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策略论文

10

2025-01-22 12:00:5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文章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提出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思辨方向;依托教材,整合思辨内容;创设情境,启发思辨生成;任务驱动,促进思辨发展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策略,有利于改善以往重文学轻逻辑的语文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一种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生思辨性阅读以及思辨性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培养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有效载体。文章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提出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思辨方向;依托教材,整合思辨内容;创设情境,启发思辨生成;任务驱动,促进思辨发展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策略,有利于改善以往重文学轻逻辑的语文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将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串联起来。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学习任务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在阅读、对比、推理等不同的环节中,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态度与立场、思维与观点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和语文核心素养[1]。教师可以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聚焦核心问题、创设真实语境、搭建学习支架和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设计和实施学习任务群,推动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实现高阶思维的培养目标。

image.png

  一、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应用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语文学科教学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则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从而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数字时代,信息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当下很多小学生都早已接触过网络,但是他们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三观”,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数字化时代做一个负责任的阅读者和表达者。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改进教学方法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教师必须革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打造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师要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进行深入研究,不但要认真研究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还要选择合适的单元开展教学实践。同时,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思辨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活动。此外,在教学实施期间,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富有“体验感”的课堂,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常规教学法的不足。

  (三)革新课堂教学理念,优化整合课程内容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阵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活跃思维,发展品质,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仍然把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上,与学生的生活没有密切的联系。而在这一学习任务群中,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

  (一)研读新课标,明确思辨方向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准确把握新课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2]。

  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之前,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教材。新课标把六大学习任务群划分为三个层级,每一类任务群都有非常明确的素质要求,具有很好的逻辑结构,各个任务群的内容也会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同时,从三年级起,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一个单元之前都设置了“单元导语”,对语言要素、单元主题进行了界定。

image.png

  在明确了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读了教材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富有思辨性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要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进行研究,对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课后习题、语文园地进行整合,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并应该考虑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能达到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的目标,如辨别、质疑、判断、

  推理等。具体到课程目标,就是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刻剖析,从中筛选出具有思辨价值的教学点。如学习低段“假如我是你”“我会更懂你”等学习任务群单元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低段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提问、比较和鉴别等,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在生活中找到有趣的事物,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区别不同事物的特征。学习中段“寓意故事”“小故事与大道理”等学习任务群单元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多种思维方法,积累经验,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高段“思维方法”等学习任务群单元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思考过程进行判断、推理、分析和论证,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化、条理化的表达,从中感悟人物的思维智慧。总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挖掘出最有价值的思辨要点,使课程的思辨目标得以实现。

  (二)依托教材,整合思辨内容

  以教材为基础,进行任务群的内容选择。教师要立足教材,从文本中捕捉和开发思辨资源,提炼思辨主题,发展学生的思辨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1.依据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

  部编版教材将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单元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机的结合。人文主题是指依照内容的异同,把文本分成不同的类别,如传统的魅力、科技的力量,这些都是贯穿在教材之中明确的线索。人文主题强调语言和生活的关系,注重对文化元素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了解世界的多样性,理解和传承文化。单元要素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有效策略、良好习惯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3]。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教师可以参照和选取一些具有思辨特征的课文进行教学。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传统的魅力”,单元要素是“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紧密联系,均指向了解过程,感知传统魅力,发展思维。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发现机遇”,单元要素是“展开想象,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古往今来科技的发展,学会合理的想象,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根据这些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教师可以针对相应的单元,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述”学习任务群设计。

  2.依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课后作业既能让教师快速掌握教学要点,又能让学生自主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部编版教材从小学低段开始就已经为课后作业做了规划,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的基础上,发掘出具有思辨因素的文本,从而探讨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可行性。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蜜蜂》的课后习题为:“默读课文,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学生需要用补充图表的方式来完成这道课后习题,首先要找到课文中的依据,分层梳理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以及结论,然后要填充图表,清晰有条理地介绍蜜蜂实验。这一课后习题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提取、判断和分析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表达能力。在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作业,选择一些具有思辨特征的文本开展教学。

  (三)创设情境,启发思辨生成

  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情境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利用情境任务,可以使学生由单纯地学习知识、技能逐步过渡到迁移应用、解决问题[4]。在具体的学习情境的设计上,情境背景可以来自社会生活,来自某个课题的探究,来自个人的经历。可以用新闻报道、故事大会、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制作一段解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动物”学习任务群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什么样的动物会唱歌?什么样的动物会跳舞?什么样的动物会变身?”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动物的特点,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举办动物笔记大赛,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睛观察身边的动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动物的特点记录下来。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学习任务群中,教师可以创设“时光隧道”的情境:跨越千百年,至今仍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犹如时光隧道中的宝藏,读着每一个故事,就像身临其境,看见了真实的历史,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

  (四)任务驱动,促进思辨发展

  在一个学习任务群中,每个任务都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使用多种思维能力,如质疑、分析、推理、判断、集成、评价等,并以此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5]。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使用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反向思考的方式,先思考一下这堂课想要达成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一目标倒推整个教学过程,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让任务的设置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先根据新课标和学习内容来确定教学目的,然后据此设计一系列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究。具体来说,应以“大任务”为主线,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并以“小任务”为中心,设置各种不同的任务。通过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层层递进的情境任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习任务群必须体现完整的实践经历。如在“小故事与大道理”学习任务群中,设置“小故事”与“大道理”分享会的学习任务,并设置任务化的学习活动: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比较阅读中国历史上的智谋、寓言故事,书写大道理座右铭。通过实践活动,从阅读到表达,从发现现象到比较故事再到讲述故事,形成一条完整的活动链,使学生能够在完整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第二,学习任务群须设置典型的学科活动。在语言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学习方法有三种:阅读与欣赏、表现与沟通、梳理与探究。任务学习是指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针对读懂“小故事”中的“大道理”这一学习任务,设计以下语文实践活动:一是鉴读与表演,读五粒豌豆的对话,注意把握各自的动作、语气和神态;二是梳理与探究,在文中画出五粒豌豆特点的句子,对比五粒豌豆不同的性格,感知豌豆不同结局的原因;三是表现与探讨,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豌豆进行评价,表扬或批评,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其中某个豌豆表现自己的优点或反省错误。通过典型的语文学科活动,体现以语文的方式来学习语文。

  新课标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目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在真实的情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别、提取、质疑、反思、评价、合理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付小娟.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12).

  [3]付春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5).

  [4]郑新丽.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路径的建构——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4).

  [5]刘秋玲.小学语文学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J].中国教育学刊,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