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中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探析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中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探析论文

5

2025-02-10 13:54:2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阐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敏感性、语言内涵、语用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现状。探索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培养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路径,即深刻理解英汉语言的语义差异,强化跨文化交流技能训练,采用情景教学法,重视案例教学。提出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重视跨文化知识传授和交流技能训练。

  【摘要】阐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敏感性、语言内涵、语用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现状。探索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培养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路径,即深刻理解英汉语言的语义差异,强化跨文化交流技能训练,采用情景教学法,重视案例教学。提出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重视跨文化知识传授和交流技能训练。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建构主义;跨文化能力

  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学英语课程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不仅能够增进他们对世界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还有助于他们通过对外交流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张学君2020)。然而,在当前中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学生对跨文化学习重视不足、跨文化能力不强及跨文化知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理论(张雪飞2018)。根据该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其有效互动,提升其跨文化能力。基于此,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针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跨文化培养缺失问题,探索全面提升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路径。

  一、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跨文化能力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跨文化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取得良好结果的能力。跨文化能力的概念是1972年由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戴尔(Dell)提出的。他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使用不同语言,选择说话的时机,选择说话与否,用什么样的方式说,以及说什么等。加拿大学者卡纳勒(Canales)和斯瓦因(Swain)总结了四种跨文化能力,即外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沟通策略和语言应用能力。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巴赫曼(Bachman)提出外语能力主要由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和生理机制及情景语境构成。跨文化能力是人们为了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超越本民族语言与非本民族语言之间特定的文化限制,扩大认知范围,从而实现有效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数字化等趋势愈加明显。我国作为一个奉行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在国际社会担负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英语作为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在对外沟通、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和运用英语对我国与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等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林媛2018)。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强化跨文化能力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为国际竞争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促进国家影响力的提升。

image.png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现状

  跨文化能力培养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推动下,学生的文化意识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仍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敏感性不足

  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实际接触过外国人,他们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较低,会不自觉地借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在真实情境下,当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常常会忽视语域的民族文化特征,进而发生文化交叉与碰撞,甚至产生误解和冲突。以“寒暄”为例,当我国人在大街上碰见熟人时,会使用一些客套话语,如“你吃了吗?”“你到什么地方去了?”等,而不习惯使用“早上好!”“你好!”“很高兴遇见你!”等表达。在熟人之间,我们甚至会问到年龄、家庭状况和收入等问题,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一般会将这些问题视为个人隐私,尽量避免在对话中提到。以“向对方馈赠礼品”为例,我国人往往出于谦让和礼貌,会说“小意思,没有价值”“不值一提”等,而西方人会对这样的回答感到纳闷(不值钱的东西却送给别人)。比如,在一次接机情境模拟教学中,学生与外国人握手时说:“You must have had a hard journey.Please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您一路辛苦了,请让我来帮您拿行李。)”对方感到吃惊,连忙说:“No,no,my journey is OK,and I can manage my luggage.”(不,我旅途很好,我可以自己扛行李的。)又如,学生陪同一位60多岁的英国客户来到预订的宾馆,临走时不无关切地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You’d better have a rest since you are so old...”不料这位老绅士却略显尴尬地回答:“No,I am not old,and Iam not tired at all.”

  事实上,上述沟通误解都是由于对中西方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差异的认知不够而造成的。由此可见,增强中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是提升其跨文化能力的前提。

  (二)对不同语言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

  对不同语言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谷琳玉、张明玉2023)。语言在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模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的英语词汇比较丰富,基本涵盖生活领域的许多方面,如上学、就医、导航、酒店预订与旅游等。但是因为不同语言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特定的文化内涵,所以一些具有特定社会情感意味的词汇可能很难用另一种语言阐释清楚,故有“字里行间,空口无凭”的说法。对于中学生来说,如果不能深刻了解英汉语言内涵的差异,就容易出现跨文化交际时语不达意的现象。例如,典型中国特色词汇“铁饭碗”“精神文明”等很难用英语表达其真正内涵;一些颜色词在英语国家往往带有情感色彩,如蓝色表示忧郁,美国人将心情不佳的星期一表述为Blue Monday,而在汉语中,蓝色并没有这样的隐喻意义。因此,学生只有深刻掌握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语言的语义内涵,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准确传递信息。

  (三)对不同语言的语用特征了解不够

  在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同一词汇的语义联想与语用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在东南亚地区,大象被视为吉祥物,因此“大象牌”电池就十分畅销,但是在欧美国家,white elephant意为“无用的包袱”或“令人讨厌的事物”,因此该品牌受到冷遇。又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龙的传人”就深刻地表达了这个意思,然而,龙在西方文化中多被看作是邪恶的动物。再如,在西方文化中,13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而这样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中国文化中,因为9与“久”同音,所以常用9表示“久远”之义,但9在英语文化中没有这种语用含义;在欧美国家,7的寓意是积极向上的,因此用作商标:7-up(“七喜”);在游戏中,7代表着胜利,它是一个会带来好运的数字,然而在中国7被认为不太吉利。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不了解这类词汇的文化信息,就很难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沟通。

  三、提升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并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该理论高度重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就是通过积极探索、发现、建构而来的。建构主义倡导学习者以快乐的情绪接受任务,并在现实情况中亲自解决问题。因此,学习兴趣是关键。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文化具有宽泛而深奥的内涵,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跨文化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谷琳玉、张明玉2023)。因此,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跨文化知识融入日常教学,持之以恒地讲解文化差异,灵活交叉地运用情景、案例、任务等类型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目标、系统性、高强度的跨文化训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得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深刻理解英汉语言的语义差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跨文化知识的获得是开展自主学习并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时,可以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等的讲解,为他们建构系统的跨文化知识体系。具体而言,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通过语义范畴和语用符号等形式呈现。比如,从句法上看,英语表现的是空间型结构,而汉语表现为“流水句”式的时间型句式。英语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在句子中统领不同成分之间的联系,通过增加句子中成分达到句子主谓结构的复杂化。英语以复合句为主,简单句较少,并且由句嵌套而来的“枝状结构”很常见。汉语是按横向逻辑顺序安排语义,强调语义的流动和气韵的统一,只要语义与事实相符,就能达到表达的目的,而不会出现变形、变格、形体等复杂的语法现象。此外,英语语义的传递是通过不同的声音、语调和语速来调节的,使用不同的语调与语速可以传递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语速、语调与重音等,以提升英语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image.png

  (二)强化跨文化交流技能训练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强化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技能训练。比如,在中学低年级的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单词的讲解将文化差异融入其中;在高年级的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语篇等的情境化解析与实践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布置课后小组作业时,以异域文化背景下的同学聚会、求学、旅游、寻路、预订宾馆等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词汇与表达,编写英语句子,反复训练,甚至排练成情景剧等。这种高强度的跨文化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与信息传达能力,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采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研究发现,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情景教学法的特点是寓教于乐,通过情景演练,以实践为核心,设计接近真实的场景,并提供语言信息的真实输入。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助于锻炼他们在真实情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张秋华2023)。

  (四)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教学方法。由于缺少比较实用的教材,哈佛大学的教授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等方式获得一手案例教学资料后,对其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将其作为与教学主题相结合的教学素材。因为案例教学比较接近真实状况下的场景与语境,所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选跨文化交际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问答、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活动,鼓励他们就跨文化案例材料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理论,还能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并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强化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训练,提升他们的敏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全面、系统地提升其跨文化能力。

  引用文献:

  谷琳玉,张明玉.2023.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与培养路径研究[J].海外英语,(4):10-12.

  林媛.2018.高职德语教学中的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9):123-125.

  张秋华.2023.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现状与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13):185-188.

  张雪飞.2018.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广场,(3):119-120.

  张学君.2020.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