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2025-02-18 15:23:5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和毕业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问题。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个人发展,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和毕业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问题。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个人发展,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探讨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旨在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就业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升高校育人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而就业市场未能同步扩容,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愈发沉重,易滋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仅影响个人成长,还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探讨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行业逐渐衰退,就业机会减少,新兴产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短期内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方向选择上更加迷茫,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1]。社会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大多数学生青睐的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众多毕业生的需求。这种供需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社会媒体近年来不断渲染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制造了一些焦虑情绪[2],无形中也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学校因素
当前,部分大学教育注重学术研究而忽视职业技能实践锻炼。实践的缺乏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缺乏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容易使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对于毕业生群体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使得大学生对当今的就业环境缺乏了解,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求职策略。这种信息不对称更容易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3]。“00后”学生心理状态更加多元化,但目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工作服务针对性不强,无法真正做到针对不同特质、不同问题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三)家庭因素
现阶段,许多家长仍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少关注当下就业现状,无法与时俱进掌握就业形势。父母的高期望在大学生群体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尤其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而言,更是将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大学生身上。许多家庭为了培养子女上大学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以回报家庭。家庭经济压力和家长的高期待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感到焦虑和急迫,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四)个体因素
一是就业观念与期望。一些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过高,只追求热门职业或高薪岗位,不愿选择条件艰苦的工作,忽视了其他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但热门高薪岗位的竞争往往更加激烈,因此这种“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导致他们面临就业选择时感到迷茫和焦虑。
二是能力与素质。一些大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技能方面相对较弱,缺乏工作经验。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难以胜任具体的工作任务,增加了就业难度和压力。除了专业技能外,用人单位还注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一些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较少参与各种活动和比赛,欠缺各种能力的锻炼。这些方面存在不足,也会影响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从众心理普遍。部分大学生由于缺少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对个人优势、爱好、能力和专业的综合考虑,盲目遵从亲友的建议或跟从身边同学的求职方向,忽略了自身的优势、性格,花费了大量精力,最后却以失败告终。这样很容易打击其前进的动力和自信,进而会影响其个人职业发展[4]。
四是自我认知不足。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工作缺乏针对性。一些学生会过低评价自己,出现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在面试情境下更加无法展现自己的优势,有可能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以致错失就业机会。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会高估自身能力,夸大美化自己,认为可以轻松胜任高薪岗位。这也容易导致理想和现实脱离,影响未来就业[5]。
五是抗挫折能力较差。“00后”大学生身处物质需求极大满足的消费社会,大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备受家庭关爱,生活条件优越。在这样的条件下,其抗压力及受挫力较差。随着就业挑战来袭,一些青年学生面对陌生工作环境、复杂人事关系等压力,往往无所适从,疲于应对。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产生消极心态和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其求职状态和职业发展。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学校心理工作体系
学校应结合“00后”学生认知特征、常见就业心理问题,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探索构建由校心理健康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楼层心理联络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学生家长组成的六级心理育人工作网络,统合校内招生、就业、教务、后勤等各部门,联合形成就业心理帮扶队伍,从新生入学开始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辅导员的疏导作用和朋辈心理骨干的渗透陪伴作用,倾听陪伴,及时了解学生在就业探索和实践中的困难。各级环节、各部门之间应加强联系,主动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高校需要重视心理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心理中心、就业指导部门、教务部门应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常见就业心理困扰开设个性化课程体系,面向学生开展调研,了解学生兴趣与需求。课程内容设计可采用职业情景剧排演、求职心理案例分析、社会就业热点辩论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心理课堂教学。高校应丰富心理教育主题,避免单一刻板化,主动将积极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专题心理教育融入课堂,在课堂的熏陶下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其心理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工作,达成积极的目标。
(三)优化心理疏导服务
高校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全方位建设心理服务体系。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应该聚焦高校学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关注当前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依托心理普测,拓宽心理测验的涉及面,抓住就业关键节点及时进行心理普测。重点关注心理测验筛选出来的高关怀学生群体,精准高效地提供跟踪咨询服务,及时排解其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情绪,稳定其心态。高校心理健康中心需不断加强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学生发展、个人需求和运行效果不断调整改进。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主动掌握多元咨询流派、咨询理念与咨询技能,让大学生获得有效的心理疏导与咨询服务,满足大学生的咨询诉求。学校及二级学院可围绕大学生就业及社会热点话题开展特色团辅,提升心理育人的有效性、趣味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求职心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可以依托“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心理活动时间节点,开展面向高年级学生的关于就业压力的情绪宣泄、积极心理宣传、压力释放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心灵熏陶,缓解压力。高校可创新宣传方式,深入覆盖网络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有效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创作、展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乐观向上的积极理念,向广大师生宣传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师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高校教师可支持、指导学生成立心理互助社团、就业心理支持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开展朋辈支持活动,鼓励学生心理健康自助与朋辈互助,增进学生的团体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成才。
(五)强化危机预防干预
高校心理普测环节应完善心理测评方式,拓宽测试的范围,不局限于测试动态的情绪状态,也应重视测试稳定的人格特质。对于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高校可在学生求职的不同阶段给予有针对性的访谈追踪。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研究,拓展心理普测的维度,开发面向毕业生群体的针对性量表,有效筛查目标学生,达到早期预防的目标。高校领导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人格特质、生活事件等不断改进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提升心理危机预防的实效性。对于测试筛选出来的需要关注的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和教师、朋辈力量都需要做好跟踪关注,注重做好重点特殊时期、不同生活事件的疏导工作。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可依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定期开展围绕毕业生群体的案例督导和个案研讨,不断提升高校心理队伍的工作能力。
(六)增强队伍建设
高校应不断建设壮大心理健康队伍,定期开展面向校内所有教职工队伍、朋辈心理支持队伍的心理培训,提升其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及时提供帮助。保证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定期接受专业督导,不断提升助人技能,加强校内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软硬件设施建设,打造温馨自然安全的咨询室环境,引进先进设备,有效拓宽学生心理自助的途径,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和身心放松的需求。高校之间应协同合作、相互交流,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开发。建设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名师、名校工作室,定期定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交流,发挥榜样事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七)加强家校社协同合作
大学生不仅是学校中的学生,也是家庭里的子女、社会上的公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甚至学院领导应该定期积极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心理情况、学业情况、未来规划情况,鼓励家长关注学生精神状态、了解学生生涯规划、倾听学生的想法,适当为家长提供亲子沟通技巧讲座、情绪调节知识分享、就业相关的政策支持信息等,同时传达当前大学教育的思想理念,提升家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可面向学生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模拟职场演练、企业参观见习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适应基本社会竞争,获得社会赋能,增进人际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等未来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提升心理素养。教育相关部门及高校更需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动,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支持社会力量、专业心理卫生机构组织参与学校心理工作,畅通学校、精神卫生机构、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及时有效把控事件动态,减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保障校园安全。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完善学校心理工作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优化心理疏导服务、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等策略,高校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升抗挫折能力,成为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4):35-44.
[2]高晓琴.论舆论导向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2(32):101-102.
[3]刘叶萍,王艺云.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讯,2024(3):175-178.
[4]孙欣.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精品生活,2023(8):157-159.
[5]谢艳芬.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对策研究:茶文化的视角[J].福建茶叶,2022(11):8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