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困境与提升对策论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困境与提升对策论文

3

2025-03-04 14:46:0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评价素养不强、课堂教学“不一致”等,直接影响了数学教学效果。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评价素养不强、课堂教学“不一致”等,直接影响了数学教学效果。本文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以现有问题为着眼点,有针对性地探寻相关的解决对策,旨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促进教、学、评之间的有机衔接,形成强有力的育人合力。此要求指明新时期的数学教学改革方向——“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教学的评价三要素之间高度配合,与教学目标达成高度一致的程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认为,“教、学、评”一致性是教学、教评、评学一致性的有机整体,可以在优化传统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借助教学评价推动教师教、学生学,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推动教学目标落地,增强教学效果。然而,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价值未能实现。教师以现有问题为入手点,探寻相应的解决策略,做到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价值。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教学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是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的一致。这意味着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评价的起始点,也是落脚点。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之前设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之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落实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既定的教学目标不相符的情况,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课前阶段未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有两大表现:一是教学目标的地位定位不准确。教师往往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或直接借用教参内容来设计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还是教学资源都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教学目标,甚至存在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课堂学习困难重重;二是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准确。教学目标缺乏可测量性和可实现性。


  (二)教师评价素养不强


  就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来说,既要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要有教学评价。尤其是,教学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推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落实教学目标。教师的评价素养是影响评价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因为评价素养不强,导致教学评价问题重重,如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教学评价的身影、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课后作业)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很难精准地了解教、学情况,不容易发现教、学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a7297d33303a3141d0c6863beb135c3.png

  (三)课堂教学不一致


  课堂教学实践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整个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教学目标为统领,以教学评价为工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由此发现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原因,智慧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确保教学实践始终与学生学情相契合,促使学生沉浸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如教师忽视教学评价、未能依据学生学情实施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缺少良性互动等。


  基于上述问题,要想有效地实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前阶段设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利用多样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评价素养,继而以数学课堂为依托,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同时融入适宜的教学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


  (一)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统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有目的地调整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学习,推动教学发展。因此,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新课标、学生学情进行重点解读。通过解读教学内容,确定重难点内容;通过解读新课标,明确教学要求;通过解读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可以“学什么”“学到何种程度”。之后,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夯实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


  以“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此内容对应的新课标要求为“借助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顶点的坐标,探索并得到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中探究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建构了一定的认知。在已有认知的助力下,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类比思想,借助勾股定理得到空间中的任意一点到原点的距离。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以原点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推广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统中的表示以原点为球心,以r为半径的球面。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需要经历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探索过程,灵活迁移运用已有认知,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应用该公式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


  1.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会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问题。该内容共涉及两项目标,第一项,理解概念性知识;第二项,应用概念性知识。


  2.经历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探索过程,掌握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方法,发展类比能力、迁移能力、化归能力。该内容涉及两项目标,目标一:掌握学习方法,丰富迁移运用经验;目标二:发展学习能力。


  3.类比平面内求算两点间距离的公式,借助棱与坐标轴平行的特殊长方体的顶点坐标,推导出空间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体悟数形结合思想,形成科学探索精神。此内容涉及三项目标,目标一:类比已学知识,探索、掌握新知识;目标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目标三:塑造精神品质。


  (二)提升教师课堂评价素养


  要想让教学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评”一致性,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评价素养。


  一方面,教师的课堂评价态度是其课堂评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课堂评价效果。教师需要形成积极的课堂评价态度,并在其指引下落实课堂评价。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读与教学评价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评价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评价态度;还可以主动参与以“教、学、评”一致性为主题的培训活动,与优秀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正确认知“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价值、实践原则等,增强教学评价意识。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对比性的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评价的教学活动、缺失教学评价的教学活动,发现二者之间的差距,感受教学评价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地端正态度,重视教学评价。


  另一方面,教学评价实践是教师评价素养的实践表现。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非一日之功,离不开日常的教学评价实践。这表明,教师可以日常的数学教学为依托,坚持开展与教学评价有关的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发现教学评价问题,厘清问题成因,对症下药,探寻相应的解决对策,借此丰富教学评价经验,提高教学评价水平;甚至可以邀请其他教育工作者走进教室,与他们交流课堂教学情况,发现教学问题,认真改正。


  (三)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引,以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为依据,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自我表现机会,并以此为切入点,融入多元评价,精准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学习指导,促使学生深入课堂学习,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1.设计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学习目标到学习活动的“桥梁”。明确的评价任务便于学生明晰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学习,由此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同时,将评价任务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便于教师获取有价值的评价信息,坚定教学方向,保证教学活动朝着教学目标前进。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发挥自身评价素养的作用,充分考虑何种评价任务可以达成学习目标、引出学生的行为表现。另外,评价任务有纸笔测试和表现性评价之分。所以,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后,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形式的评价任务,以“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堂教学为例,设计以下评价任务(见表1)。

  2.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之间的载体,便于实现教学评价作用,落实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评价任务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应用适宜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并融入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组织和调整后续教学,推动教学目标落地生根。


  例如,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目标二和评价任务三组织“重温平面距离,认识空间距离”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在了解和尊重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推导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教师的提问既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回顾所学,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利于给予他们学习点拨,让学生温故知新,切实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点A(x,y,z)是坐标轴中一点。请问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出二者之间的距离?”在问题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能够迁移已有认知,借助点的投影关系来解决问题,再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在及时赞赏学生良好表现的基础上,出示一块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求算其对角线的方法,并说明依据。学生主动地类比一维的数轴和二维的平面,逐步走向三维的空间,试着利用长方体的三条棱来求算对角线的长度,以此体会几何的直观性。立足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依托电子白板,出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引导学生探寻其中两点的距离。学生跟着教师深化认知,积极探寻三维空间中的两点距离。教师还可以搭建舞台,进行展示性评价,给予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使用的问题解决方法等,由此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查漏补缺,深刻探究空间中的两点距离及相关公式,高效实现目标二,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是增强数学教学效果的法宝。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厘清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评价关系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统领,以评价任务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并融入多元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田晓巍.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0):41-43.


  [2]李永林,刘群.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路径——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3(Z2):47-51.


  [3]蒋丹丽.基于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路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9):77-79.


  [4]李金英.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高考,2022(25):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