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探索论文

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探索论文

3

2023-03-28 16:49:0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文章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首先说明了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的瓶颈,最后论述了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的突破路径。

  摘要:文章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首先说明了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的瓶颈,最后论述了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新工科专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掀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1]。自此,“创新引领发展”的基本理念成为人才培养的“南针”。各高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借助“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将师生好的创意以项目培育的形式推荐参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并对项目成果进行孵化,从而反哺企业生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很多高校已经结合学校实际出台了若干措施和办法,响应和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紧接着国家规划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并首批认定了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这些项目有些是全新的新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专业;有些是新工科与传统专业的融合,如智能医学工程是医学与工学的结合,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则是管理学与工学的结合。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发展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学校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同时面对产业、行业和市场类别的细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也必须细化。因此,政策的支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情况都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尝试建立新工科专业,积极探索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服务和支撑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下面本文拟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对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加以探索。

  一、相关背景

  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吉林大学举办,其设有高教赛道、职教赛道、红旅赛道和国际赛道。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比赛,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发挥出创新创业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如创新创业孵化园,服务经济提质增效;激发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活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精准创新创业[2]。

  2019年,报名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高校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达到2 241所,项目数量达37万个,参与学生有150万人。2020年,全国共有1 600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有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4 347所院校的228万个项目、956万人参赛。参赛项目质量显著提高,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具有明显投资价值的好项目。大赛还吸引了800多位投资人和企业家积极参与,为大学生提供投融资服务和创新创业指导。可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促使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更加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的意义

  (一)面向实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理念符合时代特点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艰巨任务。“互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发展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标准越来越高。时代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工科时代的到来。新工科倒逼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结构进行变革,也使创新、融合等特质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3]。同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致力于打造高校创新、社会创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由此可见,两者的理念是一致且相互影响的。

  (二)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能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

  新工科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基本范畴是新兴产业,尤其注重信息通信、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4]。同时,新工科主要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5]。“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是新工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无缝对接产业的落地方式。很多企业家都在关注大赛的进程,并积极地对好项目进行投资,可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了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为行业和企业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并创造了和谐发展的机遇。

  (三)帮助教师快速成长,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不论是参与学校的新工科建设,还是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都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在变,学生要变,教师更要与时俱进,其只有对大赛的内容融会贯通,才能尝试教学改革,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革新[6]。概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需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这样可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

060a85e345d77c7a1332f9278fde83a1.jpeg

  三、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的瓶颈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无法真正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较薄弱,要想在专业深度和专业广度层面进行拓展,难度较大,同时缺乏对新技术、新知识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想使大赛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还需要教师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大规模革新。

  第二,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协同创新平台急需建设。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创新创业配套的制度和保障条件不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实践层面。专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的知识积累,而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因此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都由辅导员讲授和组织,无法真正深入创新创业的实践层面,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第四,参赛范围是小众群体,受益面较窄,不能满足新工科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内容与普通教学内容相比更深入,且对参赛队员的培养都是小班辅导,这就要求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拓展学习前沿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并加强练习,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对全体学生实施这种教学是不现实的。

  第五,教师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新工科建设的专业融合缺乏积极性,处于两面为难的境况。一方面,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需要教师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对此,教师只能进行自学或参加社会培训,但教师一般没有自学的时间和精力,且参加社会培训时间短、价格高,也不适合所有教师,这就导致教师缺乏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7]。另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不是一个教师花上一段时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教师团队,在反复的改革创新和实践中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实现目标。当然,没有学校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激励,也会对教师的比赛指导和教学改革热情造成极大影响。

  四、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的突破路径

  新工科的提出符合“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同时强调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这得到了产业界的积极支持,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理解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其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联性

  我国的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人才需求和教育供给的主要矛盾。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当今时代的职业教育比工程教育更早感受到产业结构变革和“机器换人”的压力。所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与时代同步,通过模式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在人才“出口”这一点上先行一步。

  (二)做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建设融合的顶层设计

  完善顶层设计,要做好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工作。具体而言,可建立量化和质化的评价机制,以发展性评价作为主要形式,强调发展性评价的作用;出台一些经费奖励、税收减免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深度开展校企融合,以实现共赢。例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非常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在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赛铜奖2项、省赛一等奖5项、省赛二等奖6项、省赛三等奖7项,并连续四年荣获优秀组织奖,共有18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院专门组建创新创业机构,构建协同管理机制,实施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素质提升工程。具体而言,学院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创新创业专题培训,预计3年内实现全覆盖,同时制定创新创业校外优秀导师专项人才引进计划和驻校企业家制度,成立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基地,以吸引更多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共同配合,使创新创业机构稳定有序地发展,进而实现创新创业的资源共享[8]。另外,学院与北京中科创大合作在校内建立中科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专门的机构,并配备常驻创新创业校外导师15人,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深入开展。北京中科创大拥有较多的投资合伙人及创投基金,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导师团队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发展定位和现有基础,可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培养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满足产业需求,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三)促进学科体系交叉融合,形成特色的新工科教学体系,并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第一,新工科要求学院变革原有的办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规格,突破“同质化”发展现象。首先,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引领,构建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即对接“产业链”,调整优化高职工科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重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良性互动[9];围绕“岗位链”,打造高职新工科课程体系,具体要打造新工科与人文学科、管理学科、社会实践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其次,紧扣新工科人才标准,优化工科教育的评价机制。即要正确理解、科学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和机制。最后,依托“三个融合”,重塑高职工程教育生态系统。即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构建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以科教融合为突破,促进教师群体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素养提升;以创新创业融合为驱动,丰富新工科建设内涵。

  第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组建创新创业机构,建立“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优化师资团队,提升培养质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十四五”期间高校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也是深化高职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高职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的重要措施。学院自2019年成立中科创新创业学院以来,充分发挥中科创新创业学院的制度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成立了至臻创新创业实验班、至臻创新创业精英班、至臻专创融合优才班。另外,学院以成立专创融合班为试点,在全院积极推动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2019年9月,中科创新创业学院成立至臻专创融合优才班,提出了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品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突显了组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结合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2019级至臻专创融合优才班、信息传媒学院网络管理班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班,完成了“三课融合”(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创新创业课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三课融合”,也深度融合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这为工科学生核心专业素养培养及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台。

  (四)建设一批创新型的新工科师资队伍,注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要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优化师资力量,并借鉴德国的培训师制度,对新工科专业教师实行专业资质认证。具体而言,可建立教师工作站,通过外聘内培,盘活用好校外师资力量;建立新工科教师认证制度,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一支既有专业、创业知识背景,又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经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非常关键。对此,教师要做到如下四点:一是重点在保障立德树人的思想基础上,体现创新教育专业化;二是在专业教育上体现出思想性和创新创业性;三是在“以项目化教学带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落实实践课程;四是进一步在项目中彰显创新创业特色。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优化师资力量,能够真正实现产学研相互渗透。即通过外聘内培,引入有创业经验的教师、从事过技术工作(即企业管理)的教师,可盘活用好校外师资力量。由于新工科人才培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即要求教师的专业结构要突破壁垒,实现交叉融合[10],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建立新工科教师认证制度,并鼓励专业教师加入新工科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研究。

  (五)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融入“赛证”体系,探索新工科国际认证模式

  第一,尝试探索建立对接地方区域经济的新工科产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协同中心,引导、鼓励师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第二,开发与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相关的课程,将大赛融入新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如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竞争力、知识技能可迁移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要落实“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并探索新工科建设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融合之路。

  第三,探索建立国内外师生的双向流通体系,借助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设新工科专业。高职院校应通过多途径引进国外优质高等工程教育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并借助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设新工科专业。例如,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深入开展,学院中科创新创业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并发挥创业教研室的作用,以创新创业实验班为载体,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一方面,积极开展GYB、SYB等各类创业培训和校区、校园交流,并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将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员化、常态化,通过大赛活动发挥创新创业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创新创业工作品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另一方面,组建科技创新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并依托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和各专业实训室构建学院创新创业实训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众创空间”。此外,学院打破院际壁垒,结合新工科专业特色优势,基于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了一个集“个性化教学、自主学习、教学试验、创新研究、创业竞赛”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

  (六)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

  新工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质量诊断与不断改进。即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和毕业后10年就业质量都要进行评价;另外,评价主体、评价要素及评价平台都需要进行优化和动态调整。

  五、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的推动下,优化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高职院校应厘清思路,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遵循“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教育理念[11],使新工科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院校特点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进而推动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发表致辞[EB/OL].(2014-09-10)[2020-03-0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889 5_2.shtml.

  [2]教育部关于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EB/OL].(2015-06-02)[2020-03-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506/t20150602_189532.html.

  [3]黄英.“新工科”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7):169-170.

  [4]黄兆军.高等职业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1):33-39.

  [5]余再新,王志强,安铃芝,等.“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4-14.

  [6]徐哲.高职院校“新工科”建设研究:以职业技能大赛“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8(20):144-145.

  [7]梁冬松,韦宁照,石有总.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8(1):112-114.

  [8]贺晶晶.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的高职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析[J].河北职业教育,2018(10):78-81.

  [9]王书润.新工科:工科类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新方向[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47-50.

  [10]卢建坤.高职院校新工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使命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7):23-27.

  [11]严琳.“人工智能+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财经智库,2018(4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