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乡土黄河文化价值开发的乡村学校治理探索论文

基于乡土黄河文化价值开发的乡村学校治理探索论文

18

2023-03-22 15:46:3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优化创新沿黄乡村学校治理是切实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乡村儿童 美好成长的关键。在本案例中,学校因地制宜,立足当地丰富的乡土黄河文化,通过环境创设、校本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 多方位举措,让学生五育并举、能力提升,进而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开展特色学校育人教育,激活乡土黄河文化的育人价值。

  摘要:在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优化创新沿黄乡村学校治理是切实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乡村儿童美好成长的关键。在本案例中,学校因地制宜,立足当地丰富的乡土黄河文化,通过环境创设、校本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位举措,让学生五育并举、能力提升,进而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开展特色学校育人教育,激活乡土黄河文化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乡土资源;黄河文化;价值开发;学校治理

  乡村学校一直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2020年10月,笔者及课题组通过对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域内15处乡镇,26所乡村小学办学状况的对比调研,发现学校治理问题是制约乡村学校发展的根源之一,发展比较好的只有马集、赵官、胡官、潘店及华店这5所学校,它们都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较为健全的治校机制。在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沿黄学校如何将本土黄河地域优势、人文资源与农村孩子对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的认识、理解相融合;如何传承发扬黄河精神,建立健全学校治理机制,激活乡土黄河文化育人价值,成为沿黄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乡村儿童美好成长的关键问题。

  在本案例中,齐河县赵官镇中心小学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2019年10月开始,立足当地乡土黄河文化,创新治校思路,开展了黄河文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学校主要通过构建黄河文化主题环境,开发和实施《黄河,母亲河》校本课程,加强黄河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三个层面,既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乡土黄河文化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又提高了学校教师研究发掘黄河文化的能力,进而利用本土的资源优势,开展黄河文化特色学校育人教育,有助于实现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突破,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学校的个性发展,激活学校的育人价值。
 

1637284222103891.png

  一、乡土黄河文化在学校治理中的价值

  (一)乡土黄河文化的概念界定

  黄河文化通常是指生活在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在繁衍生息、奋斗发展中形成的族群性格、文化观念、道德品质、风俗习惯等,是黄河流域人民精神财富的总和。乡土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它基于当地的乡土资源,包括自然景观、民风习俗、传统文化、历史变迁、生产生活等,融合黄河文化,渗透黄河精神。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数千年来她承载着光辉的历史,更流淌着整个民族不断奋斗的精神——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因此,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土黄河文化的治校价值

  学校治理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的育人功能,而特色文化的建设是学校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乡土黄河文化的治校价值体现在学校基于当地黄河文化特色,在优化创新治校思路上,通过学校、教师不断变换的手段、途径、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感受、阐述、体验、实践乡土黄河文化,进而改变其成长轨迹,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案例中黄河文化的治校价值主要是基于三个层面一条主线,多角度打造学校五育并举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终身保护黄河母亲河的观念,创建生态校园,学习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明,弘扬黄河精神,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带动黄河周边村民携手共建美好的家园。

  二、乡土黄河文化治校价值的开发措施

  (一)创建黄河文化主题环境

  围绕黄河文化主题,学校全方位精心设计校园环境,从学校、年级、班级、课堂等多层面开辟黄河文化橱窗、文化墙、活动小广场等,积极开展研学、社团等文化活动,并利用条幅、班会、板报、广播等形式加强宣传,浸润黄河文化,打造浓厚黄河文化氛围。

  1.构建三级文化主题

  学校层面,设计黄河元素主题墙,开辟黄河文化活动小广场。将赵官镇黄河历史的变迁、千年银杏树的由来、孟氏四合院、黄口村的形成以及黄河码头昔日繁荣的景集中体现在文化墙中,“一水(黄河)一桥(黄河大桥)一堤坝(黄河大堤)”“一树(千年银杏树)一人(时传祥)一望族(孟家大院)”“有水有土有精神”,体现出当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齐河古圣先贤和道德模范的大义精神,形成“尚德重义、开放包容、博学笃行、拼搏争先”的校园文化氛围。

  年级层面,在各年级所在的教学楼中,一层一主题,分楼层呈现出黄河地理知识、黄河故事、黄河生态保护事例,渲染黄河文化,创设良好氛围,为特色校园建设提供基础。

  班级层面,通过让学生办手抄报,制作小视频,设计、绘制宣传栏及教室或楼道内的主题文化墙等,以墙壁为载体,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母亲河”这一称谓的由来,充分领略生生不息的黄河精神、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开展多样社团研学活动

  为宣传、弘扬伟大的黄河精神,学校成立了“黄河文化小分队”“黄河儿童团”“黄河儿女先锋队”“黄河文化社”“黄河合唱团”“黄河舞蹈队”六个不同主题的社团组织。他们通过查资料,拍视频,在老师或家长带领下参观引黄闸、黄河险工、黄河文化红色基地、重点村史馆,采访乡村振兴讲师团成员等不同方式,搜集、整理、宣传一个个奋勇向前、百折不挠的黄河故事。2019年以来,学校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共组织了六次不同形式的研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敬畏黄河、热爱黄河,在黄河的历史变迁中感受其磅礴的力量,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并培养其人生成长的关键能力。

  3.打造课堂多样主题活动

  自创建黄河文化特色学校以来,学校注重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以基础文化课与研学社团拓展相结合的方式,从多维教学目标入手,让学生探究黄河文化,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中感悟与践行黄河精神。

  4.用舞台艺术传承黄河文化

  对学生而言,深刻认识黄河文化的珍贵性,用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切实将黄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增强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是责任担当,更是时代使命。学校开展课本剧《黄河,母亲河》展演活动,利用舞台艺术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融为一体。展演活动为语文素质教育引来了一道清澈的活水,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使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更具生命力。

  (二)开发和实施《黄河,母亲河》校本课程

  本课程是在宏观研究黄河流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地乡土资源优势,打造具有真正赵官镇特色的黄河文化课程体系,凸显黄河历史变迁、黄河故事、黄河精神、新时代黄河文化内涵等黄河主题要素。

  1.《黄河,母亲河》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了解黄河历史、讲好黄河故事以及喜看黄河今朝三个篇章,共32个课题,内容涵盖了政治、历史、语文、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教育等多门学科。课程安排上,1—3年级每周不少于2课时,4—6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

  2.校本课程的实施

  (1)了解黄河历史。将校本课程《黄河,母亲河》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把富有强烈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黄河夯号”和“黄河号子”(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把王厅村的“竹马舞”设计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勤劳奉献、积极进取等必备品格。

  (2)讲好黄河故事。“黄河宁,天下平”。在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与黄河的用水、治水的历史息息相关。齐河县赵官镇黄河文化底蕴丰厚,可宣、可讲的“黄河人、黄河事”比比皆是。黄河故事大讲堂团队,由开发校本课程的骨干教师组成。大讲堂每周在学校演播大厅开展两次活动,由团队教师为学生讲解治水故事、赵官镇历史名人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尤其是“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从赵官镇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革命意志镇乾坤,英雄气魄永长存”的大徐村革命先烈孔凡琴等人的事迹,更是让学生在故事中接受了心灵的洗礼,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乐于劳动、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3)喜看黄河今朝。依托韩刘引黄闸、齐长浮桥、黄河大堤百里绿色长廊,精心打造旅游黄金圈,把董寺村的万亩荷塘、大徐村的省级精品民宿、刘集省级绿化村等有机连接在一起,充分展现了赵官特色黄河文化。尤其是董寺村和于寨子村的“鱼藕混养”,更是旅游、创收一举两得。黄河两岸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喜笑颜开。

  (三)建设黄河文化师资队伍

  为讲好“黄河故事”,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内涵,传承黄河精神,学校从实际出发,在现有57名教师中优选26人,着力打造一支黄河文化专业知识结构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采取学校集中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每月第四周的周五下午定期召开黄河文化主题经验交流会议、组织外出培训等方式,指导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

  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课堂是主阵地。学校建立黄河文化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每个班级每周开设不少于一节的黄河文化课程,并由业务校长带领学校相关科室人员进门听评课,对课堂的教学效果量化打分纳入考核。通过机制考核奖励,深入推动黄河文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开发黄河文化本土化课程的能力及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丰富了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在“喜看黄河今朝”这一篇章中,学校主持申报的德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黄河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文化建构研究与发展》以及山东省教育督导学会课题《基于乡土资源优势的黄河文化评价研究》都已顺利结题。

  赵官镇中心小学的黄河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在县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至2022年《齐河报》《齐河教育》《教研天地》及齐河融媒体等都曾给予报道;齐河县教体局授予“黄河文化”示范校荣誉称号。

  三、反思

  (一)困难障碍

  1.对乡土黄河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2022年4月,课题组对全校一到六年级1223人,利用问卷形式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对于黄河文化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书中、故事中、影视作品中,学生对当地黄河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虽然学校也不定期组织了研学、社团等活动,但学生对在实践中挖掘当地黄河文化、保护黄河文化魅力的动力不足。

  2.乡土黄河文化传播的局限性

  学校虽然创设了不少传播黄河文化的主题元素,但内容固定、节目固定、课堂教学固定,所传播的内容也是理论性较强,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量,组织学生外出参与研学实践的机会偏少,学生的眼界仅限于身边的事物,角度站位还不够高。

  3.缺乏理论及专家的指导

  立足于乡土资源优势,打造黄河特色文化学校,目前在国内做得比较成熟的还很少,缺乏足够的范例学习和吸收。深入推进黄河文化建设不知该如何走下去,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现了特色建设缺乏系统性、理论性指导的问题,造成特色建设只是一些简单的材料堆积,无法进一步升华。

  (二)深入推进的考量

  1.打造黄河特色文化学校

  借鉴一些发展较好的沿黄学校成功经验,打造属于自己学校的黄河特色文化风格。为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对学习黄河文化的兴趣与积极性,学校德育处建立了“黄河好少年争章评价体系”,设计了“黄河好少年争章名片”,致力通过多元化评价,从思想道德、学习习惯、行为语言、身体素质、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引领学生涵养人文精神,积淀黄河文化。

  2.学科融合,感知乡土文化

  在立足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坚持各学科相互融合,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挖掘、学习黄河精神。语文课上学习黄河经典诗词,数学课上根据比例尺计算黄河大桥的长度,英语课上了解黄河相关的英文词句,科学课上实验黄河水土流失,道德与法治课上讲述黄河故事,综合实践课上领略黄河非遗文化,音乐课上唱响黄河歌曲。美术组教师群策群力,以黄河文化为基调,精心设计出黄河好少年形象代言人“美美和礼礼”。

  3.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精神力量

  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四个自信”,鼓励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学校开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黄河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同时,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黄河流域的悠久历史,感受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四、结语

  综上,立足当地的黄河文化进行治校建设,是以黄河精神来规范学校育人气质,这意味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成为全体师生的普遍自觉,并最终影响着学校每一个师生及员工的行为。有了鲜明的文化精神,学校就具备了独特的教育风格,为学校治理建设指明了方向,即用黄河力量塑体健人生,黄河壮观塑美好人生,黄河精神塑明德人生。学校以“尚德重义、开放包容、博学笃行、拼搏争先”的校风,秉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以黄河宽宏豁达、容纳百川的胸襟和奋勇拼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影响和感染师生,用这种品格去培养学生,去建设自己的学校,去展现自己的人生。这种文化精神就是学校治理发展的核心理念。诚然,沿黄乡村学校治理的有效出路,必然是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用黄河文化价值优化创新治校思路、激活学校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侯仁之.黄河文化[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99.

  [2]比尔·波特.黄河之旅[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2:103-105.

  [3]高保德.传承黄河文化促进学校发展[J].考试,2015(1):66.

  [4]孙兆进.对建设特色学校的思考[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013.

  [5]刘定海.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7):49-50.

  [6]周婷.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