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优化设计研究论文

2025-02-24 16:08:3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双减”政策提出以后,控制学生书面作业完成时间、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了义务教育的重点议题。在此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也应随之更新设计策略,以创新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
摘要:“双减”政策提出以后,控制学生书面作业完成时间、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了义务教育的重点议题。在此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也应随之更新设计策略,以创新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文章详细讨论了“双减”对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要求,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的设计原则,同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究了其优化设计策略。文章指出,教师可通过设计阅读型作业、讨论型作业、调查型作业、实践型作业、创新型作业等措施来推进作业的优化设计,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双减”;作业设计
“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利用讨论作业、实践作业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替代传统的书面作业,确保学生能在课后自主发展。为此,小学科学教师有必要研究作业优化设计策略,为科学作业总量、时长的压减奠定研究基础。
一、“双减”对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确保作业结构合理,作业难度不超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要求范围"。教师应当在作业设计前反思科学教学内容,合理规划讨论、操作、书面作业比例,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控制作业难度。第二,要求教师分层次明确作业总量。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量避免布置书面作业,以免挤占学生的课后休息时间;针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控制作业总量,避免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超过60分钟。第三,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充分发挥作业的教育功能。在设计作业时,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根据作业的不同功能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由此丰富小学科学作业体系。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设计分层作业,通过设计总量不同、难度不同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作业效果。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原则
(一)遵循点面结合原则,丰富作业内涵
“双减”背景下的科学作业设计既要控制作业总量,又要确保学生能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夯实学习基础2]。因此,教师应当遵循点面结合原则,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主题,梳理课程知识结构,设计内容精简但内涵丰富的课后作业,确保学生能够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巩固所学。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设计讨论性问题和操作性任务,并将现实中的科学现象、引人入胜的科学问题、教科书中的延伸案例作为补充性素材,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对核心问题的探究以及对拓展性内容的阅读,从根本上提高作业的深度与广度。
(二)遵循上下同步原则,创新作业模式
“双减”提倡教师创新作业形式,丰富学生的作业学习体验。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遵循上下同步原则,利用互联网技术设计线上、线下同步作业,丰富学生的作业学习体验。一方面,教师可以布置观察类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种子萌发、光线折射等科学现象,并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探究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布置科学日记、线上答题等作业,在拓展学生作业学习空间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作业学习体验。
(三)遵循内外兼顾原则,促进学生参与
“双减”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素养的发展需要设计课外实践作业,确保学生在提高科学理论素养的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时提高身体素质,涵养审美情操,形成劳动素养等3。因此,教师应当遵循内外兼顾原则,不仅要设计课内习题作业,还要积极设计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参与课内科学研究和课外科研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参与经历,实现综合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计阅读型作业,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避免布置反复抄写、重复解题的作业。但是,部分学生在课上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不够深刻,容易出现遗忘知识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设计阅读型作业,让学生将课上教学重点制成知识卡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以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运动”的作业设计为例。为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围绕该课“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与“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两个教学重点设计知识卡片。如:(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包括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2)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各不相同,如升降电梯是上下平动的,指尖陀螺是转动的,弹拨后的钢尺是振动的,秋千是摆动的,汽车前进过程中车身是平动的、车轮是滚动的;(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相互联系,一个复杂的运动形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形式。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堂重点内容制作成知识卡片并在课后阅读,以此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这样,教师借助知识卡片布置阅读型作业,便可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基础上帮助其在课后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设计讨论型作业,提高科学认知水平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难以理解较为抽象、复杂的科学问题。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讨论型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答教师在课后提出的科学问题。当组内学生解答不了时,可以借助线上软件与教师讨论,确保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攻克学习疑难4。
以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作业设计为例。此课以“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路线”为教学重点,以“判断快速复杂的物体运动路线”为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在课上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但对于用综合思维判断物体的运动路线较为困难。教师可布置讨论型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讨论以下问题:“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又是怎样的?说说你的想法。”教师通过设计讨论作业,可以让学生联想课上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知识,通过推小球、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理解,认识到多数物体的运动都是两种或多种运动路线的结合,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这样,教师借助复杂问题布置讨论型作业,驱动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联系所学科学知识提出观点,结合操作得出论证,可以使学生在课后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科学认知水平。
(三)设计调查型作业,培养科学调研思维
调查型作业是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的作业。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布置调查型作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事实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分析、抽象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反思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围绕课程主题组织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调查表格、调查报告等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调研思维。
以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以动物的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物生命周期的认识,教师可布置调查型作业,如去当地的养鸡场、养牛场等走访调查,通过采访相关负责人,获取小鸡孵化、成长等信息。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调查表格,要求学生将调查信息如实记录在表格中,培养学生科学调查的真实性和严谨性,确保学生能够在调查过程中明确不同动物在不同生长周期的身体特点。这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对动物生长周期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调查能力。
这样,教师通过设计走访调查型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丰富科学调查经验,还能够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规律的习惯。
(四)设计实践型作业,升华科学研究情感
实践型作业即以实践探究为主要形式的作业。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设计实践型作业,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的转化,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实践型作业替代抄写、解题类作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科学实践探究的趣味。在具体设计时,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以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影子的秘密”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以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子的变化为主要教学内容,涉及影子成像方面的科学实验。基于本课教学内容,教师可为学生设计“改变影子”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改变光源的入射角度、改变遮挡物的摆放位置等方式来改变影子的大小、方向以及形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认识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对影子的影响。又如,“玩手影游戏”的实践作业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不断调整光源的照射角度和手的形状,或寻找不同的屏来呈现作品,从而理解了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这样,教师围绕课程教学主题设计实践任务,并基于实践任务设计实践型作业,驱动学生应用科学知识、方法以及具体事物进行实践探究,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回顾课程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情感和实践探究能力。
(五)设计创新型作业,拓宽学生科学视野
“双减”强调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作业,以驱动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反思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5]。在此背景下,教师要革新作业设计理念,通过线上查阅资料、寻求其他教师帮助等方式对基础作业进行创新,使学生获得新颖的科学作业学习体验。
以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采取跨学科教学方式布置创新型作业,在组织学生回顾课上所学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科学学习视野。例如,教师可以把科学与美术、语文学科融合,布置以下跨学科作业:“通过学习,大家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特征,对太阳、地球、月球有了较多的认识,明确了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你能分别用一段话介绍一下吗?如果让你用三种颜色表示三颗星球,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呢?你能用美术课上学习的制作海报的方法,以主题海报的形式呈现太阳、月球、地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吗?”教师以“制作主题海报”这一创新作业形式,驱动学生回顾科学课上所学习的太阳、地球与月球的大小与相对距离、运动关系等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和灵感。学生在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绘制图案、创作图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完成科学作业的乐趣,不仅有助于其建立科学与美术、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科融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样,教师从跨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制作海报”的创新型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文化宣传方面的作用,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要求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并基于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设计多类型作业,确保学生能够在完成多类型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学习成果,建构科学知识,发展核心素养。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注意点面结合、上下同步、内外兼顾,通过丰富作业内涵、创新作业模式等方式优化作业设计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多研究实践型、创新型、调查型作业的设计策略,为作业设计的优化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俞郦.优化作业,提质增效:探究“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智力,2023(34):24-27.
[2]范玉华.贯彻“双减”政策推动小学科学作业创新与实践[J].小学生,2023(11):49-51.
[3]钱成文.“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23(32):110-112.
[4]程英.学科育人导向下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变革[J].理科爱好者,2023(5):134-136.
[5]倪卫国.“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评价的优化策略[J].教育,2024(10):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