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生物“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

高中生物“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

4

2025-03-04 14:39:3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经验,介绍了校本课程“食品微生物学”的开发与实施策略,提出学校应在分析课程定位与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生成课程,在开发课程时,要有效设计目标、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并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摘要]创建校本课程可以丰富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提供条件。本文结合具体经验,介绍了校本课程“食品微生物学”的开发与实施策略,提出学校应在分析课程定位与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生成课程,在开发课程时,要有效设计目标、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并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施课程时,可运用先行学习模式、突出问题引领并开展多元评价,从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生物,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要求:“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突出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创建校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选择性学习的空间,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符合新课标中的理念。目前,高中学校已在生物校本课程的创建方面展开了较多探索。但是,不少学校创建的课程存在内容选择不当、教学方式单一,以及难以落地实施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课程理念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本文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例,探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主题的生成基础


  生成适切的主题是创建校本课程的基础。学校在创建校本课程时要有确切的依据,保障课程主题的合理性。本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创建,建立在以下两方面的分析基础上。

  (一)分析课程定位,拓展生物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联是贯穿本课程的重要主线之一。”了解生物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生物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是开展生物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然而,高中生平时主要关注理论知识学习,对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认知不足。虽然主体教材中提供了部分的相关内容,但是受教材容量的限制,整体占比仍然较少。这就要求学校有意识地提供此方面课程,支持学生开展学习。因此,本校创设了“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其内容是关于微生物及其在食品制造中应用,集中反映了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创设本课程可体现生物学科的特征,能够充分发挥生物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分析学生特质,贴合兴趣创设课程


  本校在基于生物学课程定位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特质。食品本是学生日常生活较为熟悉的事物,微生物则是肉眼难以看到的事物。创设“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平常事物中丰富的微观世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展本课程的学习时,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学在传统工艺及现代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掌握许多有趣而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本课程贴合学生的兴趣基础,能够吸引学生选修,催发学生主动学习。


  二、高中生物“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支架。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有效设计课程目标,以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并开展课程资源建设。


  (一)基于核心素养,有效设计课程目标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整体目标,也是创建校本课程的目标。“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的目标,围绕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在“生命观念”素养方面,让学生从微生物的角度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独特性,了解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科学思维”素养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食品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学会根据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在“科学探究”素养方面,让学生体验用微生物学知识制作食品等探究活动,亲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社会责任”素养方面,认识食品生产、食品安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在有关食品的议题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顺应学习规律,创设进阶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的创设与基础课程相同,要遵循体系化的原则。校本课程应向学生呈现基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定位。课程内部则要环环相扣,要能够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不断扩大知识和能力的范围。本校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包含三个部分,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体系。


  第一部分是“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重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定义、特点,认识与食品有关的常见微生物,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生物学中的位置,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利用”,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酱腌菜”“发酵生产食品”以及“用微生物生产食品添加剂”三个分支模块,旨在呈现食品加工中人们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巧妙利用。这个部分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包括“酱腌菜”“简易方法发酵酸奶”。


  第三部分是“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主要内容包括“有害微生物的实例”“常用食品保质方式”和“食品致病菌的检测”三个分支模块。这个部分旨在让学生从微生物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另外,还设置了探究活动“革兰染色法”,让学生学习对食品细菌的分类鉴定,真实体验一项质检工作的内容。


  课程各部分相互联系。第一部分呈现理论知识,可以为学生铺设学习的基础;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围绕“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展开,结合具体实例介绍食品行业中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课程设置结构清晰、符合常规逻辑。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对食品微生物学形成整体的认知,并了解微生物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应用途径。


  (三)突显知识联系,基于课本进行拓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进行学习之前便有着先在的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则是认知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新的知识应当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存在一定相关性。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注重知识的融汇共生,将其与主体课程关联起来。本校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与苏教版教材互为辅助,这集中体现在课程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


  在课程的第一部分,将微生物分为真核、原核、无细胞结构三个种类,这符合学生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部分中习得的认知结构;第二部分融入了学生在苏教版教材中学习过的一些内容,如制作果酒、腐乳、泡菜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梳理,并提供相应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创设“简易方法发酵酸奶”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新情境下迁移且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其中还引入“酱腌菜”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非发酵腌渍品的生产方式,通过对比提升对发酵技术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食品微生物学”这门课程便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校本课程中提供了许多过渡性的内容,其难易度得到恰当控制,符合学生的能力基点。校本教材与主体教材相呼应的部分还具有复习旧知的作用。开发校本课程不是另起炉灶,其内容要深植于现有的课程架构中,将课内知识串联起来。


  (四)配置丰富资源,形成课程实施基础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围绕教与学的需求配置丰富的资源。本校针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开发,创设了由本校生物教师组成的研发小组。资源的建设是本小组的职责之一,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开发校本教材。形成课程内容后,课题组分别编写其中各部分的内容,然后通过集体研读与修改确定校本教材。其次,创建多媒体资源。教师使用电子课件整合知识点、呈现学习任务,以其作为教学演示、师生互动的基本载体。电子课件中加入了丰富的图片,放大微观世界,支持学生以直观感知的方式进行学习。为发挥电子课件优化信息输出的功能,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一些呈现微生物知识应用的视频,如红葡萄酒的发酵过程、食品致病菌的检测过程等,以专业的应用场景吸引学生。再次,配置实验资源。根据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安排实验探究活动,准备相关材料,如配制革兰染色液所需的结晶紫溶液、碘液等。最后,引入家庭资源。教师在开展家校沟通的基础上挖掘家长资源,为具备专业能力的家长提供参与校本教学的途径,如针对课程“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部分,邀请从事食品质检工作的家长来校讲课,拓宽学生的视野。具备这些资源之后,校本课程便有了坚实的实施基础。

0aa8452280b461ee495a66b999a63df.png

  三、高中生物“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实施校本课程方面,要注重教学法及评价方式的有效运用。“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均以学生为中心,以此满足选课学生的发展需求,保障课程的育人效果。


  (一)注重先行学习,助力知识习得


  “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渗透注重先行学习的理念。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任务单,指明需在课前学习的内容。选修“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学生,多为对生物课程兴趣较大、学有余力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地管理自身的学习活动。因此,先行学习模式符合实际学情,在课堂中,教师便可将课程重心用于较难的部分,助力知识习得。


  例如,“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利用”部分中包含“酵母菌及在生产中的作用”一节。开展这部分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将有关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的内容作为先行学习的部分。这部分知识体量大,有着较多的识记性内容,教师为学生提供自检表格,让学生在课前对照自检。在课堂中,教师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用电子课件与学生一起梳理这部分知识。再将主体的时间用于教学酵母菌在生产中的作用,包括在酿酒、单细胞蛋白、甘油生产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所学,总结三种生产活动中对酵母菌利用方式的异同。运用先行学习的模式,有助于克服部分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懈怠性,可以促进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突出问题引领,支持自主探究


  “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对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均具备较高的要求。从课程的特质来看,传统的讲解、简单互动的模式,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校在实施“食品微生物”课程时突出“问题引领”的原则,要求教师着眼于问题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师生交流共同生成问题,并以问题充当导学的重要支架。


  例如,在开展“简易方法发酵酸奶”探究活动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复习了“发酵生产食品”一节中的有关知识,再提出发酵酸奶的探究任务。针对这项探究任务,要破除以往教师指令、学生跟随操作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引导学生提出多项问题,如“制作酸奶的原理是什么?”“乳酸菌的发酵需要哪些条件?”“实验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发酵效果?”等。学生提出以上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实质上已生成了探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制定方案、形成具体文本,开展探究活动。以这种方式实施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精神,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三)实施多元评价,反映学习质量


  评价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形成有效的评价模式,对校本课程的持续实施影响深远。校本课程应当像必修课程一般形成规范化评价模式,进而为学生提供反馈、为教师提供参考。新课标中指出:“评价应依据评价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本校针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应用多元评价模式,从多方面考核学习的质量。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多元评价模式,包含三个维度:期末小论文、作业表现、考勤。为突出减负原则,本课程不设期末考试,而是以一篇小论文作为评价依据。对学生的小论文不提出过高要求,但应具备相对于课程的延伸性,体现自身的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小论文,如“牛奶盒上的杀菌模式”“面包发酵失败的常见原因”等。作业表现的评价,是教师根据平时学生作业的等级评分汇集而成。考勤则由任课教师记录,无故缺勤的学生予以扣分。这样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具备开放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真实反映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课程教学初期便出示学习评价方式,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四、结语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学的选修课程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就业,以及满足部分学生将来在生物学科继续深造的需求。“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创建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校创设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在课程实施方面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后续学校将根据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对课程进行优化,提升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姜玉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中知识选择的困境及突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9):25-27.


  [2]李忠清.基于科学探究素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重庆:西南大学,2022.


  [3]张勇.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探讨[J].成才之路,2021(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