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以项目化学习助力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以项目化学习助力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12

2025-02-18 14:53:5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音乐课堂是重要的艺术教学及素质教育场景,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情感的主要阵地。针对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灌输、轻建构过程的弊端,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利用课程内容的重组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连接,推动学生主动探究音乐中的世界,充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

  [摘要]音乐课堂是重要的艺术教学及素质教育场景,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情感的主要阵地。针对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灌输、轻建构过程的弊端,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利用课程内容的重组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连接,推动学生主动探究音乐中的世界,充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但是,大单元教学也存在理论不完善、设计不连贯等诸多问题。本文探究项目化学习助力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希望为同人提供借鉴。


  [关键字]小学音乐,项目化学习,单元整体教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两个关键词备受热议,即“项目化学习”和“大单元教学”。笔者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思考,并针对当前单元整体教学中理论不完善、设计不连贯、评价不深刻等问题,尝试借鉴项目化学习方法谋求解决方案,提出相应实施策略。基于我校市级“十四五”规划课题“构建童年意义的小学学科项目化学习研究”的实践,笔者以苏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丝竹流韵》主题单元进行范例设计,论述通过项目化学习创设五大项目化学习目标,构建学习情境指导学习实践,探索大单元教学问题解答路径,进而推进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概念界定


  大单元教学。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大单元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通过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结构化,形成“单元是按一定的规范组织起来的结构化内容,通常指向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或主题,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的认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即以教材单元为锚点,营造真实情境氛围,让学生在创新的学习活动中完成项目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的全链条教学解决方案。

6214735a5fcb579dda4c756c39d6bab.png

  项目化学习。新课标引入了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驱动的项目学习概念,其本质是一种动态学习方法,核心思想在于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形成学习任务群。


  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采用融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围绕任务、问题,激发兴趣,形成内生驱动力,从而主动开展主题项目式学习。


  二、项目化学习开展的现实需求


  (一)大单元教学问题分析


  大单元教学理论尚未构建成熟。几乎所有中小学音乐教师都在思考大单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系列问题,但难以得出成体系的答案。大单元教学理论基础虽已夯实,但还需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寻求各个细节问题的最优方案,最终形成坚实的理论体系。


  单元整体设计连贯性、互补性仍需强化。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个新概念,教师们正通过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进行实践探索。但当下的大单元教学在实践中仍不全面,各个单元间联系和目标各异,大部分教师设计的大单元整体教学仅是简单的板块内容组合,呈现离散性、孤立性特征。


  学生主体性展现及动态评价有所欠缺。单元整体教学评价体系本应立足知识点整合,实现音乐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而当下的大单元教学仍受到传统施教经验的局限,缺乏学生主体性的展现。教师往往以学生是否完成当堂教学目标为评价其学习有效性的标准,评价过程缺乏连贯性和关联性,未能实现动态评价。


  (二)项目化学习可行性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大单元教学,首先应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明白单元教学任务内涵,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项目的驱动下学生互助合作,自主评估、准确调整学习状况,在学习中感受协同共进的快乐。


  此外,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单元设计不是简单的、碎片化的知识组合,而是通过项目化的框架搭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课堂所得去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辅相成的目的。在项目化框架下,单元教学学习任务逐层递进地展开能将多元化的动态评价融入学习活动中,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弹性的内容,实现高质量创造性的学习。


  三、以项目化学习助力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施


  项目化学习有三个关键。一是指向现实问题,二是跨学科知识融合,三是驱动性任务的设计。在教学中设计恰当的、能够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并全身心为之投入的学习项目,需要师生共同参与。


  (一)项目化学习助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


  项目化学习助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施分为三步:整理单元结构—细化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整理单元结构是学习任务群助力单元整合教育的基础。在单元主题学习中,教师基于核心概念分析单元内容,明确单元教学主题,找到单元歌曲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并提炼其中的内在逻辑。通过单元主题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并使其独立思考、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细化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要求单元内容的有效整合。教师根据单元主题,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学习任务群,构建相互关联的任务群体系,确定具体项目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后用其填充体系,再与后续单元关联结合,形成单元间的大框架和项目间的小框架相互嵌套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设计评价任务目标在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反思。基于教学目标的评价内容是随着教学环节的不断推进而展开的,通过动态化、多元化、非标准化的评价设计,关注学生在单元任务群学习中的行为和思维发展状况,及时给予反馈,做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过程和内容设计,进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二)项目化学习助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模式研究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丝竹流韵》为例。


  1.整理单元结构,确定教学目标


  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丝竹流韵”单元为例,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南方音乐文化。通过分析不同的音乐作品,一方面展现它们的相似性和内在关联,另一方面突出不同作品的独特内涵。据此,笔者首先将单元核心内容整理成为以下问题:你知道有哪些中外作品反映了地区人民温婉、柔和的性格?这些作品是怎样表达这些性格的?在演唱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来表现?


  在明确单元主题后,开始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探索教学实施方案。本单元选取了契合主题的四首江南民歌作为教学内容,分别是《欢乐歌》《姑苏风光》《卜算子·咏梅》《水乡外婆桥》。围绕本单元作品的内涵进行分析后,笔者对本单元的结构进行了整理,本单元的四首歌曲存在着这样的单元内在联系:都具有江南民歌悠扬婉转、细腻优美的风格特点。依据“感受江南地区民歌特点”这一单元主题,根据五年级学生对江南民歌了解尚浅的学情设计了以下学习项目。


  根据《欢乐歌》旋律流畅、曲调欢快热情、起伏多姿的民歌特点,设计了两个学习项目:一是了解“江南丝竹”这种民族器乐合奏形式,知道主要演奏乐器风格特点;二是感受《欢乐歌》明快的旋律和丝竹乐器音色特点。挖掘《姑苏风光》曲调细腻婉转、节奏密集的级进构成起伏较大的旋律的民歌特点,设计体会歌曲广泛使用一字多音的柔美、婉转的特点和能用方言、优美连贯的歌声演唱歌曲这两个学习项目。《卜算子·咏梅》这首乐曲颇具昆曲韵味,甜美婉转又刚劲有气势,笔者设计了两个学习项目:一是了解江南瑰宝—昆曲,知道昆曲与丝竹的关联;二是体会江南民歌风味。《水乡外婆桥》具有江南水乡风味,充满水乡生活情趣,这首歌曲的学习项目为运用齐唱加合唱的形式唱好《水乡外婆桥》,唱准变拍子所带来的情绪变化和运用多种表演形式演绎歌曲,展现江南民歌的魅力。

566648dd32a3ef4171594aa2b5f0d40.png

  2.“丝竹流韵”单元整体项目化学习路径


  根据学习项目,笔者先布置了通过学唱《姑苏风光》了解江南水乡面貌,对家乡的民歌有初步了解的第一个项目任务,设置了“美丽江南,风景如画,走进历史名城苏州,穿梭在如诗如画一般的苏州,听一听乌篷船里人们在唱什么,他们演唱的语言和普通话有什么不一样”的情境。指导学生:(1)边听《姑苏风光》边欣赏图片和视频,了解江南地区的风景;(2)小组讨论视频中出现的江南民歌形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3)通过比较感受一字多音、衬词、装饰音等音乐元素在民歌中的作用,讨论用怎么样的声音表现民歌特色。再从小组合作度、对比分析音乐元素能力这两个维度测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第二个项目任务:听赏《欢乐歌》,感受江南丝竹独有的韵味,结合《姑苏风光》,带学生走进浓浓的江南水乡。项目情境:走在山塘街的石板路上,忽然传来动听的音乐声,看看是哪些乐器在演奏,让我们走进江南丝竹音乐,感受其中奥妙。指导学生:(1)了解“江南丝竹”这种民族器乐合奏形式,知道主要演奏乐器风格特点;(2)感受《欢乐歌》明快的旋律和丝竹乐器音色特点。最后从聆听、感受、分析音乐的能力和情境表现能力两个维度测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第三个项目任务:学会用多种演唱形式演唱《水乡外婆桥》,体现江南水乡风味。思考:用怎么样的声音表现民歌特色?项目情境:跟着教师穿越到千年前,看一看水乡外婆桥见证了多少沧桑变化,歌曲表现了一幅怎样的江南水乡生活画面。指导学生:(1)通过演唱《水乡外婆桥》,让学生掌握二声部的技巧;(2)深入了解《掏洋芋》的独特、幽默、讽刺的风格,并从中获得对人类劳动生活的深刻理解;(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兴趣。评价维度:音乐表现力、对比分析音乐元素能力、多声部演唱的能力。


  第四个项目任务:听赏《卜算子·咏梅》,了解江南瑰宝—昆曲,结合江南丝竹知识知道昆曲与丝竹的关联,了解民族音乐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素材和源泉。项目情境:让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寻找一首动人的歌谣和一种戏曲表演形式。指导学生:(1)欣赏《卜算子·咏梅》表演视频,体会昆曲“低吟浅唱”“腔如水墨”特点;(2)找出《卜算子·咏梅》中的民族音乐元素;(3)了解江南瑰宝—昆曲,知道昆曲与丝竹的关联。评价维度:音乐感受、观察能力、情境表现能力、对比分析音乐元素能力。


  第五个项目任务:学习竖笛乐曲《无锡景》,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作品和表演形式,表演江南民歌串烧。项目情境:江南地区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我们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尽情欢唱和表演。指导学生:(1)用本单元学到的表现形式表演江南民歌,展现江南民歌魅力;(2)小组讨论,自制节奏乐器,以竖笛乐曲《无锡景》穿插其间,结合多种表现形式表演江南民歌串烧,激发学习兴趣。评价维度:小组合作分工参与度、综合艺术表现力。


  本单元的评价反思是基于五个项目任务设置的,每个项目配备了测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的不同维度。评价内容随着项目的不断展开而变化,穿插在为实现“丝竹流韵”单元五个项目任务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后的江南民歌串烧表演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本单元江南民歌的主要收获,以及对江南民歌音乐风格的识别与多种演唱形式的运用能力。通过动态评价关注学生在本单元任务群学习中的表现情况,并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任务内容,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有效的大单元教学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音乐学科的单元教学设计相对复杂,但教师应基于学科素养和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将教材内容结构化,将教学目标层级化,并对教学成果进行合理评价,以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的教学流程中去,最终形成目标、内容和评价实施的单元化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教学体系。本文通过对项目化学习和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对项目化学习助力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的可行性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同时也通过范例探讨了具体实施方法,希望可以为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单元教学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孟旭东,魏雄鹰.新课程改革视野下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8):9-13


  [2]张婷婷.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纸船的梦》为例[J].天津教育,2022(28):57-58.


  [3]王顺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J].新智慧,2022(20):71-73.


  [4]蒋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分析[J].漫画月刊,2021(35):22-23.


  [5]冯亚,周骏.以学校音乐教学为引导的“五育融合”策略研究[J].人民音乐,2024(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