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体商培育路径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体商培育路径论文

9

2023-03-22 16:58:1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了体商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大学生体 商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体商培育路径,包括优化体商课程设置、强化与创新体 商训练、完善体商考核评价体系。

  摘要:文章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了体商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大学生体商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体商培育路径,包括优化体商课程设置、强化与创新体商训练、完善体商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体商;课程思政;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体育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就是把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规律、体育育人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机融合,把立德树人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环节,以及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彰显体育的力量。基于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大学生体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下面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院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时代任务与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要不断建设和完善思想政治载体,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落实“三全育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对国家政策落实、学生素质综合提高和体育精神的深度挖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高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时要以“修体”与“修德”兼顾、“精技与“明德”互融、“健体”与“践德”互通为原则,在制度完善、机制健全、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和思政结果呈现方式方面需要多维度审视,同时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这一有效载体,并探索协同育人途径。

  显而易见,课程思政就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背景,其对培养大学生体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要顺应时代,勇于承担起新责任,积极主动地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政大格局,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体育课程思政行为的主体性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创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

  二、体商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体商(Body Quotient,BQ)是欧美学术界自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IQ)、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之后最新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新概念,源于欧美比较畅销的健康教育新著《YOU:身体使用手册》”[2]。体商,即身体商数,是人对自身真实健康情况认识的反映,它是指一个人活动、运动、体力劳动的能力和质量的量化标准。简言之,体商在大学阶段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体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石和前提

  “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这从功能和作用角度,指导了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体商培养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石。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更好地选择未来职业类别,更顺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可以说,这是自然界赋予大学生宝贵的财富,是其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二)体商可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心理

  现代社会关于体商概念的描述,大致可以概括为体育对于个体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培养和运动兴趣的激发。体商高的群体开朗、独立、自信、外向,善交流、善与人相处,即有“合群”的性格。研究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还有利于缓解抑郁、焦虑、恐怖、偏激等不良情绪,培养自尊、

  自信、乐观、豁达的良好品格,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精神培养达到高度契合。有研究者针对“体育生”的相关研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从侧面验证了体商培养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4]。

  (三)体商可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改善作用,在时间的关联度上,拥有运动习惯的学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每一天,体育运动在减少不良习惯的同时,能够增强身体素质,使学生在面对其他事情时能够从容应对。体育运动不仅能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减轻肌肉张力,而且还能增加内啡肽。其实,运动让人们心情愉悦的真正原因是运动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运动可以改善大脑。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权威机构的认证。这一观点影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布的关于在校学生运动量的政策,如“韩国将学生运动时间每天增加了半个小时。而运动改善大脑,自然让学生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状态”[5]。

  三、大学生体商现状及原因

  根据体商的相关概念,要想了解大学生体商现状,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当代大学生各项体测成绩进行提取和分析。体商的测量内容一般有以下六方面:平衡性、敏捷性、柔韧性、耐久性、腹肌力和爆发性。六项全及格或优秀者体商为1级,五项及格为2级,三至四项及格为3级,若四项不及格则为早衰。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六次检测数据均表明,30余年间全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主要体现在力量、速度、耐力三个方面,即肌肉无力、关节韧带差、身体不协调、平衡能力差等。这三项内容反映了体商测试的三个指标,可以表明30余年间学生体商的大体状况。下面参照具体数据对深圳某高校学生体商现状进行分析。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测试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060a85e345d77c7a1332f9278fde83a1.jpeg

  表1为2021年针对深圳某高校17 684名学生进行的体质测试结果,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BMI、50米跑、一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50米×8往返跑、一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1 000米跑、引体向上、800米跑等项目。体测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优秀占比为0.23%,良好占2.57%,及格占54.17%,不及格占43.02%。所有项目的测试几乎涵盖了体商测试的全部内容,如800米跑和1 000米跑是耐力跑项目的一种,可以测试学生的平衡性和耐久性;引体向上测试爆发力和腹肌力;坐位体前屈测试柔韧性;一分钟跳绳测试敏捷性、爆发力、耐久性;等等。大学生生理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其综合身体素质和体商情况。各项数据显示,不及格的比率为43.02%,根据体商级数判定,这部分学生为体商3级,甚至情况严重的学生可以判定为早衰[6]。其中800米跑(女生)和1 000米跑(男生)这两项得分较低,在速度、耐力、协调等方面发现问题较多,如表2、3所示。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360截图20230321164056885.jpg

  该校共9 115名女生参加800米跑测试,8 569名男生参加1 000米跑测试,优良者均不到5.00%,而不及格率超过了60.00%。同样,在男生引体向上测试中也反映出类似的问题。结合这样的数据结果,深入研究,并大力搜集深圳全体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情况,可以发现大学生在体商状况上,均表现出体能储备不足、速度整体下降、耐力差、协调性弱等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受数字经济的影响。在数字经济时代,用手机可以解决日常的衣食住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一部分锻炼身体的机会。而且数字经济时代,电脑等科技产物层出不穷,还有各种APP等都极大占用了大学生的个人时间,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毋庸置疑对大学生体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难以抵抗诱惑,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各种游戏、APP中,减少了健康运动的动力和时间,严重阻碍了体育锻炼的开展。其次,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临到初三、高三,体育课被主科教师占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少年至青年,从中小学到大学,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学业成绩。在这种思维和行为的惯性影响下,大学生难免忽视了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最终反映在相关体测成绩上。最后,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破坏了运动的本性[7]。原始祖先打猎是为了长期生存,必须学会运用智慧寻找和储存食物,由此,食物、体力活动、学习的关联性成为大脑回路系统中与生俱来的习性,而现代生活方式恰恰破坏了这种习性。这种迹象随处可见,如美国65%的成年人体重超标或过度肥胖,而且在这部分人群中,有10%患有2型糖尿病。从我国逐年递增的肥胖人群中可以发现,青少年比例也逐年升高,这对个体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一种阻碍。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体商培育路径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到,好的教育应该是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是要培养终身运动者、问题解决者、责任担当者和优雅生活者。所以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大学生体商进行全方位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优化体商课程设置

  体育类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这个性质无法改变,那么在这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体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各高校教师来讲,要打破常规,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内容,还要按照体商培育的‘四梁八柱’要求,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结合历史元素深挖红色体育文化,培养‘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的人文体育观。”[8]基于此目标,高校要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应开设不同种类的体商课程,用公共拓展课等方式,推进体商课程思政建设。与面向体育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和全体大学生接受的体育课不同,体商课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但不受体育学严密的学科体系制约,也不拘泥于一以贯之的概念、判断与推理,而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是传统体育课程的开放版和科普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采取“3+1”的模式,即第一至第三个学期为必修课,按行政班划分上课,教授常规的体育课程项目,且要根据体商的每项内容(平衡性、敏捷性、柔韧性、耐久性、腹肌力和爆发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而第四个学期则是以体商培育为主的体育选项课程,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职业发展、个体发展需求进行授课。比如,针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课程可设置为职业舞蹈、健美操、瑜伽等,体商培育效果为走姿、坐姿正确优美,沟通交流时的面部表情和气质友好和善。

  (二)强化与创新体商训练

  1.强化。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体商培育需要重视体商训练的强化。体商训练一般包括对学生在平衡性、敏捷性、柔韧性、耐久性、腹肌力和爆发力方面的训练。而强化高校体商训练,就是从增加训练量和扩充训练种类两个维度实施。其中,增加训练量,就是从训练的组数、次数方面进行提升,并对训练的间隔时间进行调整;扩充训练种类,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指导其在基础训练种类的基础上选择多样化的训练内容或训练项目。以健美操为例,许多教师只教授了大众健美操一级相关动作就戛然而止了,而要想在训练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体商,“教师后续需增加一级相关动作的训练量,并纳入对‘双臂胸前屈’‘手臂肩侧屈’等动作的训练”[9]。同时,教师要讲解核心动作发挥的作用和所需的核心力量,如平板支撑可以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强化核心训练的机会。如此,在反复的运动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总结出训练失败的原因,不断增加核心力量和核心动作的训练并积累一定的经验,这样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还能够提高综合运动素质,最终对体商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创新。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体商培育需要重视体商训练的创新,而体商训练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形式上。关于体商训练内容的创新,考虑到传统文化“六艺”中的“射”和“御”就蕴藏着相当丰富的体商元素,教师可以将该内容纳入训练内容。同时,考虑到党史教育内容中存在一些育人元素,教师也可以将其与体商训练相结合。关于体商训练形式的创新,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深信体商银行”,运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学生日常锻炼和参赛训练需求,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举办体商活动或赛事,并鼓励学生参加。比如,教师可组织开展“党史教育+强身健体”的多元化品牌赛事活动,让学生课上分享参与体验,在反思总结中提高体商[10]。

  (三)完善体商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培育学生体商能力,考核评价采用“三大结构负分制”。三大结构分别为体能测试(占30分)、专项考核(占20分)、每日锻炼打卡(50分)。具体内容如下:每周4天课余时间进行不少于40分钟、至少2千米的走或跑运动,使用手机运动软件进行实时记录并截图,截图需要涵盖运动时间、路线、完成人姓名。考核评分如下:完成该学期规定的次数者为满勤,计50分,每缺少1次扣2分;打卡总次数达不到规定达标次数的,体育课总分不及格。补考时打卡次数清零,重新计次。平时表现采用负分制,在总分里扣除:每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病假、公假一次扣1分,事假一次扣2分,缺勤达到本学期总学时1/3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体育课重修,每旷课一次扣10分,旷课2次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体育课重修。

  以上可作为现行的考核评价,但是在未来教师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科学评价量表,将体商培育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运用体育元宇宙时代的数字技术,统计学生接受情况及体商变化。通过实证研究,“教师可搜寻科学的依据,观察大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在体商指数上的变化,并结合搜集的有效数据分析变化的原因”[11]。基于此,教师可制定体商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从数据中得出有效结论,并在此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该体系在传统的运动数据记录的基础上增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抗压能力、心理能力、团体意识等评价指标,以综合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检测与监督,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理念与体育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设计更趋于科学、合理、高效。以此,将建模运用于应用研究之中,推广三商并举的理念,提出全面发展人才的标准,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要明确体商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了解当代大学生体商现状和成因,掌握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体商培育的作用和路径,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体商课程,强化、创新体商训练,不断完善体商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大学生体商,使其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全面成长,并以构建高校体育“大思政”格局为目标,把课程思政建设上升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2-03-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杨国庆.从文化缺失到文化自觉: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突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0):5-11.

  [3]朱寒笑,周月媛.社会生态学视角下深圳大学生体商研究现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4):74-76.

  [4]陆模兴,王艳伟,王永伟.校园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体商素养培育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64-66.

  [5]李春君,范金坪,王君,等.基于足球训练对大学生体商影响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38(5):52-56.

  [6]陈钢钢.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比较分析[J].体育科技,2020,41(3):77-79.

  [7]王静仪,刘建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体育的逻辑、价值和路径[J].体育学刊,2021,28(1):14-19.

  [8]林文贤.当前体育界关于“素养”的三大理念辨析[J].体育科学,2021,41(2):79-87.

  [9]刘文芳,李孟璐,付耀霞.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武术研究,2021,6(5):111-113,142.

  [10]李在军,刘美,赵野田.课程育人: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特征、难点及应对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3):18-24,32.

  [11]董翠香,樊三明,李梦欣.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解决的问题及实施路径[J].体育学刊,2021,28(2):65-71.其他作者简介:谢卉瑣(1991—),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焦健(1990—),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孙汀(1992—),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樊阳阳(1992—),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