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微影戏融合课程”建设探索非遗文化育人新模式论文

2025-02-18 14:13: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非遗文化—皮影戏为例,充分挖掘皮影戏文化的融合性和创新性特征,依托学校整体的课程建设,将非遗文化的学习与学校师资、学科课堂、校园活动等进行全面整合,构建“微影戏融合课程”特色体系,探索非遗文化在校园中合理且有效的育人方式。
[摘要]在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结合学生成长需要,对非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本文以非遗文化—皮影戏为例,充分挖掘皮影戏文化的融合性和创新性特征,依托学校整体的课程建设,将非遗文化的学习与学校师资、学科课堂、校园活动等进行全面整合,构建“微影戏融合课程”特色体系,探索非遗文化在校园中合理且有效的育人方式。
[关键词]非遗文化融合教育“微影戏融合课程”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学生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要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中“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育人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优秀的“大文化”转化为“真营养”,最终达到以非遗文化滋养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成为非遗进校园工作研究的重点问题。
我国的皮影戏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画中有戏,戏中有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集合了历史、文学、戏曲、影视、美术、工艺、科学、劳动等多学科元素,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皮影戏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也不断吸收新的元素进行创新,从而在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具有极强的文化综合性和创新性。因此,对皮影戏文化的挖掘和学习,可以为学生开辟一片跨学科探究的沃土,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提升审美素养、科学精神、技术意识、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文化理解等能力,并且为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起到助力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要以守正创新的态度,推进非遗文化特色课程的建设,增强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的亲和力,真正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
一、对皮影戏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
当前,皮影戏文化在融入校园过程中主要存在生搬硬套、缺乏研究、难以创新等问题。如对皮影文化内容取舍的分析不够、对皮影的传承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之间研究不足、对皮影文化特点与新时期学生特点结合不够等,具体表现在课程师资不足、课程内容与学生需要脱节、学习形式单一等。我们要具体分析非遗文化特征,并结合学生实际和需求,找到针对性的解决路径。皮影戏文化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传承特性,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与中小学生之间的距离,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传统皮影戏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起源历史悠久,是一种以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等各类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中国皮影戏首先要保持各影系的唱腔特色和发挥传统乐器的音乐效果。比如,陕西皮影戏的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和秦腔都很有地方特色。传统皮影戏在民间的婚丧嫁娶、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都有表演,内容多为历史演绎、传说及神话故事等,如《三英战吕布》《赤胆忠心》《霸王别姬》《包公案》《白蛇传》《武家坡》,通过这些剧目的表演,将历史知识、文化价值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演出来,帮助人们辨忠奸、别善恶、明伦理,从善如流。由于内容的现代性转化较弱,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满足新时期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传统皮影戏的角色道具制作和造型程序非常复杂
传统皮影戏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皮影是用驴皮制作而成的,制作过程繁复,造型技术难度很高,民间流传的“柳叶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揭示了皮影戏“生旦丑净,形容酷俏”造型艺术的真谛。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其繁复的制作工艺,欣赏传统技艺的精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艺人的工匠精神。但是,如果生搬硬套地让学生依此制作,往往会导致学习兴趣的快速下降。
(三)皮影戏在传统表演中的技巧难度较高
传统皮影表演中,一个人物角色要用三至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唱、念白,脚下也有制动锣鼓等。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本地区传统的戏腔外,还有艺人自己独创的等。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技艺,让学生叹为观止、赞叹不绝。但在中小学生中,因受到年龄、时间、形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完全达到传统表演的高要求,因此,教师要把对每一个环节难度的分解、表演方式的转换作为研究重点之一。
(四)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和传播形式在现代的适应性较低
传统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表现效果的戏剧形式。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信息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在各种声、光、电的刺激下,人们已难以满足于单一的感官体验。因此,教师在实践探究中,要引导学生适时适地将传统文化学习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创作新的表演和表达形式,在创新中去继承和发展。
因此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优秀文化,必须将优秀的“大文化”转化为学生可以吸收的“真营养”。
二、依托皮影戏文化,建设“微影戏融合课程”
结合以上对皮影戏文化的全面分析,我校充分利用皮影戏跨学科的综合特点,将皮影戏文化的学习转化为“微影戏”,即通过多学科协作进行知识的“微渗透”,解决师资问题;将学习的着眼点缩小,以“微视角”的形式逐渐进入,解决学习难度问题;在表现上采用“微形式”,解决活动和创新的问题,从而找到适合中小学生的非遗学习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融入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之中,进而形成特色的“微影戏融合课程”,通过借助基础课程中多学科的渗透、拓展课程中的特色打造等路径,解决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师资、课程、活动等问题,并以此融合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师资融合促进非遗文化素养提升
皮影艺术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融合性,也凸显出其具有极强的跨学科学习优势。因此我们专门针对皮影学习的需要,形成“微影戏”教师共同体,将艺术、语文、历史、物理、劳技等多个学科教师力量整合到一起,按照学段和课程结构,开展皮影知识的学科“微渗透”课程。如美术学科引导学生从设计形象、雕刻制作、影人色彩等方面对皮影戏的造型进行深入探究;音乐学科利用课堂教学,筛选具有典型特色的皮影唱腔,配合剧目的表演,在学习中可以把方言和戏曲进行对比分析欣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感知能力。并将学校戏曲社团、民乐、管乐社团等师资力量与“微影戏融合课程”相结合,助力表演和创作;在学习中我们也引导学生结合语文的课本剧、历史学科的事件等内容展开剧本的创作,如学生改编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后羿射日》《狼》《金色的鱼钩》《武松打虎》等内容,从导演的视角进一步认识和体会作品;物理、劳动技术等学科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影戏舞台的搭建和灯光的选择等,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师资合力,助力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
(二)课程融合促非遗学习体系化建设
“微影戏融合课程”坚持与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相融合,分别设计不同学习内容、评价内容,指向不同能力素养的提升,使课程形成普及与提高两个目标层次:普及—营造了传承文化的氛围,提高—成为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引领示范。课程内容坚持以学生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导向,分层设计。以七至九年级的课程结构为例。
1.基础课程
借助国家基础课程进行多学科的融合渗透,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关于皮影戏文化的相关学习。学习过程和课程开发从细微处入手,从组成“大文化”的“小局部”入手,走进传统文化的内部,分别挖掘影人的造型、色彩、图案、雕刻、唱腔、表演等艺术特征设计系列课程,引导学生在欣赏和感知文化的同时,进行相关的艺术创作。例如,初学者虽然对皮影文化知道得不多,但是对皮影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基础课程中设计了“遇见皮影戏”“皮影初体验”“皮影文创”等课程,设计微剧本、影人角色、文创产品、探讨传统纹样与影人造型的关系、通过唱腔感受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等,学生从系列课程中逐步了解皮影特征,对非遗文化的学习也从小局部逐渐向整体生长。
2.拓展课程
在普及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社团和课后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创作学习。以一部“微影戏”的创作过程为学习线索,从剧本改编、形象设计、配音配乐、操作表演、布景灯光、舞台设计、宣传展示等多个环节和角度入手,环环相扣,又独立成课。以问题为引领,主要从四个角度着手:如何解决传统皮影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问题、如何解决传统角色道具制作工艺难度问题、如何解决表演技艺难度问题、如何创新呈现形式。
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学生从基础课程的普及,到针对性的提高,从观看者到设计者、实施者,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增强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三)活动融合激发非遗学习兴趣
1.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皮影戏承载着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它用图像、故事、戏曲等独特的方式,把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灵魂中。我们要看到皮影戏文化的德育价值,以皮影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皮影戏题材,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穆桂英挂帅》以及红色皮影戏《沙家浜》等,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创作校园微短剧,将身边事以皮影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学做小导演、小编剧、小演员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利用多种活动的平台,将学习成果进一步推广,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教育和提升。
皮影戏之所以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甚至影响到亚欧一些国家的文化发展,其中是历代皮影艺人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工匠精神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体会这种美好的精神和品质,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与特色活动的融合
在非遗文化学习中,充分利用节日、主题日等契机,开展主题创作展示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引进专家资源对课程研究进行指导和拓展,或利用各级各类大赛等平台,与学科专家及专业团体交流提升。如学生雅集、艺术节、全国皮影大赛等,同学们可以和国宝级的非遗传承大师和顶级的专家学者交流,看到了更多更丰富的皮影形式,开阔了视野和思路,锻炼了能力,也获得了很多认同和鼓励。
三、“微影戏融合课程”实施效果及反思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素养提升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前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对皮影戏的认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并在审美能力、科学态度、技术发展以及文化理解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对皮影艺术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同时,在参加各种展示交流活动时,为学习增添了新的动力,助推了皮影戏文化的传承,也以此持续深化了皮影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凸显艺术特色,课程体系更完备
利用基础学科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宣传,并依托拓展课程和社团建设进行提高,形成系统的“微影戏融合课程”体系,由“点”及“线”,再到“面”的学习模式,把看似很神秘的皮影艺术拉近到学生身边,放到学生手里,让皮影艺术在校园内活起来,也让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田。
(三)为其他非遗文化进校园提供可借鉴的学习模式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遵循学校办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充分利用非遗文化的包容性,将文化与学生主体有机融合,与学校课程融合,与整体的教育过程相融合,解决非遗文化与学生学习“两张皮”的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新时期的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作为教师,要以守正创新的精神为指导,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探索,真正发挥非遗文化精髓的作用,培育时代新人,达到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颜,高千.传统文化进校园中的伪传统文化评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4,171(1):99-103.
[2]李健,邓晶晶,李晗.“两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的基本方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244(4):103-108.
[3]韩卓茹.孝义皮影纹样的表演需求[J].西部皮革,2021,43(16):106-107.
[4]赵艺航.陕西三所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现状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21.
[5]张琴琴,李新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实践研究[J].绿色科技,2021,23(1):251-252.
[6]魏力群,中国皮影戏全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