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实践论文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实践论文

7

2025-02-18 11:47:5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中学生心理问题如不加干预将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延缓素质教育进程。作为推动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当前的家校沟通在干预学生心理危机时存在着“沟通主体缺失”“沟通主体单向浅层”“沟通过程缺乏情感交流”“沟通效果影响时间短”等问题。要厘清家校沟通的本真目的,切实发挥家校沟通的育人效力,就必须调整沟通策略,应用诸如GROW沟通模型,筑牢家校沟通防护墙。本文结合本校在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实践以及本人作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落实家校沟通的案例与策略,探讨家校沟通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以期为促进家校合作共育、赋能学生全

  [摘要]中学生心理问题如不加干预将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延缓素质教育进程。作为推动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当前的家校沟通在干预学生心理危机时存在着“沟通主体缺失”“沟通主体单向浅层”“沟通过程缺乏情感交流”“沟通效果影响时间短”等问题。要厘清家校沟通的本真目的,切实发挥家校沟通的育人效力,就必须调整沟通策略,应用诸如GROW沟通模型,筑牢家校沟通防护墙。本文结合本校在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实践以及本人作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落实家校沟通的案例与策略,探讨家校沟通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以期为促进家校合作共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策略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焦虑、抑郁、自伤等危机事件频发,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然而,各中小学在就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进行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如沟通矛盾不断、共育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等,其中,家校沟通矛盾极大延滞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伤害了家校情感,阻碍了家校合力、家校共育。简明、高效、系统、合乎情理的家校沟通策略亟待完善。

  长期以来,针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家校沟通困境,我校就与心理高危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和策略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提升家校沟通效果,推动家校合作育人效能最大化。因此,本文结合本校在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实践以及本人作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落实家校沟通的案例与策略,探讨家校沟通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以期为促进家校合作共育、为赋能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一、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意义

  为了增强育人共识,提升育人合力,保障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作为连接家庭和学校的中介,家校沟通是搭建家校合作共育平台的最真实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推动家校合作达到最大化效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

  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家校沟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真实沟通是一个知识共享与视域融合的双向学习过程。”家校就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沟通时,学校与家庭进行了双向的知识与情感流动,教师客观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心理健康情况与表现,并关心学生的家庭状况,以期通过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向学生和家长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和学校工作,反映学生在家情况,接纳教师和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给出的相关建议,共同商定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真实有效的家校沟通有助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快速解决,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家校真正理解彼此并建立情感联结,有助于双方良性互动,意见一致并形成教育合力,协同育人。

image.png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现状及困境

  随着心理危机学生人数的持续上涨,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家校沟通日益紧迫和频繁。但家校沟通工作却出现了以下常见的困境:沟通主体缺失、沟通主体单向浅层、沟通过程缺乏情感交流、沟通效果影响时间短。

  (一)沟通主体缺失

  就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时,家庭和学校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地位平等的沟通主体。但结合本校和自身的沟通实践来分析,家庭时常会缺席家校沟通,或者轻视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导致家校沟通主体的缺失,严重降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和效果。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是心理危机高发人群,但是当家校沟通时,他们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往往不能及时到场,或者根本不了解、不关心孩子的情况,导致沟通主体缺失。

  (二)沟通主体单向浅层

  贲道愿指出“学校专业度不够”“家长所受教育程度不一”“家长个人素质修养不一”“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认识高低不一”等因素都会影响家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同时,父母自身的特质、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家庭关系等因素可能是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也可能是危机干预的障碍。种种复杂的因素都会导致家校沟通主体单向浅层化,学校在沟通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或者家庭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策略的实施。

  (三)沟通过程缺乏情感交流

  由于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习惯、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就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进行沟通时应充分交流、增进了解,“通过真诚的沟通进行情感积累,形成情感共鸣,以建立互信的家校共育环境”。但在实践中,由于学校、教师和家长承担的责任重大,双方都有意识地规避风险,这就导致部分学校或家长在进行沟通时态度冷漠,推卸责任,如“以官方的口吻告知家长风险,促成《知情同意书》《不自杀协议》等文件的签订”,或是简单粗暴地转发心理健康关怀通知,并要求家长在微信家长群内回复接龙,又或是家长将学生心理危机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甚至一纸诉状,双方对簿公堂。诸如此类的做法忽视了家校沟通中情感交流的作用,不利于家校信任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

image.png

  (四)沟通效果影响时间短

  贲道愿指出家校沟通的有效性可从“双方能建立合作关系”和“目标达成,问题得到解决”两方面进行评估。但如今,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时,这两项指标只能保障家校沟通的及时性,忽略了家校沟通的持久性和延续性,因此,“沟通结果能长期影响”也应该被纳入评估指标中。比如,很多家长或者学校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时,都只考虑到当下危机的消除,双方沟通的目的大多是谋求家校合作,来共同应对学生目前所遇到的心理危机,所以,问题导向的家校沟通模式占据了家校沟通的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沟通模式下,绝大部分家长在与班主任或者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进行当面或者线上沟通时,表示出非常配合和愿意改变的态度,并积极配合学校采取一系列方法共同解除了当下学生暴露出来的紧急的心理危机,但学生回归家庭生活后,问题的持续爆发、家校沟通不及时等因素又会导致学生出现类似的或者新的心理危机,这时,前期家校沟通的有效性开始动摇。

  三、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的GROW策略

  为了有效解决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面临的问题,及时规避类似困境,结合本校及本人家校沟通工作实践,笔者认为GROW沟通模型可以被应用于实践中,赋能家校协同解决之道。

  朱业标明确了GROW沟通模型的内涵意蕴:“通过沟通引导对方找到目标(Goal),分析问题现状(Reality),自行提出达到目标的方案(Option),最后激发对方意愿(Will)使其采取行动,以达到目标。”具体的家校沟通操作流程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被归纳为以下的步骤:共商目标、分析现状、提出方案、激发意愿等。

  (一)共商目标

  学校与家长就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目标达成一致,共同商定双方沟通目标。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危机学生干预家校沟通的目标被确立为:及时应对当前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后续危机复发。

  一般情况下,当班主任发现或得知学生的心理危机后,应及时上报学校,在学校应允的情况下,与学生监护人及时联系,通过线上(电话、信息、微信、QQ等途径)或线下(家长会、一对一面谈等方式)的方式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开展前期情况摸排,从这个时候起,家校沟通就已经开始了。情况了解清楚后,学校与家长双方对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共同约定好具体的时间、地点、人员开展比较正式的家校沟通,此次正式的会面沟通的第一个目的是共同商定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目标。班主任或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可以使用较为委婉的开放性问题启发、引导家长思考目标,如:“您觉得我们今天面对面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次谈话,您希望对您孩子出现的情况有什么帮助?”“您有什么样的想法?”在充分听取家长的想法后,班主任或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引导家长正面看待此次事件,与家长充分交流,遵循家长及孩子的想法,共同商量谋划此次心理危机干预意愿达到的结果,就解决结果和目标取得一致后,立即采取措施干预当前学生心理危机,并持续跟进关注,预防后续心理危机的再度出现。

  (二)分析现状

  家校沟通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双方增进信任,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并共享学生情况。就干预心理危机学生而言,家校沟通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就是家长与学校充分交流,交换信息,共同分析学生现状,通过学生日常在家表现、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当下心理动态与思想动态,才能进一步分析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原因。

  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建立情感联结,拉近彼此的距离,采用有温度、有关怀的语气语言让家长愿意将孩子在家情况如实相告,比如:“我看他/她最近情绪好像一直比较低落,他/她在家也是这样吗?”“就我的观察来看,他/她还是很体贴你们,害怕你们过多担心,所以也不敢让我了解到他/她的真实想法,他/她在家有没有和你们谈论过这件事情呢?他/她自己的想法是怎样的?”“他/她在学校是这样的。他/她在家也是这样的吗?”

  (三)提出方案

  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信息以后,班主任或教师要与家长共同制订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案,共同确定方案落实的时间、地点、人员以及具体操作。教师应利用专业知识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告知家长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常见的流程,家长要结合家庭情况确保方案的切实可行,双方可就特殊情况进行商讨。

  本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如下:

  1.一二级对象:症状极其严重者

  如长期自残、有自杀想法并有计划者、躁狂、攻击他人、情绪低落持续2周以上、突发性厌学、环境适应不良持续达2个月、性情突变、睡眠障碍2周以上、幻听幻视幻觉、突发事件后1月仍不能调整等。

  方案:建议做进一步的调查,如果情况属实,必须马上给予关注和干预。

  找学生本人详细了解该生的情绪和心态状况,从其同学和朋友中掌握该生情况。

  班主任须联系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初步诊断,报德育处备案登记。

  联系家长沟通情况,转介医院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学生就医返校需带医院诊断证明,该证明需复印三份,一份由班主任存档,一份由心理辅导室存档,一份由德育处存档。

  就医带药学生按照医学要求,必须由成年人陪同服药。住院或休学返校的学生,须持有医院的康复或返校证明,并由心理辅导室面询确认。

  回校后需持续一学期的每月心理辅导室回访。

  2三级:心理健康状况不良

  普通的情绪不佳两周内,人际关系或学业下降而引发的情绪问题,学习或成长发展困惑等发展性问题。

  方案:通过班主任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帮助,多引导,施加一定的爱心、耐心,在班级和家庭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必要的话配以一定的心理辅导,组织学生进行团辅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心理辅导室随访。

  (四)激发意愿

  为了保证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顺利实施,激发家长和学生的行动意愿也是必不可少的策略。主题班会课、专题家长会、家长学校、学生专题讲座等是比较高效直接的方式。除此之外,学校还可通过社交公众平台,如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专题报道,让家长意识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激励他们主动采取行动。本校每学期定期开展主题心理健康月活动,通过跨学科融合等一系列活动,如“挑战悦己—21天好好说话”“‘音’为有你,‘乐’动青春”培育一片心灵的沃土,让更多的同学意识到调控内心的力量。

  家校沟通是落实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家校共育合力的重要途径。尽管家校沟通在干预学生心理危机时会遭遇诸如沟通主体缺失、沟通主体单向浅层、沟通过程缺乏情感交流、沟通效果影响时间短等困难,但通过一定的策略实践,种种困难是可以被克服规避的。GROW沟通模型就可以被应用到家校沟通实践中,整合各方面积极因素,提升家校育人效能。

  [1]贲道愿.家校沟通:从问题取向到资源取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9):76-78.

  [2]廖倩.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4):62-69.

  [3]宁倩倩,薛倩.中小学家校沟通的虚假表现及其转向[J].教学与管理,2023(27):47-51.

  [4]朱业标.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家校沟通的“GROW”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8):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