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研究论文

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研究论文

1

2025-03-10 13:57:00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文章选择学习经济学课程的五个不同专业(含非经济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构造Tobit模型,从专业知识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在专业知识内容方面,经济学实用价值认知、教学与社会实践脱离认知、教学内容难易度对学习兴趣产生显著影响,知识陈旧认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显著;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水平、教学形式枯燥、师生互动三个因素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显著,但是方向与预期一致;在教学环境方面,监督检查、课程安排时间、教学设施条件之中,只有教学

  摘要:文章选择学习经济学课程的五个不同专业(含非经济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构造Tobit模型,从专业知识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在专业知识内容方面,经济学实用价值认知、教学与社会实践脱离认知、教学内容难易度对学习兴趣产生显著影响,知识陈旧认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显著;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水平、教学形式枯燥、师生互动三个因素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显著,但是方向与预期一致;在教学环境方面,监督检查、课程安排时间、教学设施条件之中,只有教学设施条件对学习兴趣产生显著影响,同时还将核心被解释变量学习兴趣度替换为缺课率和阅读参考书籍数量,重新对基准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学习兴趣;经济学课程教学;大学生

  经典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高度简化抽象。因其存在过多的严格假设、理论推导和公式模型,导致实际教学内容与真实世界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往往无法真实描述现实存在的大量经济现象,并准确预测未来经济状况,难以正确指导人们解决经济问题,被学者戏称为“黑板上的经济学”[1]。对此,科斯、诺斯、威廉姆森、斯蒂格勒、周其仁等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传,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2]。教授传统经济学价值何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从理论走向真实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已经逐步深入国民经济的各个层次和环节,深入国家宏观管理、地区经济发展和每一个微观个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学习、思考、接受和实践,经济学也成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经济学理论的高度抽象特征使初次接触它的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理解和掌握,遑论融会贯通[3]。根据笔者对600多名学生的调查反馈,有近1/4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认为自己没有整体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习内容碎片化问题严重;有2/3的学生感觉课堂上能听懂,但是课后没有及时复习,以致影响到后续知识的学习;只有不到1/10的学生表示能理解并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上述情况倒逼经济学课程教师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从市场经济供需双方决定均衡的基本原理考虑,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作为知识供给方的教师,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作为知识需求方的学生,需要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4]。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二者结合,方能将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技能[5]。基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构造计量模型,针对学生学习经济学兴趣的影响因素,从专业知识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理论性强并注重逻辑性的相关课程教育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二、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择学习经济学课程的五个不同专业(含非经济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630份,收回问卷618份,在问卷整理过程中剔除存在异常数据的样本,共获得有效样本600份。

  首先,研究对象个体特征统计描述。样本学生年龄为18—24岁,男女生比例为1∶1.74,女生明显偏多;样本学生所在年级范围从大一到大四,但是受教学计划影响,以大二、大三学生居多,其中大二学生占59.00%,大三学生占37.00%,二者加起来共占调查样本总数的96.00%;文理科学生的比例为1∶0.83,文科生略多;从生源地域来看,来自城市、县城、乡镇、农村的学生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6.50%、25.67%、24.00%、23.83%,总体来看无明显差别,故抽样不存在生源地域偏差。

  其次,调研对象学习意愿和兴趣分析。利用统计数据研究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发现,在所有的调研对象中,有84.00%的学生表示愿意学习经济学课程。对此,笔者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学习兴趣度进行度量,1代表完全没有兴趣,5代表产生浓厚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的比例为24.33%,兴趣较高的学生的比例为29.67%,兴趣一般的学生的比例为36.17%,兴趣不高的学生占比不到10.00%,而表示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只有2人,样本整体呈现偏尾分布的特点。由此可见,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经济学已被大多数学生接纳。进一步,笔者选择了两个客观指标间接测度学生学习兴趣和意愿。指标一:缺课数。为了尽可能保证数据准确性,问卷采取匿名调查方法,调查前告知参加调查学生调查结果不与其成绩挂钩,也不影响各种考评。从统计结果来看,从未缺课的学生占比接近45%,缺课5次以上的学生为58人,占样本总数的10%,学生整体出勤状况良好。指标二:阅读参考书籍数量。教师一般会给学生推荐教材之外的经典专业参考书籍,介绍经典理论时也会介绍相关经典著作,期望学生能在课后巩固专业知识,扩展知识面[6]。同时,笔者认为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后阅读经济学参考书籍和相关经典著作。从统计结果来看,超过30.0%的学生课后没有阅读参考书籍和经典著作,没有自学的主动性;阅读1—2本书籍的学生总数为294人,接近全部样本的50.0%;阅读3本书籍的学生占13.7%;阅读4本以上的学生不足10人。相对较低的阅读量,一方面说明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学对初涉该领域的学生来说自学难度大,需要教师的课堂引导和释惑。

  最后,出勤率影响因素统计分析。按时上课既是学校教学纪律要求,也是学生系统接收专业知识的保障。高校学习生活模式与之前截然不同,作为成人,学生面对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生活要求更高,而高校由于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责,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监督,因此提高出勤率是高校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7]。从统计结果来看,传统的点名、课堂提问、考试等教学手段并不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尤其是上课点名,只有6%的学生认为这对其出勤产生约束效应,而且无论采取随机抽查还是全员点名的方式,都无法有效提升到课率。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抱着侥幸心理,或者点名结果无法成为严格执行缺勤纪律的依据。至于另外两种常规方式,在百人大班教学环境下,课堂提问时学生被随机抽中的概率极小,考试则可以通过突击学习,短时间内完成期末考核,因此效果往往不佳。从统计结果来看,布置作业和组织实践调查对学生出勤率产生明显激励作用,选择这两项的学生占比为36%和35%,即这两种教学方式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倒逼学生按时上课并认真听讲,如此才能实现学以致用,达到良好学习效果。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具有较高的到课率和专注度是学好一门课的基础,兴趣则是实现广博精深、融会贯通的核心动力。在了解学生学习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影响学生学习经济学兴趣度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兴趣度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从而在教学改革中更准确科学地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提升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样本数据整体呈现偏尾分布特征,笔者选择利用Tobit模型来估计各种因素对学习兴趣度的影响。模型如下。

  Yi=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3+β8X8+β9X9+β10X10+γZi+εi

  将学习兴趣度作为因变量Y,其取值为从1到5的有序离散变量,变量值越大表示兴趣度越高。自变量方面,根据长期教学经验,汲取专家建议,结合预调研学生反馈意见,设计了经济学实用价值认知、教学与社会实践脱离认知、知识陈旧认知、教学内容难易度、教师水平、教学形式枯燥、师生互动、监督检查、课程安排时间、教学设施条件共10个自变量X,从专业知识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经济学兴趣度的关键因素。其中,X1到X4属于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知识内容认知,X5到X7属于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X8到X10测度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度的影响。此外,笔者还设计了年龄、年级、家庭环境、文理科、高考成绩共5个控制变量Z,一方面通过控制个体特征对因变量的影响,提高估算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精确和准确度;另一方面根据回归结果,考虑根据学生特征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和课后辅导。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学习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在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之前,先进行解释变量多重共性检验,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466 9,最小值为0.000 2,低于0.8的水平,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平均值为1.26,最大值为1.78,最小值为1.07,也远低于10的水平,因此判断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的问题。接下来,对专业知识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组回归和整体回归,分析不同维度影响因素对学习兴趣的分类影响和整体综合效果。结果如表1所示。

image.png

  理性主体的认知与其行为存在因果关系,认知异质性导致其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如表1所示,模型一和模型四的回归结果显示,在专业知识内容方面,经济学实用价值认知、教学与社会实践脱离认知、教学内容难易度对学习兴趣产生显著的影响,知识陈旧认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显著。从回归结果中可知,当代大学生在获取知识尤其是经济学学习中有明显的自主意识,渴望学到有社会经济价值的内容。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如果在未来能够转化为就业、创业、谋生和素质能力提升的人力资本,就会产生吸引力,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如果理论与社会实践出现了脱节和偏离,学生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目的和用途,自然对上课感到索然无味,加之经济学理论过于抽象,具有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特征,使得这种难度的知识对于多数初步涉猎经济学的本科生来说难以在短时间内学会学好。根据笔者对样本群体的研究,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生占比高达90%(结果受抽样群体偏差影响,如果在“985”“211”高校中抽样,该比例可能不会很高)。这也解释了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睡觉、不积极与教师互动等现象的成因。模型二和模型四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水平、教学形式枯燥、师生互动三个因素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显著,但是方向与预期一致。从回归结果来看,高校普遍提倡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和加强教学环节师生互动等创新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无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向教学内容的创新倾斜,而非单纯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模型三和模型四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教学环境方面,监督检查、课程安排时间、教学设施条件之中,只有教学设施条件对学习兴趣产生显著影响,如教室学生密度、多媒体的清晰度、音响效果、教室的环境等硬件措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使大教室后排学生的兴趣度降低。课堂点名、期末考试等约束型监督检查活动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显著,且会产生负影响,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中将主动学习视为被动学习。在控制变量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高于低年级学生。因为高年级学生已经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式,面对未来就业也更加确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故容易对经济学这样的主干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家庭环境、文理科、高考成绩等控制变量没有对学习兴趣产生显著影响,说明是否来自农村、文理科偏差和高考成绩等个人特征并非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学习兴趣的养成可能更多地受到后天培养的影响,而非由先天因素决定。

  (二)稳健性检验

  本文将核心被解释变量学习兴趣度替换为缺课率和阅读参考书籍数量,重新对基准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笔者认为,对课程产生兴趣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上课,不会因主观原因缺课,并会尽量减少客观原因对上课的影响,其缺课率会很低或为0。另外,为了弥补课上教学因时间约束而引起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的问题,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对相关理论和现实经济现象与问题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学生也会自觉增加教材之外教师推荐书籍的阅读数量。

  从稳健性分析结果来看,检验一经济学实用价值认知与缺课率呈显著负相关,教学形式枯燥与缺课率呈正相关,监督检查与缺课率呈负相关,这些与本研究的预期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知识陈旧认知与缺课率呈负相关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性质决定了基础原理性课程的内容是基于历史经验形成的对经济现象的高度简化抽象,很早形成并经过长期检验依然保留的理论恰恰证明其价值,这点与一些实证经济学有很大的区别[8]。检验二整体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笔者认为,目前受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和寻求答案的方式追求简易化和便捷化,忽略了阅读原著的学习习惯,造成阅读量大幅度减少的现状。借助互联网检索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加学习的容量,但是过于碎片化、简单化、结论化的信息渠道势必会减弱和干扰学生探求现象问题背后深层原因和动机的积极性,这种知识获取方式必然与兴趣无关。

  五、建议

  基于对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经济学高质量教学创新改革应以提升教学软实力为主,辅以教学环境改善,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科研与教学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做好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9]。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地回答好“学习经济学理论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一是基于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引入前沿科研成果,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内容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借此让学生形成将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将经济学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并学会用扎实的专业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做到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即教授学生研究什么问题和领域时可以使用该理论、具体什么条件情况下使用、使用的步骤流程、使用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以此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崇拜,并提高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课题中,教师可采用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让学生应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土地承包农户、村集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者围绕耕地流转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的多次动态博弈,深入分析各利益主体的流转意愿和行为选择,其中,复杂的博弈模型与三方访谈的实践案例相结合,引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崇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授课方法,将抽象理论具体化,以降低知识学习难度

  案例教学是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教师授课时常用的方法。现代经济学起源于西方经济学家的长期系统研究,其案例多是欧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背景和环境差异使授课中学生的代入感较差。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间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波折,但是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因此,本着“学西方理论讲中国故事”的原则,案例要选择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问题和政策,同时,教师多讲身边发生的故事,多讲最近发生的大事,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周其仁教授曾说过:“听别人讲,读别人的东西,还是别人的,学习就是要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完成将别人的东西到自己逻辑分析、准确判断、清晰决策能力的转化。”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或质疑,并整理成案例,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概言之,用熟悉信息取代陌生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借助教育部和高校建设的案例库辅助理论教学也是一种高效的方法,这需要教师课前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所讲理论相关度高、代表性强的案例。此外,教师还要善用启发引导式教学,在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启发学生进行理论逻辑推导,逐步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答案。即学生学习知识不能死记硬背结论,而要重点掌握理论推导的过程和方法,以便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image.png

  (三)增加课堂提问,丰富课程考核形式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把学生逼入课堂转变为吸引入课堂。为此,教师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加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经济学课程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也可以将学生请上讲台,让其讲解对理论知识的个人理解和解题过程。针对经济学课程中已讲授知识点进行提问时,教师可以选择坐在后排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以表现出对班级学生有教无类的整体关注。同时,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求知欲,确保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IS-LM模型时,要求学生根据均衡理论推导IS和LM曲线,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由简到难的层次,进行提问,启发点拨学生的思考方向,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所收获。第二,丰富课程考核形式,以此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经济学课程实践活动,从而在活动中增强体验感和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为适应信息化时代,达到培养学生了解、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经济学课程性质和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具体而言,调研报告、政策分析、专题报告等形式均可以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理论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故教师可加大这类主观考核方式的权重,利用其与客观闭卷考试一起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大学生食堂和外卖消费,分析价格、就餐时间等因素对消费者理性选择的影响;让学生利用周末调查超市和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变化,发现物价变化规律;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参与教师课题,返乡调研农民投入产出效益。借由这些经济学课程实践活动,学生能认识到所学经济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强化课后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提交读书笔记,并在线讨论问题

  大学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之中,还有更多知识和技能来自课堂之外。与期刊文章追求时效性、前沿性和精练性的特征不同,书籍专著更注重思想性、全面性、完整性和具体性[10]。不受篇幅和时效的严格限制,专著可以将主题思想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充分的描述和论证,对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具体详细的介绍,更有助于读者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可根据讲授理论推荐相关经典专著,要求学生定期提交读书笔记,一方面检查学生对专著思想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课堂理论延伸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这也是师生学习交流的一种渠道,针对同一理论的不同理解,能促使双方对该理论知识实现全面理解。另外,可以组建课程微信群等形式的线上交流平台,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随机发布与经济学理论相关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并在课下引导学生展开调查、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选择多样化的视角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在相互争论碰撞中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分析判断和论证总结的逻辑与能力,提升未来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科研的水平。

  总之,教师要根据影响经济学课程学习兴趣的回归结果,结合经济学课程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较强的特点,从多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激励学生坚持学习,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扎实掌握经济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1]梁小民.黑板上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5.

  [2]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

  [3]徐佳丽.学生视野中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基于手段—目标链理论的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3):14-23.

  [4]翟春娟,孔海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对学生满意度及其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53-58.

  [5]林天水,李向天.基于问题引导的经管学科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激发[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5):146-150.

  [6]郑波,何丽华,周超,等.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研究:以南华大学核类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2,8(16):66-69,75.

  [7]王天平,麻婷,刘旖旎.大学生公共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3):84-90.

  [8]张璟.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改革模式探究[J].公关世界,2022(18):86-87.

  [9]于淼.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22(6):149-151.

  [10]王佳楣,郑奕琪,沈佳伟.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138-14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