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作·评: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路径论文

2025-01-20 16:32:0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古诗词具有文字美、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承载着美育的重任。“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审美评价”是学生发展审美能力的路径,也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路径。基于此,文章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路径研究,立足古诗词的美育价值,结合具体的古诗词内容,阐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审美评价的策略,希望能够推动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古诗词的育人价值。
【摘要】古诗词具有文字美、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承载着美育的重任。“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审美评价”是学生发展审美能力的路径,也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路径。基于此,文章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路径研究,立足古诗词的美育价值,结合具体的古诗词内容,阐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审美评价的策略,希望能够推动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古诗词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
古诗词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占较大比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了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指明了古诗词的教学方向——古诗词审美教育。然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忽视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价值,将基础知识、诗句翻译作为教学重点,机械地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导致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无法实现。对此,教师要在正确认知古诗词审美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应用适宜的策略实施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
一、古诗词审美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的韵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古诗词中的精神品质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在不断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培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然只有百余字,但通过连用五个典故(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拓拔焘击败宋文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怀古之思以及对当下时局的担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诗人构思之巧妙、用语之精妙,还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美好精神品质,实现以美育心的目标。
(二)有利于增强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
常规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氛围沉闷、乏味,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古诗词阅读兴趣。与之相比,古诗词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新颖性的教学活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古诗词课堂。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会以古诗词的审美元素为着眼点,应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审美评价。学生在体验不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想象、分析、辨析、总结等方式与“美”互动,轻松地理解古诗词内容,同时发展审美能力,习得古诗词学习方法,继而主动参与古诗词教学。
(三)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古诗词审美教育可以将学生带入浩瀚无边的传统文化的世界中,让学生在鉴赏、创造、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认知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储备,从而逐步建构积极的文化情感,建立文化自信。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策略
“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审美评价”是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基本路径,教师应当沿着此路径,结合具体的古诗词内容,采用适宜的策略实施古诗词审美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一)思:审美鉴赏
品味、吟诵是重要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是一种集读、思于一体的活动。其中,思是鉴赏古诗词之美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味古诗词、吟诵古诗词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1.品味,含英咀华
品味是指由浅入深地感受古诗词文字、意象、意境的深刻含义。在缺乏思考的情况下,学生难以走进古诗词深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文字、意象、意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连”和“生”用得尤为巧妙。其中,“连”描绘出了春江和海水融为一体、绵绵不绝的景象,“生”勾勒出了新月升起、潮水落下的景象,表现出了和谐之美。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一句,分析“连”和“生”的使用效果。在分析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想象相关场景,理解关键字词的深刻内涵,体会到场景中的和谐之美。之后,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春江花月夜》以“月”这一意象为主,按照月起、月悬、月落这一顺序动态地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然而,游子、思妇抬头望月,眼前浮现出与家人、丈夫相处时的美好画面,从内心深处滋生出无尽的思念。“月”本意是空中的一轮明月,实际上象征着高悬的明月下的游子、思妇的离别之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诗句,梳理诗人的写作顺序,理清诗人描绘的场景,深入分析、思考场景背后蕴含的离别之路,由此建立深刻的古诗词认知,同时感受古诗词的意象之美。
《春江花月夜》中有画、有情、有意,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营造出一种空灵幽深的意境,吸引着读者走进其中,深入地探寻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意境之美。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诗句,探寻哲理。
2.吟诵,体会情感
吟诵是常用的一种读思结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吟诵古诗词的过程中会认真思考其语调、语速、强度等,把握其节奏,继而有感情地进行诵读,顺其自然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同时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情感美,提高审美能力。基于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吟诵的机会。
以《声声慢》为例,李清照在首句连续使用了十四个叠字,从“寻寻觅觅”开始便百无聊赖地东张西望,仿佛是漂浮在大海上的浮萍,要抓住点什么来寄托自己内心的空虚。一番“寻寻觅觅”后,落下了“冷冷清清”的结果,不仅没有任何的收获,反而被一个孤寂冷清的气氛包裹住,内心深处愈加凄惨忧戚,只能发出“凄凄惨惨戚戚”的哀叹。这三句颇有一唱三叹之感,表达了诗人孤寂悲戚的心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首句的音调节奏——“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并用较慢的语速进行吟诵,读出孤寂悲戚之感。
(二)作:审美创造
在审美鉴赏阶段,学生不仅可以感知古诗词的美,还可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储备语言知识,积累语言运用经验。审美创造正是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并进行创作的活动,对此,教师应彰显智慧,组织多样化的古诗词创作活动。
1.组织古诗词创作大赛
古诗词创作大赛可以包含古诗词创作、诗词接龙等活动,极具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大部分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迁移古诗词认知,利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创作,借此展现古诗词之美,自然而然地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在组织古诗词创作大赛之前,教师可以先了解本班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情况,由此确定大赛主题。之后,教师可以选定某种比赛形式,和学生交流、制定比赛规则。接着,教师可以将比赛形式和规则告诉学生,引导其主动地利用闲暇时间品味、吟诵课内外的古诗词,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创作古诗词的舞台。大部分学生会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活跃思维,调动知识储备,按照要求创作古诗词,或进行诗词接龙,做到学用结合,积累审美创造经验。
2.开展古诗词戏剧表演活动
戏剧表演是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学生在体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创造力,利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展现诗词之美,提升审美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选取合适的古诗词,就此开展古诗词戏剧表演活动。
以《将进酒》为例,李白趁着酒性,用丰富的想象、豪放的笔触写尽满腔的豪情。在课堂上品味、吟诵《将进酒》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了解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愤懑、无奈,感受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体会到了李白的孤高自傲。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回顾《将进酒》的过程中化身为李白,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用豪迈的语调进行朗诵表演,将他人带入李白的内心世界中。为了增强表演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各组成员合作搭建舞台、选取背景音乐、制作服饰等。
(三)评:审美评价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体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站在独特的审美角度对审美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延伸。思想家王夫之根据古诗词的美学特性提出了古诗词评判方法——以诗解诗,即借助其他与古诗词有关的材料来解读古诗词。如在评价古诗词的语言时,可以选择语言造诣一般的古诗词与即将学习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发现所学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在评价古诗词意象时,可以选择不同诗人笔下的同一个意象或同一诗人笔下的不同意象进行比较,感受意象之美。
以《声声慢》为例,词中的意象共有七种,各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酒象征愁,风象征愁情,雁象征离愁,黄花象征憔悴的容颜,梧桐、细雨象征凄凉哀伤,黄昏象征冷漠悲凉的意绪。虽然意象不同,但集中地渲染出了一股浓郁的愁,体现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利用虚写和实写的意象,抒发了怀古伤今的豪迈悲壮之情,展现出了豪放派的创作风格。学生在学习《声声慢》的过程中使用了多样化的方法品味意象,了解了其深刻内涵,体会了李清照内心深处的愁苦,感受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自主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寻找其中的虚写意象和实写意象,品味辛弃疾融入其中的情感,感受豪放派的创作风格。如此,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意象,品味意象之美,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同时把握婉约派和豪放派创作风格的不同。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书写一则文学短评,对比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创作风格,表述不同的审美体验。如此,学生可以继续迁移已有认知,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从不同方面对比、分析《声声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意象的审美内涵,落实审美评价,由此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作能力。
总而言之,“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审美评价”是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可以沿着这条路径赏析古诗词,利用适宜的方式感受其中的语言之美、场景之美、思想之美、哲理之美等,顺其自然地提高审美感知水平,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投身审美创造活动,灵活地迁移应用已有认知,创造性地展现古诗词中的美,提高审美创造水平。由此,学生会主动参与审美评价活动,借此进一步地发展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切实地提升审美素养发展水平。教师在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强化以美育人的意识,提高美育能力,实现古诗词的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苗丹.审美鉴赏与创造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3(10).
[2]王纯,蒋红艳.“审美鉴赏与创造”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3(17).
[3]杨家玲.审美体验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3.
[4]杨国修.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高中语文古诗词语言鉴赏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22(24).
[5]孙文文.“以诗解诗”法在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