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不足以奠定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不足以培养学生一脉相承的中医药情怀[18]。目前,开设医学人文公共选修课的中医药院校较少,这使得中医药专业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和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对中医经典的理解能力较差,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怀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再加上目前中医专业较西医专业就业困难,难免让部分学生成为中医的信念有所动摇,使得本就不多的中医药人才进一步流失。临床实习方面,中医与西医类似,在短短1年的临床实习中,学生书写病历、记录病程的时间多,跟诊学习的机会少,在教师亲自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机会更少,传统的中医望、闻、问、切必备技能实践少,这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临床中不能真正地践行理论联系实践,导致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培养中医思维,难以掌握中医必备临床技能。

  (三)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是由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等多重要素组成的系统的有机整体[19]。中医特色人才培养,离不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支撑。高等中医药院校新招收的教师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及考核,基本都是从综合性大学或医学院校毕业后经过短期岗前教育及培训后直接入职,其缺乏对教学的认识和思考,同时教学技能也有待提高。一项来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任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现状的统计分析显示,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青年教师渐渐成为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一方面他们带来了新理念、新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在教学经验上相对不足,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20]。中医基础课多由年轻教师讲授,他们有的从不上临床,有的偶尔接触,基本谈不上什么像样的临床经验,会出现照本宣科、语言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同时,中医临床课教师大多为中青年医生,病房工作繁多,工作多是中西结合,缺乏对中医的认同。此外,部分教师为本校校友,多数延续了既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及授课方式,出现了教育“家族化”趋向。除老教授及高年资医师外,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临床经验匮乏,出现了“医教分家”的问题。一项针对全国中医药高校的调查分析显示,青年教师承担大量医教研任务,部分还承受着继续深造、婚嫁、生儿育女、养老的压力,此外还有来自职称晋升的压力,职业认同水平最低[21]。中医药的发展并没有局限在国内,在海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国内越来越多的医药类高校接受海外留学生。与西医相比,中医在医学理论体系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对于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中国留学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宗教文化、爱好和思维方式,若是没有相关的中国文化基础,在中国学生中极易产生共鸣的名医案例,在留学生授课中会很难有相应的课堂反馈,以致留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这不利于其日后对中医基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课程中的很多医学术语直接沿用古籍原文,其文言式用语是中医表述最大的特点,跟其他医学类专业英语授课相比,中医药专业更难,语言交流障碍是中医学留学生英语教学最大的挑战[22]。对于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来说,留学生医学课程的任课教师虽通过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并具有一定的医学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要自如地上课及与学生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仍有一定难度[23]。

  二、泸州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一)变革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了中医药发展规划的一系列任务和措施,为未来15年中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4]。该纲要提出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作为中医药大省,四川享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其中泸州地处川渝滇黔结合部,群山环绕,两江拥抱。美丽的西南医科大学坐落于忠山之巅,附属医院、附属中医医院比肩而立,这使得泸州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历史底蕴和较强的区位优势。中医师承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导师的选择,需选择具备高尚的医德素养、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及教学经验的导师,师承导师可根据各自所长,带领学生组成师承团队。在带教方式上,可采取跟师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形式,跟师实践是以跟导师临床实践为主,学生参加接诊患者、四诊合参、给出治疗方法的全过程,这样在巩固教学计划内理论的同时,能锻炼、提升实践能力。理论学习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理论自学,以研读中医经典著作为主,师承导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开展教学,指定不同的阅读书目,以强化其对中医经典知识的理解。在缺乏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过早进入师承跟师阶段,极有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带教时间上,学校可让大一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医院观摩导师诊治病人及进行医患沟通的全过程,熟悉诊疗过程,激发学习热情及兴趣;大二至大四阶段,在学生有相应理论基础及诊断基础后,学校可开设专门的临床实践课,使其从跟师出诊逐渐过渡到跟师试诊,在临床实践中巩固中医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锻炼临床技能;在大五临床实习时,学校可让学生跟实习基地带教教师一同收治、管理病人,在实践中使其修正自身存在不足,提高中医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科学设置课程,建立中医药特色教育体系

  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药史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也是中医学作为宏观医学不可动摇的基石,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培养现代化中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以西方科学原理为指导对中医医学宝藏进行挖掘是中医传统理法方药与世界医学接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医经典教学是中医人才培养立足之本,但由于教改普遍压缩课时且西医基础课程较多,中医经典的教学时长有所缩短。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捉襟见肘,重点部分涉及不足,与本专业关联较少的部分一笔带过,而且使学生对经典的了解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其水平参差不齐,在课程学习中对多数重点不能很好地掌握。另外,绝大多数学生因为课业压力,将经典阅读课作为考前突击科目,对教学难点学而不精、精而不专。因此,要想建立中医药特色教育体系,必须科学设置相关课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中医、相对弱化西医,调节不合理的中西医各类学科的课程比例及时长,让中医课程在中医药专业回归主导位置。其次,增设相关的人文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古代名医的生平、经历及故事,领略古代医生从悲天悯人到济世救人的伟大情怀,使中医药文化、大医精神更深入人心。再次,中医经典系统地揭示了中医的治疗原理和方法、人体生理、疾病症状和预防治疗,是中医学学生需掌握的基本功,亟须纳入必修课。最后,增加理论及实践课时,使学生先应用理论知识进行药材的辨认和充分了解其药理知识,再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中医辨证能力,并重视中药园、校内外基地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中医药园进行中医药种植,让学生学会辨别中医药材,掌握每个药材的效用与毒副作用。落实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掌握的理论知识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实践方案,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体验不同的中医药文化,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此外,需选拔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教师授课,通过多媒体、PBL、CBL及同伴教育等多种模式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25]。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师资队伍是整个中医药教育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打造一批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高年资教师、医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宝贵财富,他们在学术上是“标杆”,在为人师表上是“旗帜”,在教学与临床经验上是“能手”,省部两级中医药管理局应该支持大学通过延聘或授予“终生教授”等方式,让高年资教师继续发挥余热,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又快又好地发展。其次,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青年教师、青年医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应切实激励他们跟师、跟诊,真正传承老教授、老专家高尚的情怀及本领,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中医师资队伍。此外,可从政策上吸引中医药人才,并通过岗前培训、培训基地专家帮带、选送国内外研修、校企合作等方式,以及采取督学听课、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要积极组建中医药文化科研团队,鼓励且支持优秀的中医药学者与临床工作者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及研究。再次,走开放办学之路,支持并鼓励中医药人才与国外高层次人才之间通过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合作指导研究生等方式合作交流,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知名度,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一流学科的建设发展。最后,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文化的专业教材建设,努力建设并申报中医药文化学科博士点,从而强化中医药文化本科及更高层次专业教育[26]。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强调“丰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形式”。中医药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大医精诚的道德观及医乃仁术的医德观都突出了中医药文化的人文内涵。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文化育人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哲学观念、价值主张、思维方式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优势,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着力培育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首先,积极组建中医药文化社团,丰富大学生活,促使学生对祖国绚丽多彩的文化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及认同感。其次,布置中医药文化长廊,通过常规的宣传展板、实物、模型及运用新媒体手段,如利用电子触摸屏等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医药文化。再次,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节活动,通过科普讲座、文化作品征集、辨识中药趣味赛、制作香囊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从而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最后,学校食堂可推出养生保健膳食,增加学生真实体验感,让学生吃在其中、学在其中。

  三、结语

  中医是中国主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整体医疗体系,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而中医药人才不仅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还是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战略资源,因此,一直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泸州地处具有“中医之乡”美誉的四川盆地,西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坐落其中,具有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探究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加强中医药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探究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多创新、多实践。目前,国家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基于这些政策的指导,相关培养基地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谨记“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这一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注重现代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中医药的灵魂和精华能在中医药人才中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可见,不断探索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人才培养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容,林莹波,梁丽萍,等.如何高效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的思考和建议[J].广东教育(职教版),2021(11):13-14.

  [2]XU J,ZHANG Y 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COVID-19[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2020(39):101165.

  [3]SONG H,GAO J,JIA H.Usage and promotion on Chinese medicine in Portuguese-speaking countries[J].Pharmacol Res,2021(168):105591.

  [4]ZHANG Q,EDWARD K.The 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a perspective[J].Science,2014,346(6216):S5-S6.

  [5]孙成,杜杰,秦博文,等.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健康必读,2021(25):240.

  [6]吕燕红,邓棋卫,高原,等.中医药文化传承与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J].科技视界,2020(23):135-137.

  [7]曹锡康,朱惠蓉,舒静,等.以文化传承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2):102-105.

  [8]姜德民,姜蕾,王一强,等.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和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9):7-10.

  [9]张金生,张宝霞.关于中医学术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20(11):15-17.

  [10]吴结枝,王桂云,李荣慧,等.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10):45-48.

  [11]熊继柏.谈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两点认识[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2(2):173-175.

  [12]邢曼,陈红专,胡鸿毅,等.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继续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8):739-743.

  [13]王占利,冯尧伟,李潇,等.从中医师承教育思考当今中医学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3):6-7.

  [14]王墉,郑文杰,马柯.师承教育在中医继承与发展中的现状及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9):5-7.

  [15]龙江红,张国民,刘向华.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3):168-170.

  [16]窦维华,陈燕,杨飘,等.浅谈中医学的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99):389-390.

  [17]陈冰.《中医药法》颁行背景下的中医药教育若干问题浅析[J].医学与法学,2017,9(5):53-56.

  [18]段建雪,胡泽蓉,张艳莉,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探讨中医经典的学习策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4):16-18.

  [19]葛金文,谢明霞,田雪飞,等.湖湘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发展与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10):1193-1197.

  [20]姜威,李宗友,胡艳敏,等.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任教师及研究生指导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5):18-21.

  [21]黄星,邓丽金,王玫,等.中医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7):10-12.

  [22]赵宝存,姜双全,吕勃,等.促进来华医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策略初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4):61-63.

  [23]郝晓婷,张敏,苏仁意,等.外国留学生临床医学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1(3):45-46.

  [24]李新路.关于现代中医药师承教育机制建设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3):728-729.

  [25]贾瑞婷,卞跃峰,宋欣阳,等.“互联网+中医”发展现状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3852-3855.

  [26]闫忠红,匡海学,杨天仁.建设特色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探索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