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阅读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2025-02-10 15:08:1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阅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发展与提升的策略,希望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阅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发展与提升的策略,希望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能力
语言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发展需要以语言为载体得以实现,激活学生思维,其语言能力自然也能获得相应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以理解课文为基础,并要以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升其阅读质量"。因此,鉴于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积极对阅读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推动学生展开深度阅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理念及方法较为陈旧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2。总体来看,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的特点,合理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是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仍以自己为课堂主导,一味通过全盘跟读、模仿带读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思考,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化。虽然阅读教学没有固定模式,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随之更新,开始重视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问、设疑;或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寻找阅读问题。相对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具体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方法改革、设置阅读问题时,多从自己的立场、角度出发,缺乏对学情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思考方向需要跟随教师的教学引导,自然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3]。此外,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思考方法的引导,这也容易让学生出现盲目阅读、提问的情况。这样不仅难以达到深层挖掘阅读问题的效果,还会影响阅读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不利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归纳性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加之其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在阅读文本内容时难以理解一些较为复杂、抽象或陌生的内容。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指导,可能会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甚至可能会限制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适宜的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阅读文本的脉络,梳理阅读框架,为其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共同提升创造良好条件。思维导图正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阅读辅助工具,在帮助学生整理、归纳阅读文本内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及思维能力方面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使其了解故事发展脉络,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将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引导学生以“牛郎”为线索,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牛郎成长”的各个关键时间节点,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对故事发展脉络进行整理。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故事的发展概括为“童年凄惨身世”“与老牛相伴”“与织女相识结婚”三部分,并将以上三部分作为“牛郎成长”这一思维导图的子分支,将故事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理清牛郎的经历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文中不同情节段落中父母对“我”的态度进行梳理呈现,从而将复杂的故事内容变得更加清晰、有条理,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其学会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总之,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使抽象、模糊的思维变得形象化、清晰化,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对学生归纳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并为其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设置阅读问题,发展学生探究性思维
疑问源于思维,思维对疑问的解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教师需根据阅读内容灵活设置阅读问题,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质疑和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阅读兴趣,使其在主动阅读、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入剖析问题,并获得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从而达成深度阅读教学目标。
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开始阅读前,教师可以先围绕文章题目进行设问,如“为什么文章题目会这样设置?”“‘将'和‘相’是两个人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他们究竟谁更厉害?为什么最后的结局是‘和’?”等。这样在学生开始阅读前进行设疑提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其对问题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同时,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阅读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方向,有利于他们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及探究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在学生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初步阅读后,教师可围绕内容进一步设问,如“文中蔺相如为什么要礼让廉颇?”“他们两个最后为什么又和好了?”“假如你是蔺相如或廉颇,你会怎么做?”。这样,教师通过进一步的提问,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更深入的阅读思考,使其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完成深度阅读,获得思维发展。
(三)开展辩论活动,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分析、评估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理论依据的思维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认知逐渐从表层向深层转化,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形成独特见解,进而推动深度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其养成思辨性阅读的习惯,对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基于阅读及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需结合教材内容,寻找文章中的思辨点和质疑点,通过开展辩论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其在自主辩论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促进其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
例如,在学生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针对文中对父母爱子方式的不同之处展开分析,促使学生理解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差异。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经验及认知能力有限,在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困惑。比如,部分学生说:“母亲经常夸赞和肯定,这很明显是爱孩子的。但父亲却总是说‘糟糕透了',这分明是对孩子的批评,这也是爱吗?”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困惑点出发,引导学生以“‘糟糕透了’所表现出的是‘爱子'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等问题为主题展开辩论。这一辩论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紧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由此学生纷纷迁移自己的经验展开讨论。比如有学生说:“如果我的爸妈对我说‘真是糟糕透了',那我一定会很难过,会觉得他们不爱我了,对我非常失望,这不是爱子的表现。”也有学生说:“爸爸总是不善于表达,他们希望我们做得更好、更棒,所以经常会通过打击来鞭策我们,这也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是爱子的表现。”从思辨问题切入,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可以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同时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展开群文阅读,发展学生对比性思维
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阅读教学也是如此,要想实现“质”的改变,就要先有“量”的积累,只有具备了充足的阅读量和足够的阅读积累,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能力才能得到快速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能随之获得更好的发展。群文阅读活动的开展能够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主题引入多篇相关的阅读文本,让学生进行多文本共同阅读与对比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文本,这对于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积极作用。同时,在群文阅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与平台,这对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发展学生探究性思维等都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讲授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母鸡》《珍珠鸟》《白鹅》等阅读文本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比较不同文本之间表达手法和写作风格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篇文本的对比阅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和阅读主题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在文本对比中习得写作方法,进而实现对学生思辨意识、对比思维的培养。
再如,在讲授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教师可将其与《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文章组织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对不同文本内容进行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的异同,以此来深化学生对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感知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感受父母之爱,同时实现对其阅读能力及思辨能力的锻炼。此外,在学生完成课堂阅读学习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拓展xx的《回忆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等相同主题的文本资源,让学生在课后展开阅读,以此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其阅读能力及思维能力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思维是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应主动突破思想桎梏,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艳.运用思维导图促进认知策略训练:以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五六年级版),2020(6):67.
[2]葛梅.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的策略[J].中外交流,2020,27(19):328-329.
[3]林俊敏.运用思维导图促进认知策略训练的探讨:以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为例[J].成长,2021(3):155-176.
[4]戴颖聪.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力提升的策略:以部编版教材《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为例[J].教师,2020(6):54-55.
[5]唐春燕.探寻思维可视路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2(10):40-42.
[6]徐芳芳.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9):104-105.
[7]廖相如.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40):47-48.
[8]陈小丽.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21(21):9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