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路径研究论文

2025-03-03 16:24:1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新时代,高职学生群体规模日渐扩大,多元化、个性化等发展特点凸显,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心理学作为当前西方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倡导关注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打开了全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目前还存在着育人质量有待提升、育人理念相对保守、育人内容滞后单一等问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对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指导意义,提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路径,如提高心理育人质量和水平、创新心理育人理念与服务方式、丰富心理育人教学
摘要:新时代,高职学生群体规模日渐扩大,多元化、个性化等发展特点凸显,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心理学作为当前西方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倡导关注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打开了全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目前还存在着育人质量有待提升、育人理念相对保守、育人内容滞后单一等问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对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指导意义,提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路径,如提高心理育人质量和水平、创新心理育人理念与服务方式、丰富心理育人教学内容,旨在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名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技术实操功底,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关注科研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以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遭受高考失利、成绩不理想等多重压力的特殊人群,正处于个体发展、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时常经受来自人际关系、学业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压力[1],其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2],应主动承担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职责,为学生全面发展、顺利应对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做好基础保障。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自1879年,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主要面临治疗心理疾病、使人生活幸福、发现并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等三大任务,且多聚焦于治疗人的心理疾病[3]。之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流派则扭转了这一局面,将心理学的关注点从人的消极方面转向关注人的积极方面,从关注心理疾病转向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何获得幸福等方面,帮助人类在逆境时保持乐观和坚韧。其核心研究领域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4]。
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培养愉快、理性、平和等积极情绪,以及这些情绪如何对个体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在积极人格特质方面,研究主要关注公正、节制、勇气等积极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如何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在积极社会组织系统方面,研究主要关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环境如何为个体提供积极资源和支持来促进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感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既可优化心理育人工作目标,也可全面提升心理育人质量。
二、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心理育人工作,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强调,一个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5]。可见,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还是其实现自我价值和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关键。高职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其恋爱交友、学业就业、个人发展等方方面面。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产生了焦虑、抑郁、嫉妒、冷漠等负面情绪,轻则影响学业和交友,重则难以适应社会,引发各种不良后果。而有效的心理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掌握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方法,准确觉察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并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促使学生成长为自尊自信、人格成熟、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心理育人工作,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二)加强心理育人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阵地,其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心理育人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应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需要[6],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创新创造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形成学风班风良好、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融洽的和谐校园氛围,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有效的心理育人工作还能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有效沟通与合作,真正全面落实心理育人,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关注,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与服务,形成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加强心理育人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新型媒介技术的革新,社会思潮日渐多元化,各类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相继涌现,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健康需求,高职辅导员必须不断探寻有效的心理育人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但实际中仍存在育人质量有待提升、育人理念相对保守、育人内容滞后单一等问题。
(一)育人质量有待提升
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的需求、动机、情绪、潜能、能力、幸福等,主张以一种发展、积极、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将该理念贯彻到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中,便是要求辅导员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潜能,通过心理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和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和人生态度。然而,实际工作中,一些辅导员仅在学生遇到挫折、压力或出现心理障碍等负面情况时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难以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导致育人质量欠佳。
(二)育人理念相对保守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理念应与时俱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心理健康需求。然而,现实工作中,一些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理念相对保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比如,仍有部分辅导员怀有“消除心理问题,减少心理疾病”的想法,缺乏对学生个人潜能的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无法做到对学生的普遍关注。
(三)教学内容滞后单一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发重视,高职学生群体日渐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心理育人工作者提高自身育人水平,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然而,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年不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的辅导员授课方式较为传统,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与实践环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可见,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存在教学内容滞后单一的问题。未来心理育人工作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入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需求。
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心理育人路径
(一)提高心理育人质量和水平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及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日渐扩大,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育人工作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根据实际需求,创新育人模式,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首先,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辅导员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持续发展”为原则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着眼于“预防”心理问题,而非等发现心理问题之后再开始干预。心理育人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问题学生”,做到对每一个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旨在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在心理育人工作中,辅导员应根据学生年级、性别、成长经历、个性特征等的异同,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乐观、坚韧等积极心理品质。最后,辅导员要注重心理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努力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时间上从学生入校教育开始到毕业离校结束,内容上包括情绪情感、思想认知、价值观教育等多角度多方面,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全面的、有力量的心理关怀育人系统,提高心理育人质量和水平。
(二)创新心理育人理念与服务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心理育人工作方式受到挑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需要积极创新心理育人理念与服务方式,可从课堂设计、日常心理辅导与干预、家校联合心理育人等三方面开展。第一,在课堂设计方面,辅导员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彻到课堂设计之中,从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出发,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关系。通过心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快乐、满足等积极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和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二,在日常心理辅导与干预方面,辅导员要将积极心理学中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理念贯彻到日常心理辅导与干预中,将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对其展开个性化的心理关注和指导。对于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他们找到产生心理困扰的源头,引导他们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第三,在家校联合心理育人方面,辅导员除了要对学生保持积极关注以外,也要对学生家长进行积极引导,联合家庭的力量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支持与服务。可通过开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等形式在家校间建立一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应对心理困惑的良好氛围,创新心理育人理念与服务方式。
(三)丰富心理育人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用积极、主动、乐观、欣赏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绪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鼓励个体通过积极的行为和互动来影响和改变周围环境。作为辅导员,要想完整地向学生传达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以此来对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就需要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积极情绪的培养、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积极社会关系的建立融入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积极心态。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辅导员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可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群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活动,以此激发积极情绪体验,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积极的沉浸体验。同时,推动学生将积极情绪体验主动转化为自我完善、自我疗愈的巨大能量,为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积极心理学为此项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特质既是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学校心理育人工作实践,将使心理育人质量和水平、理念与服务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产生质的提升,从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与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殷莞迪.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N].山西科技报,2024-06-27(B7).
[2]张世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育人实践的有效策略[J].科教导刊,2024(17):78-80.
[3]席文彪,张世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27):53-56.
[4]聂林红,卢润,郭锦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研究[J].才智,2024(20):105-108.
[5]赵裕旺,冯云,姜通.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培育策略与实践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7):131-135.
[6]董甜甜,胡荣林.“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精准心理育人工作路径研究[J].大学,2024(16):109-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