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教育戏剧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启示论文

教育戏剧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启示论文

4

2025-03-10 13:48:38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从教育戏剧融入英语课堂的现状入手,突出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将教育戏剧应用于语言类课程日常教学的重要性。阐述教育戏剧的特点,指出教育戏剧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互动性、实践性、任务性的特点,与英语学习强调的交际需求、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特点有较高的契合度。认为将教育戏剧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教师可以依据课堂开展的目的,如暖身、建立情境、推动故事、诠释不同角度等,将语言学习和美育相结合,实现语言课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摘要】从教育戏剧融入英语课堂的现状入手,突出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将教育戏剧应用于语言类课程日常教学的重要性。阐述教育戏剧的特点,指出教育戏剧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互动性、实践性、任务性的特点,与英语学习强调的交际需求、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特点有较高的契合度。认为将教育戏剧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教师可以依据课堂开展的目的,如暖身、建立情境、推动故事、诠释不同角度等,将语言学习和美育相结合,实现语言课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关键词】教育戏剧;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

  一、教育戏剧融入英语教育课堂的现状与发展

  将戏剧作为英语教学的教学范式或手段融入课堂,在欧洲已有约一个世纪的历史。德国奥登堡大学对外德语专业的教师舍韦(Schewe 2007)将“戏剧式的外语课堂”的研究进一步专业化与系统化。综合多位学者的定义,教育戏剧可被理解为“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于教育功能的一种教学应用媒介”(杨柳、张寅、于炜2013)。教育戏剧不以舞台表演为目的,而更侧重将戏剧作为手段,以各科知识为教学内容,聚焦育人价值的教学方法(顾慧雯、骆媛媛2023)。

  教育戏剧与英语教学的深入融合与学术交汇,进一步突出了教育戏剧的广义教育效果与意义。教育戏剧的跨学科性,特别是对心理学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覆盖,得到了欧洲众多语言工作者的认同与推广,被广泛应用于欧洲多语言教育氛围浓厚的外语学习中(Fratini 2008)。目前,国内的戏剧教育研究及实践探究已经在部分一线城市中小学英语教学领域获得一定的实践推广和认可(郄利芹、尹、杨阳,等2023;李肖蕾2020;杨茜2023;于阗、张思涵2023)。教育戏剧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体现在其方法的高度灵活性及对学习主体动力的激发,与当下跨学科学习、全人教育理念和趋势高度吻合,因此是值得英语教育界重视和探究的教学方法。与中小学教育戏剧实践推广的程度相比,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对这一方法实践研究较少,而对即将走向教育岗位的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中了解、学习和实践这一方法非常必要。

image.png

  二、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现实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基础上注重和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兼顾是英语届一致认可的育人宗旨。以全人教育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新时代对英语教育创新与守正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以此为标杆展开改革与创新。在最新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调研中,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英语之外的专业能力要求提高了,复合型人才和具备实践应用能力、跨学科能力的人才需求更高(黎家宁、努尔阿米娜·安外尔、张陌芊,等2023)。

  研究者从教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半以上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将走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教育岗位,承担培养和教育中小学生英语学科教育工作。如何结合就业市场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新时代中小学英语学科发展状态和变化趋势,对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及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英语专业教学方法一直在改进,但总体上仍然存在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动力疲乏、教材理论性过强等问题。语言学习的目的是沟通,如何在课内学时更好地提高效率和促进学习成果转化,是英语教育教学调整和改革的方向。

  三、教育戏剧的特点及将其融入英语教学的可能性

  根据文秋芳(2018)教授所提出的产出导向法,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所需做的是,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活动主题和合适的活动形式。

  戏剧教育是有别于传统戏剧教育的一种方法,并不以最终的表演展示为导向,而是注重学生参与表演的过程。其特点包括即兴式、反省式和问题式。即兴式指在未设定情境的情况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成为主要的控场者。反省式主要体现在戏剧活动的剧本可以根据学生的提议和协商有所改变。戏剧本身变成工具,而学生成为参与活动的主角。问题化体现为通过戏剧形式,学生对某个议题进行讨论、思考及交流。戏剧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范式和方法的运用,教师的身份在于组织课堂和构建步骤,打通戏剧教育实施的途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构建者与参与者。这与英语教学中以沟通为目的、强调互动性、实践性、任务型等特点相契合。

  学者杨柳、张寅、于炜(2013)在我国台湾学者林纯华的总结和经验归纳的基础上总结了教育戏剧的主要策略。下面结合英语课堂的特点,探讨将教育戏剧融入高校英语课堂应用的可能性。

  (一)以暖身为目的

  这一类活动也被称为戏剧游戏,包括自我介绍、拍手应和、节奏步行、抱抱好人数、身体拼合、我说你做等。戏剧游戏可以根据主题内容和参与者的特点加以考虑和设计,主要目的在于打破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提升学生的课堂凝聚力和对情境的认可度。比如,在学习情绪相关或者场景式较强的单词和短语时可以用“情绪变变变”“你说我做”“动作传真机”等,强化对单词和短语的训练与场景联系。特别是在二语学习初学阶段,戏剧游戏的使用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习主体的注意力,增强其集体凝聚力。

  (二)以创设情境为目的

  创设情境的具体策略包括集体绘画、集体角色、建构空间、日记信札、见物知人、墙上角色等。创设情境的策略可以与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情境对话、角色扮演的教学法结合使用,旨在加强学生对角色和情境的理解。特别是在实现多元认知目标上,教育戏剧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广的空间,展现更大的能量。多位一线教师对教育戏剧给予肯定。学生可以在创设情境活动的过程中,将生活经验与想象力结合,激活并运用原有知识,进而表达自己。杨茜(2023)运用“墙上角色”的教育戏剧范式,帮助学生挖掘、分析课文主角的性格特征和个人品质,并进一步运用定格画面范式,将角色内心通过他们的创造性语言—内心独白进行表达。于阗、张思涵(2023)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强调教育戏剧对情境创设与搭建的重视,为学生调动肢体、声音、语言等资源创造机会,从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弗拉蒂尼(Fratini 2008)在比利时小学多语言教学活动中,肯定了教育戏剧与口语课的高度契合。教育戏剧具备强大的具身性和实践性,为语言类课堂强调活动性、互动性的内核要求提供范式和策略。

image.png

  (三)以故事推动为目的

  以故事推动为目的的教育戏剧范式包括访问、读者剧场、时间线、会议、坐针毡、重要事件、接力角色、专家外衣、教师入戏等。语言初学者课本以绘本、情境对话、小故事为主要素材,中高级阶段的语言学习者更多以文学作品为学习素材。在处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戏剧融入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找到文本的“空白点”,利用教育戏剧活动促进学生与文本发生交互,用戏剧范式阐述“空白点”。郄利芹、尹、杨阳等(2023)等借助读者剧场、故事地图、定格画面等教育戏剧范式,围绕文本与故事的冲突点,促进学生转化为戏剧场景和情境。教育戏剧有利于扭转语言学习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将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小组集体智慧等转化为学习成果(即表演)得以展示。这与英语学习重视应用实践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相得映彰,有利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发展。

  (四)以不同角度诠释为目的

  运用事件重演、标题创作、小组演绎、角色互换等戏剧范式,主要目的在于超越戏剧的故事情节来诠释故事本身。注重细节处理的事件重演、突出不同立场的角色互换,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不同的渠道,对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续写故事、填补空白等方式,多元性、开放性地处理文本和故事细节,拓展思维,运用不同技巧,进而延伸文本提供了便利条件。金莉、张逸帆(2021)在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中应用教育戏剧范式,促使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梳理文本故事发展的逻辑脉络,继而完成对整体文本和人物形象的再理解与再加工,进而创作出新的剧本和表演。

  根据骆北刚、韩瑞(2023)的实证研究,交际的充分性对学生英语口语产出能力呈正面影响。因此,英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境意识,通过语言知识范畴化,提高知识提取能力,同时通过指导性的语言产出任务,降低其负面情绪,增强其语言知识和产出的有效转化。教育戏剧与过程戏剧一致,教学设计均围绕一个题材或主题构建,试图通过不同手段、不同的角度探索某个主题。这与英语教育的跨学科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相契合,值得在英语教学中大力实践与推广。

  四、教育戏剧融入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学的尝试与意义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从2010年起,国内对教育戏剧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教育戏剧越来越受到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根据李娜娜(2023)对近十年教育戏剧研究现状的分析,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或侧重对教育戏剧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的探索,或侧重教育戏剧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及其在高校育人领域的促进作用。黄爱华(2014)在完成多年的中小学教育戏剧实验后,将教育戏剧法应用于高校语言类如中文系专业课程、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根据课题组多模块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尝试,可以确定的是,教育戏剧在扭转教学关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提供了崭新而多样的教学思路,以及不以标准化、单一化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平台。学生反馈(积极、正面)的教学效果反映了这一开放式教学方法对教与学关系的重建。近两年,高校教师陆续开始在高校语言类课程中应用和实践教育戏剧法。邓玲(202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戏剧教育法,依托产出导向法的产出结果促成活动的指导,利用大学英语中对话模式多、内容生活化、文本故事性强等特点,将教育戏剧在语言类课堂进行教学尝试,并通过“促成—产出—评价”的闭环管理,肯定了教育戏剧在高校语言类教学中的正面作用。

  教育戏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师资匮乏(李素珺、李秋蓉2018),虽然教育一线急需能够熟练使用教育戏剧范式和策略的人才和师资,但高校英语专业对教育戏剧的重视才刚刚开始,且大多数以工作坊的形式存在,尚未真正系统地融入课堂,因此造成较大的学用断层。英语专业毕业生如果仍以传统的单一授课形式接受教育,很难自行发现和灵活转化教育戏剧的应用策略。因此,应用型高校将教育戏剧策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工具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衔接学与用的重要桥梁。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教育戏剧可以帮助学生规划、组织和开展教学,必然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展开教学和其他沟通组织工作。从人文学的角度出发,教育戏剧可以融合听、说、读、写多项技能,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性,有机融合他们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思维,是美育、德育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中,作为一种教学法,教育戏剧得到较大倾斜的实践研究,但是进一步的理论模式探索较少。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点的教育戏剧理论模式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将教学效果的质化和量化结合的研究也亟待一线高校教师努力,进而使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实践和理念传播,更大范围地得以覆盖和推广。

  邓玲.2023.教育戏剧在大学英语产出导向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戏剧,(8):129-13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顾慧雯,骆媛媛.2023.国内近十年教育戏剧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综述[J].现代英语,(16):28-31.

  黄爱华.2014.“戏剧教学法”及其对我国高校文学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J].美育学刊,(5):111-116.

  金莉,张逸帆.2021.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戏剧阅读辅助教学模式探究—以“5C”核心素养为视角[J].安阳工学院学报,(3):108-112.

  黎家宁,努尔阿米娜·安外尔,张陌芊,等.2023.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需求调查研究[J].语言与文化研究,(3):92-95.

  李娜娜.2023.我国近十年教育戏剧研究现状分析—基于CNKI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四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郑州科技学院:4.

  李素,李秋蓉.2018.教育戏剧在语言类教学中的研究进展及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4):117-120.

  李肖蕾.2020.“小学英语教育戏剧范式实践研究”实施路径与反思[J].教师,(28):59-60.

  骆北刚,韩瑞.2023.大学英语专业学习者口语流利性与其交际充分性关系的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5):59-68.

  郄利芹,尹,杨阳,等.2023.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9):23-27,33.

  文秋芳.2018.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3-11,99.

  杨柳,张寅,于炜.2013.教育戏剧: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J].教育发展研究,(2):68-72.

  杨茜.2023.教育戏剧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9):28-33.

  于阗,张思涵.2023.例析活动观视域下小学英语教育戏剧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4):46-51.

  Fratini.2008.Dramap dagogik im(Fremd)Sprachenunterricht[J].Scenario:A journal for performative teaching learning research II,(7):42-51.

  Schewe.2007.Drama und Theater in der Fremd-und Zweitspr-achenlehre[J].Scenario:A journal for performative teaching learning research,(1):14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