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中“求真共同体”的 问题透视与实现路径探究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中“求真共同体”的 问题透视与实现路径探究论文

8

2023-03-27 16:57:0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高效课堂在于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动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围绕学习内容开展有效的学习互动,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共同成为课堂主体。学习内容作为“第三方”被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第三方”开展求知、教学与学习,从而构成“求真共同体”。认真审思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关系,以“引导自学—探究展学—评点省学”为实现路径,建构“以究为先,以学定教,以实为要”的策略模型,将“求真共同体”凸显于课堂教学,以实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摘要:高效课堂在于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动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围绕学习内容开展有效的学习互动,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共同成为课堂主体。学习内容作为“第三方”被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第三方”开展求知、教学与学习,从而构成“求真共同体”。认真审思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关系,以“引导自学—探究展学—评点省学”为实现路径,建构“以究为先,以学定教,以实为要”的策略模型,将“求真共同体”凸显于课堂教学,以实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课堂教学;求真共同体;路径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问题。

  一、“求真共同体”与课堂教学改革

  (一)“求真共同体”的内涵

  “求真共同体”意指在教与学过程中所必需的、有助于更新和体现作为真正教育之核心的联系能力的共同体。它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求知过程,人们同心协力、合众为一,遵守用以观察与解释的共同规则,按照同样的方式去探讨某个“主体”。在“求真共同体”中,争论是共同体的动力,促使共同体成员公开地验证各种看法,激发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集思广益的方式更好地认识世界。“求真共同体”具有循环、互动、动态等特点,循环代表着多个“求真共同体”之间可以角色互换,教师可以在同事探讨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学习,学生也可以于学习中教授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围绕“伟大事物”展开的一些想法;互动则代表着共同体之间能够围绕某一个“伟大事物”进行互动和交流,相互教学;动态也意味着“求真共同体”并不是某一个完成后即结束的任务,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可移动支架,通过这个支架,共同体之间可以选择某一个确定的“伟大事物”而开展研究。综上所述,从“求真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来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求真共同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关系:求知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

  (二)“求真共同体”与课堂教学

  第一,从课堂教学来看,“求真共同体”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角色,也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是第一主阵地,传统课堂经历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演变,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样态。从表面看,课堂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从深层次看,此种课堂教学仍旧偏向以人为主体,围绕人开展教学。因此,发挥“求真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其营造的学习氛围,提供的学习空间,以及吸引参与者高度参与的魅力这三个因素能够使课堂效率更加高效。课堂氛围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热情友好的气氛,诚恳地邀请学生加入探讨知识的行列,就探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侃侃而谈,此举无异于是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邀请学生加入学习的队伍,参与到课堂中。学习空间是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这个空间中感受到欢迎,能够获得成就感,也面临着一层又一层的严峻挑战,此空间是紧张而热烈的;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个人思考时间,逐步引导学生从发表个人意见到转向形成团体意见,从而将问题进一步深化,最终以团体为单位提出更加具有分量的意见,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引导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反思时间,尊重学生的沉默也鼓励学生的发言,创建一个既欢迎沉默又鼓励发言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不外乎两种原因:自制力较差,教师上课没有吸引力。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现课堂科学表现形式化,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学科课程,让学生更乐意去上课。

  第二,从“共同体”模式来看,课堂对“共同体”来说是开展求知、教学与学习的阵地。求知、教学与学习的活动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共同体”模式的载体,更是对“共同体”的汇聚与优化。“共同体”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共享、热情共享,最终汇聚为共同体智慧。“共同体”之于课堂则为一潭活水,共同的求知欲能够营造出友好的课堂氛围;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能够充分发挥课堂这一学习空间的作用,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同事之间的切磋与交流能够使教师互相汲取经验,互相学习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而展现出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单一主导,需要教师和学生作为“求真共同体”的一部分参与进来,围绕课堂主体开展求知与教学,因此引入“第三方”——课堂所要探求的知识或真理,链接“求真共同体”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也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旨在能够真正实现“求真共同体”的同步发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师生核心素养做出重大贡献。

360截图20230324162740944.jpg

  二、“课堂主体”凸显于课堂教学的问题透视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授型”教学与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预设型”教学,这两种课堂教学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或教师为主导,或学生为中心,削弱了“课堂知识”主体的存在感,即课堂“第三方”。

  (一)教师为主体,学习动机不连续

  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往往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教师以“教”的视角进行教学,引入新奇有趣,逻辑科学严密,讲解细致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表达,激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短暂且不持续,一味的讲解与漫灌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得太多,主动求知和思考的空间太少,最终不会灵活变通和迁移思维。教师为主导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自然无法产生持续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为主体,学习互动无实效

  新知识的形成必须来源于已有的知识,在已有的知识转化为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完全理解、错误理解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等现象,课堂中的学习互动过程即是教师帮助学生修正概念理解的良机。然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学习互动趋于形式化,课堂成效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两种:或学生全面主导,学习过程缺少具体的目标导向和思维引导,致使课堂变得不可控;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出现教师重预设,轻生成,重教师立场,轻学情实际的现象。两种现象均使得安排好的学生互动趋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无实效。

  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均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注重课堂中人的能动性,也因此出现了很多不可控因素。由此,本文引入以知识主体为本质的课堂“第三方”,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以实为要的课堂新样态,凸显课堂中的“求真共同体”。

  三、“求真共同体”凸显于课堂教学的实现路径

  如何将“求真共同体”的概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呢?这需要联系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学生的有效学习应该在学习动机、学习互动和学习内容三个维度上联动发生。学习动机在于求知欲,学习互动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而学习内容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课堂目标。将学习内容作为“第三方”引入课堂,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依旧是课堂的主角,不同的是课堂中不仅教师和学生是主体,课堂中的“第三方(学习内容)”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第三方”开展求知、教学与学习,从而构成“求真共同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融入“求真共同体”的概念,需要确立好每节课伊始的课堂主体,紧接着将课堂分为三段式,即引导自学环节、探究展学环节与评点省学环节。

  在“引导自学”环节中,教师抛出情境与学生一起了解“第三方”,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关于“第三方”的各个问题,从个人角度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完全理解、模糊理解甚至错误理解等问题,教师和学生将在“探究展学”中逐个击破。

  在“探究展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一步步探索答案,共享探究的过程与成果。课前教师围绕“第三方”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内驱,活跃班级氛围;课上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实现创新,展出预设问题,阐述各自对“第三方”的理解,抛出自己在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

  在“评点省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已经围绕“第三方”达成共识,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做好后续知识学习的铺垫工作,以实现“求真共同体”的循环式课堂教学。

  此三段式课堂教学并不仅仅限于三段时间或三个环节,而是可以融入对任何一个“第三方”的求知过程中,参与者依旧是教师与学生,可以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问题,一节课中也可以设置多个探究展学、评点省学,具体的情况可以根据“第三方”以及探讨过程中出现的“第三方”的衍生问题而定。

  四、“求真共同体”凸显于课堂教学的策略实施

  通过上述探讨及理论分析可知,“求真共同体”凸显于课堂教学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首先,以究为先,以情境为引,诱学生入学,教师提供素材,激发学生持续性的学习动机

  以知识主体为课堂“第三方”,引入知识背景下的实际情境或物理模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设计思考和自学内容持续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延续学习动机的留存,使课堂求知过程变得持续而有意义。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交流与切磋,恰到好处的情境引入、模型建构或是知识类比能够营造出更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针对“第三方”的问题串、问题链以及衍生物都需要提前做好预设与备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拓宽课堂的学习空间。学生需要完成的则是逐步融入问题情境中,因求知欲而萌生解决问题并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其次,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引学生探究,教师记录学情,营造师生共同辨真探真的良好氛围

  教师以学生实际学情为基础,发现并记录知识生成过程中出现的概念理解不清、概念理解错误、观念生成误区等问题,进而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展示和质疑等互动行为,开展因材施教,以学定教,针对性解决和修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课堂互动过程变得更有深度和价值。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师生合力参与,你问我答,你疑我解,使得一系列课堂活动成为实质性的“共同体”活动。

  (三)最后,以实为要,以知识为要,评学生表现,教师总结点评,构建闭环式“共同体”经历

  教师以课堂知识框架为支撑,点评、归纳和总结当堂所学知识内容,拓展提高思维深度,检测当堂掌握情况,使课堂中的“求知共同体”经历求知的过程,使“教学共同体”回顾互评互答的问题,使“学习共同体”获得主动求知的持续动力,从而让“共同体”在课堂学习中具有循环发展、持续进步的可能。

  五、“求真共同体”凸显于课堂教学的外延表现

  “求真共同体”不仅能够融入课堂教学,在课堂之外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只要求知主体确定,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之外形成“求真共同体”。

  (一)学习于共同体,在集体备课中激烈碰撞

  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能够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与教师共同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相互学习和讨论,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和谐关系,互相探讨与切磋教学的相关问题,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教学于共同体,在分组讨论中同步共赢

  在课堂实施阶段,在“引导自学”中,教师组织组长互相检查自学情况;在“探究展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指导组长开展互助活动,对部分游离学习中心的学生,提高管学力,最终实现在分组讨论中共同求知,让思维真正发生;在“探究展学”环节中,学生自我总结反省,与教师点评相得益彰,为知识巩固打好基础。这一系列在课堂中发生的过程依旧能够延续到课堂之外。学生之间形成课间帮扶小组,在因某个问题而求知的过程中形成“求真共同体”,并能够答疑解惑,这也是课堂之外的一种教学效益。

  (三)求知于共同体,在配套练习中巩固提高

  在课后阶段,学生通过配套的课后练习实现及时检测与有效反馈。围绕课堂“第三方”,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验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通过笔头测试检验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不断优化和改进,加深知识印象,从而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实践路向中,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抓住了课堂才能培养创新人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主体”倾向有效构建了课堂中的“求真共同体”,以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评价总结—拓展提高”的过程中提高自主能动性、创造性与协作交流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方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53-245.

  [2][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3]邓靖武.基于学习视角的物理课堂构建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8):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