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四步走论文

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四步走论文

9

2025-01-22 11:44:5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文章围绕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展开系统论述,提出教师可在设计任务的基础上,引入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资源和学习工具,通过有效的沟通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围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展开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素养。

  【摘要】文章围绕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展开系统论述,提出教师可在设计任务的基础上,引入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资源和学习工具,通过有效的沟通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围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展开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因此,教师需探索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在细致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认识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基于此,教师可通过设任务、引资源、用工具、巧沟通四个关键教学步骤,推动学生围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展开深入探究。

  一、设任务,触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之门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教师需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任务,借助任务推动学生触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大门,奠定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如理解任务、鉴赏任务、补白任务、迁移任务、拓展任务等,部分范例如下。

  (一)设理解任务

  理解任务是引导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任务,强调让学生了解所读材料的结构、作者的情感等。完成理解任务是学生开展阅读、表达活动的前提。

  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阅读全文,完成以下理解任务:①风娃娃帮人们做了哪些事?②风娃娃做了这些事后,人们的感受如何?③这个小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由此,教师可以借助理解任务推动学生归纳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二)设鉴赏任务

  鉴赏任务强调让学生深度品析文学作品的字、词、句、段等,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感知文学作品的特点,积累并学习语言表达技巧,为创意表达奠定基础。

  如教学《风娃娃》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鉴赏任务:比较“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腮使劲向风车吹去”和“他吸了一口气,向风车吹去”,分析两句的异同。这一鉴赏任务有助于学生分析“深深地”“鼓起腮”“使劲”三个词的作用,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风娃娃很努力地帮助人们,使学生感知作者所用语言之妙,同时形成使用恰当的词语修饰动词的意识。

  (三)设补白任务

  补白任务是指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找出文本中的空白,由此展开联想与想象的任务。就阅读层面而言,补白任务有助于学生感知作者所见、所闻、所想;就表达层面而言,补白任务可以促使学生为创意表达做准备[1]。设计补白任务时,针对识字量较少的低段学生,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以“说”和“画”的方式补充文本细节即可;针对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在沿袭上述两类补白任务的基础上引入“写”的任务。

  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时,教师可强调课文最后一个句子“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请学生关注省略号,回答如下问题:春天还会在哪里?她会做什么?由此引入补白任务,要求学生以“说”的方式补充作者未写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可说出“在小溪里游”“在草叶上睡觉”等句子,初步形成用艺术性的语言描述春天的能力。

  (四)设迁移任务

  迁移任务是指将阅读期间积累的词语、句子、修辞方法、文本结构等迁移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是使学生内化文学阅读成果、提升创意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

  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时,第一自然段“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这一句子采用拟人的手法让东风具象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湿润的”一词往往用来形容自然景物,更好地突出了东风的特点。促使学生形成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描述自然事物的能力是本次教学的重点,由此,教师可以设计迁移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拟人手法和形容自然景物的词语描写自然界中的事物。由此,学生在迁移任务的推动下,可以写下“刺骨的寒风将手探进人们的衣领”“温暖的阳光走进房间”等句子,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感知大自然之美,强化对自然界事物的喜爱,并形成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界事物的情感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经验、教学目标等设计多个难度递增的任务,进而以任务为媒介助推学生触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之门,为学生开展文学阅读、创意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资源,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钥匙

  一些文学作品的解读难度较高,与之对应的任务的完成难度也较大[2]。为确保学生有效参与整体感知、联想想象、独立思考等活动,教师需要引入一些有助于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获取创意表达灵感的资源,让学生找到完成任务的钥匙。通常来说,教师可引入影音资源、史料资源等,让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

  (一)影音资源

  文学作品以精练的语言描绘具体的画面,而让学生形成结合文字展开想象,感知作者用文字描述的世界的能力是依托“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开展语文教学的重点[3]。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在解读一些诗意的语言时难以感知其中的画面美,而引入影音资源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绿》时,教师可以录制视频,展示校园、公园、森林等场景中绿色的意象。

  在视频的辅助下,学生可以理解诗中“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等词的内涵,感知大自然的美好,把握诗歌文字中的自然之美,探寻“绿”与生命的关联,从多个角度解读本诗。由此出发,学生还可感知自然与诗歌的关联,尝试通过独立创作诗歌,从多个视角呈现自己眼中的自然美景。

  (二)史料资源

  一些文学作品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教师可分享史料资源,如历史地图、历史故事、古诗词、历史纪录片等,解决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时,鉴于学生对长征的了解不多,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地图展示长征的路线,通过长征途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进而使学生在史料资源的辅助下认识到长征的“难”与“苦”。由此,学生可顺利理解本诗传递的长征精神,鉴赏诗中夸张的手法,产生了解更多长征故事的意愿,完成本课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

  由此,教师根据教学难点引入有助于学生展开深度学习的各类资源,可以让学生围绕具体的任务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为欣赏、评价、模仿、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用工具,进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空间

  思维导图和表格等常用的教学工具,可起到助力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逻辑、归纳作者介绍事物的角度和方法、梳理创意表达的技巧等作用。思维导图与表格各有特色,教师可以结合任务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也可以将二者融合,助推学生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空间中积极参与语文学科活动。

  (一)思维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通过关键词、线条引导学生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内容,让学生感知任务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纪昌学射》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与学生共同梳理课文内容,先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课文,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分析课文第二部分(即练习眼力的部分),细致梳理相关内容,最后与学生再次从整体上解析课文,讨论课文蕴含的哲理,最终得出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image.png

  (二)表格

  表格有助于学生系统整合大量信息,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快速查找相关信息。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桥》时,为帮助学生梳理与洪水有关的描写内容,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归纳,得出如表1所示的探究成果。这样一来,在表格的辅助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分析环境描写的任务,把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和意义,为自主开展环境描写做准备。

image.png

  四、巧沟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相关资源和工具围绕任务展开探究期间,往往会产生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判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促使学生围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展开深度探究。

  (一)教师设问,基于学生回答情况提供指导

  教师可在教学结束后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判断是否需要提供指导[4]。

  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后,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辨析“挪移—挪动”“徘徊—踌躇”“觉察—发掘”等多组近义词的差别,分析课文中各个动词的妙处,探讨各个问句、比喻句的作用。由此,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便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如个别学生在完成作业期间出现无法明确近义词的差别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分享与近义词辨析相关的微课,并分享补充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材料设计“选择最佳词语填空”的任务,鼓励这部分学生结合微课进一步赏析朱自清在散文中所用的词语,提升学生的词语鉴赏能力。针对无法全面挖掘、赏析作者所用修辞手法的学生,教师也可借助分享相关微课、加强修辞手法分析训练等途径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直至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二)学生提问,基于学生问题提供指导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借此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雪梅》时,可能会因“骚人阁笔费评章”一句产生探索意愿,希望了解诗人眼中雪和梅的特点,由此提出问题:“有哪些诗歌歌颂了雪和梅?”对此,教师需要肯定学生的良好表现,并记录学生的问题,在课后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古诗词,并通过与学生展开线上讨论,辅助学生深度探究所读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扩大其文学阅读的范围。

  教师和学生都围绕所学课文以及对应的任务提出问题,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效感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乐趣,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围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关键教学步骤,围绕教学内容,科学设计任务,补充教学资源,运用教学工具,并通过有效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由此,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有目的地寻找并欣赏文字之美,尝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创造美,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璐瑶.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J].求知导刊,2023(36).

  [2]李保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阅读教学探索[J].甘肃教育,2023(23).

  [3]贺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2).

  [4]李丽.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