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提质增效的教学实施策略论文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提质增效的教学实施策略论文

2

2023-03-22 09:32:51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学业水平,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道必答题。就校内减负而言,要达到 压减学生课业负的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科教学就要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上下绣花功夫。本文以落实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背景,浅谈“减负、提质、增效”的教学实施策略。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学业水平,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道必答题。就校内减负而言,要达到压减学生课业负的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科教学就要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上下绣花功夫。本文以落实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背景,浅谈“减负、提质、增效”的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减负;提质;增效;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在“双减”背景下,就校内减负而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以教学为中心,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效;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科教学就要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上下功夫。本文以落实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背景,浅谈“减负、提质、增效”的教学实施策略。

搜狗截图23年03月22日0929_3.png

  一、落实核心素养,有效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7版)》将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主要方面,并建议教师要以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知识、技能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活动,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思考和行动。因此,教师的教学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在过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二、减负、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以学习主题为依托,使教学内容情境化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主题,予以学生明确的学习方向。依据学习主题,选择相关的生活事物,创设真实教学情境,促使教学内容情境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例如,“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的主题学习中,以“红酒塞与栓皮栎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触摸红酒塞,引起其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图片、文字描述及展示的气候类型图,推测此类树木生长的气候特点,并分析植被生长特征与生长区的气候特征之间的关系;其次以探究“栓皮栎与其生长气候环境关系”为例,提炼出案例研究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提炼的方法探究“校园内的红枫树—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等其他气候类型与植被景观的关系,在这个探究环节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展示小组活动成果。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点评、补充、完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主题明确,情境贯穿始终。

搜狗截图23年03月22日0930_4.png

  (二)以核心问题为引领,使教学内容结构化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换而言之,就是以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主线设置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依托情境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链,促使教学内容结构化与关联性突出。例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高三一轮的复习课,首先让学生围绕“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回顾所学,整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导图,然后展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建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其次,教师以青藏高原的演变为例,引导学生借助“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结构图”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通过查找青藏地区地形的变化,结合中国、亚洲的季风环流的影响相关资料,精心设计三个问题(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在演变过程中各要素整体演变、整体响应,从不同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上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使教学内容活动化

  学习任务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设置的学习步骤,包括整体把握和具体把握,整体把握指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目标;具体把握指对具体知识能力要求的把握,一般用问题形式呈现。例如,“水循环”一课(高一新课),任务单如表2所示:

搜狗截图23年03月22日0930_5.png

  依据“双减”政策要求,课堂教学任务进度、难度不得超过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同时学习任务要减量、提效、增质,所以本节课结合课标与教学内容设置两个学习任务(如表2所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目标,然后基于学生的基本学情,创设任务下的教学活动,以任务为驱使、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真正学习。

  (四)指导学习方法,促进多边互动交流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在地理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考察、实验和调查等都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习有法,但无常法。学习中学生只要能抓住地理事物的关键,就能掌握地理事物的规律,如能了解读图的关键,就能获取读图的一般方法;如能了解社会调查的关键,就能获取开展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如能了解案例分析的关键,就能获取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基础知识是学习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提炼,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探究、归纳、合作等关键能力。

  例如,在学习“气候与自然景观”时,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先指导学生分析哪类气候适合栓皮栎的生长及理由,并在学生的展示与反馈中观察:学生是否调用已学知识解决了小组任务?学生的参与度与合作情况如何?学生在评价与反馈的时候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是否准确?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能否归纳出分析气候特征影响植被景观的一般思路?在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的一般思路(图2)后,并让学生运用归纳的一般思路解决拓展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对展示的成果进行自评和他评,在这个环节教师可观察学生是在学习方法还是在学习知识,进行适度引导。

搜狗截图23年03月22日0930_6.png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可以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给学生机会多表达,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及时纠正和补充,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五)提供学习资源,运用适切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时间一般在40~45分钟,课上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因此,许多优质的学习资料无法使用,例如,时间较长的视频、篇幅较大的论文、书籍、网络学习资料等。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落实好学科核心素养,完成学科育人目标,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运用适切教学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海水的性质”后给学生提供纪录片《海洋》和《潮汐》、杂志《海洋世界》、书籍《海上鏖战》、网站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使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观看视频、阅读书籍和杂志、自主查阅资料来加深学生对“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但是适时依据学习资料特征切换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效果和学习质效。

  另外,评价与教、学要一致,突出“评”的重要性。在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中详细介绍了“思维结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思维结构评价关注学生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的个体化差异,有助于教师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后续的教学设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而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某一项任务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时间能力的评定,也指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评定,是一种适合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它们适用于课堂教学的评价,也适用于课后的评价,被教师常用。

  教研实践中多数教师仅仅重视教学的评价过程,未注重评价后的反馈信息收集与教学的改进,更是忽略了改进后的循证教研。循证教研,即“基于证据的教研实践”,指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师生配合下,根据评价后调整的方案或策略进行教学实践,其实施步骤为:评价发现问题—调整方案或寻找策略—实践验证—对实践效果进行总结、评价。做好循证教研可以较及时且全面地调控教学方案或策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高中地理课堂减负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