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信息化视角下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策略论文

信息化视角下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策略论文

8

2025-02-18 14:08:0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家国情怀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借信息技术之力,通过赋情境、引资源、促共情、拓时空优化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培育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摘要]家国情怀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借信息技术之力,通过赋情境、引资源、促共情、拓时空优化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培育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教育信息化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亮丽的底色,是新时代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并将家国情怀教育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要素。在新课程改革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感染力,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辅助教学工具。


  一、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合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现状


  小学生在观念、人格、思想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培育家国情怀的最佳时期。把这个目标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相关活动,亲身体验,以此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家庭、学校、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爱家之心、爱校之情、爱国之志。然而,当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d2149344a6f1a57d1dff1d5697dacae.png

  1.教学内容缺少有效整合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大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只注重与教材相契合的部分,忽视了其他学科中对家国情怀培育具有较强引领作用的内容,对跨学科家国情怀培育的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部分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就简单地将所选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培育的内容进行罗列和简单组合,对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等问题关注不够。


  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往往只注重家国情怀培育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忽视了对教材中其他相关内容的整合与利用。


  2.教学方式缺少灵活运用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对家国情怀认知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解和践行。然而,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缺少对家国情怀培育的灵活运用,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式教学,仅通过讲授书本知识来灌输家国情怀,使得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仅停留于表面,无法触及深刻的情感体验,减弱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部分教师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背诵上,忽视了意志品质、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的培育,虽然知识储备量有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定式、情感冷漠等问题,未能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生活中,影响了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借助信息技术培育小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借助信息技术资源可以使家国情怀培育更加生动、丰富、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视觉化表达:信息技术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形式可以直观地呈现国家的文化、历史、风景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通过生动的图像和场景,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国家的魅力,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热爱。


  信息丰富性:信息技术资源汇集了丰富的信息,包括新闻报道、纪录片、影视作品、网络文章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全面化的学习资讯,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家的发展状况、社会风貌等,从而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家国情怀。


  互动性与参与性:信息技术具有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的特点,例如,社交媒体、在线讨论平台等,可以让学生与他人分享观点、交流心得,共同探讨民族文化、国家发展等话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跨越地域限制:使学生在家庭、学校之外也能接触到丰富的信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进对国家的全面理解,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将信息技术资源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符合小学生需求


  笔者对二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50份,均为有效问卷。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接受问卷的学生都表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会使用信息技术(如电子白板、多媒体演示)呈现学习内容,所有人都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并认为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他们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约99%的学生觉得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呈现的内容有助于自己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约97%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约98%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可以让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更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教学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当然,教师需要全面分析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深究利弊,立足文本、学生和学情,精选、整合并制作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的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二、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之力,助推家国情怀教育


  (一)技术赋情境,孕育家国情怀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家国情怀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抽象又陌生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用信息技术把照片、图片、影像等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将平淡无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出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理解家国情怀及其内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家庭关系的启蒙教育,了解自己与家人的伦常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谊,从而更加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上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家里的老照片,听爸爸妈妈说说自己出生时的故事,聊聊家里的亲戚,了解家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与此同时,教师事先征得一两位家长的支持,在课堂上连线。课堂上,利用希沃白板将学生的照片投屏,相互介绍和分享;现场连线家长,对话家长,请家长远程视频参与课堂,线上介绍自己、自己的家,“现场”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爱的告白;借助儿歌《家庭称呼歌》,带领学生学会准确、礼貌地称呼身边的亲友,并绘制自己的家庭树。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帮助学生体会家的温暖,爱自己的家人,还要引导学生感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了,我们才能拥有一个个幸福的家,由此培养学生从小爱家、爱国之情。

1fe0925506c5d8236e77e101eb65513.jpg

  (二)技术引资源,体味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持续的影响、不断的深化。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互联网中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唾手可得。如果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将有效助力道德与法治的变革,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板块的话题“风俗就在我身边”,该话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风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其设置了“伴随我成长的风俗还有……”“我的家乡人们这样给老人祝寿……”两处留白,极其适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学习和探究。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刚出生及满月时的照片,以及家人或村里人给老人过生日的照片制作成PPT;收集家乡人办满月酒、寿宴的视频;同时教导学生与家人一同拍摄或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当地风俗的短视频。课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尊老爱幼的传统教育,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微课展示第二板块的话题“奇妙的节日风俗”,拓展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相关内容,促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意识。


  (三)技术促共情,厚植家国情怀


  共情是理解和共鸣的能力。在学习饱含家国情怀元素的内容时,教师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真实案例、故事、影像或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讯,扩大视野、拓展思维。通过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到学习内容所涉及的情感和情境,从而引发共情,增进爱国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家国情怀得以培育,并逐渐内化为对社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


  通过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3课“欢欢喜喜庆国庆”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来之不易,要懂得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前布置预习,教师引导学生们观看《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小兵张嘎》等爱国主义电影,让他们对国庆节和新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上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新疆民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音频,带着学生伴随着耳熟能详的旋律边吟唱边手舞足蹈,既活跃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歌唱中体会维吾尔族人民对祖国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用课件展示一幅中国地图,配上一段中国故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可以播放视频《开国大典》影片中毛*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片段,让学生如临其境,心潮澎湃。可以播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视频中教师还可以重点向学生介绍近年国家的进步和突破等,通过“落后”与“繁荣”之间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较为深刻地了解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成长,深刻感受国家的昌盛和强大,进而增强学生对于民族的自信心。可以观看烈士纪念日各界人士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的视频,激发崇敬、怀念之情;可以在下课前全班起立齐唱国歌,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唤起民族自豪感。课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国庆节系列德育活动“向国旗敬礼”、观看《阅兵典礼》纪录片等,深化对国庆节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强大与团结,增强爱国情怀,激发责任感和自豪感,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四)技术拓时空,践行家国情怀


  信息技术给人类活动的时空结构带来了重大变化,突破了信息交流所受的时空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使用多样化的渠道进行学习。学习不再局限于围墙内的学校教育,学习的形式可以更为生动和直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个人生活经验,结合学校、班级活动,运用新技术来拓宽教育渠道,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拓展的时空中,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山水草木、丰富物产,认识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可亲可敬的人们,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对家乡人的崇敬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进而明白爱祖国就先从爱自己家乡的人、事、物。利用课前预习单要求学生,一是采访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请他们介绍家乡一处美丽的风景、一样受欢迎的特产(食物、工艺品、矿产等特色产品)和一处家乡的新变化,访谈过程要录音并收集相关的照片、图片或画册;二是寻找身边一个了不起的家乡人,观察和记录这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课上,组织开展“我为家乡代言”系列活动,包括“家乡故事会”,播放音频,听爸爸妈妈等人讲述家乡的故事;“家乡特产博览会”,运用希沃白板将学生带来的照片、图片或画册投上屏幕,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梦回草原》等赞美家乡的背景音乐下,请学生分享特产,交流收获;播放微课《我为他(她)点赞》(用学生的笔记制作而成),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家乡人激起学生浓浓的敬佩与热爱之情。大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将单元学习收获整理、记录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作业单中,课内外相结合,文本与生活相结合,培养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结语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受知识,在自主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带来更多可能性,教师应当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和创新,应当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支持教学,优化课堂,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增色。

 参考文献:


  [1]尤兰芬.谈如何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3):101-102.


  [2]杨红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2(26):110-112.


  [3]江美华.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小学时代,2019(12):77-78.


  [4]周建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2):103.


  [5]潘嘉玲.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四个统一”[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