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消化”童话 外化语言—指向语言发展的小学低学段童话教学路径研究论文

“消化”童话 外化语言—指向语言发展的小学低学段童话教学路径研究论文

11

2025-02-24 16:53:5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童话语言生动、易于理解、想象丰富,是儿童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文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摘要:童话语言生动、易于理解、想象丰富,是儿童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文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而在童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童话教学能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把语言运用的教学重点细化为说、读、写、演四个环节。因此,如何借助童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值得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教育课题,文章针对此话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一定的个体语言经验和丰富的语言情感。对于小学低学段学生来说,语言的习得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但有趣的童话教学能让这一过程更加轻松愉快。那么,什么是指向语言发展的童话教学?这样的教学有何意义?教师应该怎样借助童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下面,笔者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指向语言发展的童话教学概述


  《课程标准》多次提到“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不难发现,听、说、读、写正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入手点,能帮助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学段学生迅速上手语言运用方面的学习。而在本文中,结合童话教学,笔者将语言运用的教学重点又细化为读、说、写、演四个部分。


  (1)读。朗读是与作者对话的一种方式,朗读是小学阶段一切语文学习的基础。在童话教学中,朗读不仅是指单纯的读通顺、读流利,还要在理解文本、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情真、读意切。


  (2)说。语文学科中的说话训练往往基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板块,但“说”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于此。“说”包括四个具体要求:第一,要把话说得准确、合适;第二,要用最少的时间,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丰富的意思;第三,说出的内容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第四,语言要生动优美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1。


  (3)写。写作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来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童话中有大量可以写的内容留给学生,比如写悬念、写后续、写内心等,这些都是让语言“落地”的绝佳途径。


  (4)演。表演是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作品的一种方式,这里特指学生在学校内完成的童话剧的表演,具有非功利性、趣味性、形象性三个特点。从辩证角度来看,童话故事指导着学生的童话剧表演,而学生为了实现表演进行的诸多练习又能使其加深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二、指向语言发展的童话教学的意义


  (一)从童话的特点看


  童话与其他类型文本有着显著不同。第一,语言通俗生动。童话的语言易于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理解文章。第二,情节离奇曲折。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被人物的命运所牵动,而学生口头梳理情节的过程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第三,想象丰富夸张。童话中的想象天马行空,可以帮助学生埋下大胆想象的种子。第四,情感纯洁美好。学习童话的过程就是对“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直接体现。


  (二)从语言运用的学习过程看


  语文学习是一个获取知识、存储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具体到语言的学习就呈现为“习得语言一积累语言一运用语言”三个阶段。在习得语言阶段,童话能解决学生“不爱读”的问题;在积累语言阶段,学生要经历他人语言经验与自我语言经验的碰撞,而童话则能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语言知识学习与积累中;在运用语言阶段,童话教学给学生搭建了可以进行语言表达的舞台,让学生既能有充足的登台机会,又能充分享受舞台2。


  (三)从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角度看


  语文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各个方面,可见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若得到了提高,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会得到整体发展。小学低学段的童话课文大多浅显易懂,有着鲜明的结构特点,可以让学生迅速找到写作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续编创造,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又能为学生在高年级进行更高难度的童话创编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指向语言发展的童话教学路径


  (一)“消化”人物,读出情感


  《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用语气、语调和节奏表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包括角色的性格、情感和行为,以便让学生能够在朗读时传达出这些情感。


  1.读出人物的“深层次”


  以经典童话课文《雪孩子》为例。大部分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能说出雪孩子勇敢、善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雪孩子的两次叫喊,一次是其发现危险时喊的“不好了!小白兔家着火了!",另一次是其找不着小白兔时喊的“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这一环节教师应让学生在对人物形象形成认知的前提下进行自读,注意读出雪孩子焦急、紧张的心情。然后,教师可以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朗读时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童话人物形象的印象,并引起学生的深思。例如,教师可以问“为什么雪孩子会这么焦急?”“你在读的时候是否感觉到了危险?那雪孩子为什么还要冲进去?”等问题。学生边朗读边基于问题对人物进行深层次思考,并给出“因为雪孩子很善良,十分担心自己伙伴的安全”“感觉到了危险。但雪孩子冲进去是因为他非常想要帮助自己的朋友”等回答。通过这样“析一读一问”结合的方法,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童话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使自己的朗读更加个性化和形象化。2.读出人物的“真性情”


  以《大象的耳朵》这篇童话课文为例。这篇童话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要读好文中的问句,特别是小动物们好奇的提问和大象逐渐心虚的自问。体会大象的内心世界是读好对话的关键。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之后,学生能了解到大象从“满不在乎”到“自我怀疑”再到“做回自己”的心理变化。这时再让学生代入角色朗读,既能促进学生对大象形象的理解,又能让学生的朗读更充满情感,能够读出大象的“真性情”。


  3.读出人物的“话外音”


  “话外音”即一句话中隐含的意思,其往往是小学低学段学生很难明白的语言点。仍以《大象的耳朵》这篇童话课文为例。在童话中几只小动物对大象耳朵的反复询问使得大象越来越不自信,特别是小兔子和小羊都提出了“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的疑问。虽然小兔子和小羊没有明确地对大象说他的耳朵有问题,但他们的“话外音”是“大象的耳朵和我们不一样,和我们不一样就是‘有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人物的“话外音”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情绪,从而读出一样的话的不同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大象的想法是如何改变的”,还能够学会借助语音、语调来表达内心的朗读方法3。


  (二)“消化”内容,说出情节


  《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学段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其大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童话训练学生概括、复述故事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


  1.把情节说“清楚”


  以《蜘蛛开店》为例,这篇童话的课后任务之一就是根据思维导图讲一讲这个故事。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讲故事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把故事内容复述精准、清楚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抓住童话中蜘蛛“想法简单—遇到客人—辛苦完成”的重复式结构,再结合思维导图组织语言,逻辑清晰地讲出这个故事。这样的学习过程降低了学生的表达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表达负担。学生只要掌握了故事的结构和主要情节,就能清楚地讲出故事。不难发现,在小学低学段童话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读明白故事、想清楚道理,还要让学生能说出来、说清楚,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4。


  2.把情节说“简单”


  以《小壁虎借尾巴》这篇童话为例。这篇童话篇幅较长,虽然其故事有趣,但在让学生说出“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时,学生的表达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反复地提及角色名称,使得表达重复、啰唆。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减法”,即以自然段为单位,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段落中出现的不同角色,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角色尾巴的不同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用“小壁虎先找了……,但没有成功,因为它的尾巴要用来……”的句式对整篇童话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循着规律说话”,避免出现流水账式的表达,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0e7ed6a6bc826005aa411290772f6f6.jpg

  (三)“消化”悬念,写出想象


  童话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情节夸张、故事曲折,往往带有一定的悬念。


  1.想“出乎意料”,写“情理之中”


  以《蜘蛛开店》这篇童话课文为例。蜘蛛每次开店的结果总是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教师可以由此引发学生猜想:下一次蜘蛛会开什么店呢?还会这么辛苦吗?学生既可以根据故事前文反复的情节进行仿写和续写,又可以结合自己的常识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2.想“人之所想”,写“情之所至”


  除此之外,“对话补白”“心理补白”也是常见的写作训练方法。以童话课文《小毛虫》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小毛虫趴在叶子上看着其他‘自由'的昆虫时会想什么?”“小毛虫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时会有什么感想?”“当最后小毛虫变成了一只飞蛾飘然而起时又会有怎样的心情?”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充分发挥想象,主动参与到人物心理补白创作中。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还可以提升思维能力,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四)“消化”情境,演出精彩


  相较于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其他体裁的课文,童话具有更明显的情境性,学生更容易、也更乐于感受童话中表现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和语言技巧。“代入感”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愉快、高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童话情境为基础,结合童话内容,演绎童话故事[5。


  《动物王国开大会》是一个人物众多、情节反复的童话故事。这篇童话课文有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读好文中的疑问句和感叹句,二是了解发布通知的几大要素。对此,很多教师会采用列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列举每一次狗熊发布的通知包含的不同要素,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动物王国”这个童话情境,使本应生动、活泼的童话教学变成了生硬。因此,在教学这类童话课文时,教师可以把教学难点融入童话剧表演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


  通过表演童话,学生既能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又能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动物王国开大会》中的角色众多,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代入角色,走进童话情境中感受他们的疑惑和感叹。此外,演绎童话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进行语言建构,让其依据自己的理解生成表演剧本。学生在反复研读童话、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到狗熊每次发布的通知都涉及了哪些要素,从而把握通知的几大要素。在学生深入童话情境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显著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指向语言发展的小学低学段童话教学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宽泛地说,童话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可以是口头的表达,可以是内心的想法,可以是肢体的动作,也可以是情感的外露,教师应当重视童话的文体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旻晨.小学低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新读写,2023(1):62-64.


  [2]蔡海霞.由“内”而“外”,相辅相成:谈小学低年级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J].教师,2021(26):11-12.


  [3]陆琴芳.妙用童话,强化自主阅读能力[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9):6-7.


  [4]曹婷.童话阅读点亮童年:低年级课外阅读培养研究[J].小学生,2020(4):9.


  [5]章亚琴.童话在语用视角下的“真阅读”教学研究[J].教书育人,201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