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8

2023-03-16 09:35:24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包括加强实 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实验室相关安全机制;完善实验室“物、料、法”管理制度;加大 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保障投入。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包括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实验室相关安全机制;完善实验室“物、料、法”管理制度;加大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保障投入。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高校

  实验室是高校科研实力的表现,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基地,其对国家科技发展起着推动性作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家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规模,加大实验室投入,陆续增加了一系列机器、设备、材料等[1]。然而增加实验室设施的同时,较少有人提出有针对性地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措施,少数高校实验室仍存在部分安全问题,如物品摆放不规范、人员错误操作、仪器设备故障等,这可能引发实验室火灾、腐蚀、辐射、爆炸、中毒、烫(冻)伤等安全事故。武晓峰等[2]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大致归纳为九类,包括火灾事故、爆炸事故、辐射事故、生物安全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危险化学品人身毒害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设备损坏事故和设备或技术被盗事故。据统计,1997年至2002年,我国高校共发生火灾事故8 000多起,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3-4]。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20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有113起,损失较大,教训异常深刻。实验室的规格虽然比大规模的化工厂小,但是由于实验室人员更加密集,安全监督较少,所以火灾事故和危险化学品的释放对人员造成的危害更大[5]。2010年后,国家加大了对高校实验室的关注,制定颁发了标准规范,使高校实验室事故发生频率有所下降,但是仍旧存在不少安全隐患。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说明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暴露出实验室安全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突出体现在实验室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宣传教育不充分、工作保障体系不健全、人员违规操作、安全监管环节薄弱等方面,这就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6-9]。为有效降低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高校要吸取事故教训,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众多专家对实验室安全做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安全文化、安全教育等方面,但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监管方面研究较少[10-12]。基于此,本文将从安全意识、管理制度、日常维护、设施或器材配备、危化品存放、水电气管理等方面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探索,这对于高校进一步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人员安全意识、管理制度、日常维护、设施或器材配备、危化品存放与处理、实验操作、水电气管理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加强了对高校实验室的管控,但实验室依旧频繁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在此类事故当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3]。“重视教学科研成果,忽视实验室安全管理”是现在部分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现状[14]。实验过程中不注意看管、对于设备操作流程不熟练,以及部分实验参与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都是导致高校实验室事故发生的原因。比如,2015年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学生当场死亡,经调查,事故原因为其没有意识到氢气泄漏,导致高温实验引发氢气爆炸;2010年某高校一实验室中两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暂时离岗,而实验材料石蜡温度过高,导致存放的其他多种易燃化学品燃烧,产生大量浓烟,所幸无人员伤亡[15]。有学者对高校100起典型实验室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因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伤亡接近80%。更为突出的是,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缺失,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进行的安全培训与考核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和操作性不强,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360截图20230316093456380.jpg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还处于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为主的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和标准,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难以有效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缺乏对应标准体系的支撑。具体来说,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安全管理人员不专业、责任分工不明确、规章制度过时、未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等问题,而且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制度对实验室进行日常检查,未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应急安全演练;有的学校直接照搬其他学校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不切合实际;还有部分院校为避免实验室发生事故,杜绝师生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只是“摆设”,根本没有将实验室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三)日常维护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重视高校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购进很多新兴器材,为科研工作助力。但部分高校对器材的维护并不到位,如日常师生做完实验没有及时进行清洁、没有及时断水断电、没有按照规定对机器进行维修检查等,这都会导致器材的使用寿命缩短。比如,2021年某高校实验室中有一学生用水冲洗此前实验人员遗留在烧瓶内的未知白色固体,导致烧瓶发生炸裂,玻璃碎片刺穿该生手臂动脉血管,经医院紧急救治,无生命危险;2016年某高校实验室由于冰箱电路老化引发自燃,导致化学试剂全部烧光,冰箱仅剩框架。这些情况都显示出日常对实验室进行维护的重要性。

  (四)设施或器材配备不完善

  某些高校实验室没有系统的管理器械,禁忌试剂混杂堆放、氧气瓶与氢气瓶混存、实验区与办公区重叠。部分高校因为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设施或器材配备不完善,如通风系统、排污系统、消防灭火系统等基本设施缺失。还有学校未安排专职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管理,这可能会导致因管理人员的不专业行为使器材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2015年某高校实验室某人员在实验中换气时,硫化氢泄露中毒,导致死亡。该高校使用有毒气瓶的场所并不合格,其通风换气条件较差,气瓶更换过程中未排尽管路中的残余气体,未佩戴防护面罩。由此可知,设备缺陷也易造成实验室事故发生。

  (五)危化品存放与处理不合理

  在实验前期进行申报的过程中,存在教师申报化学品时不按照规章制度和要求购买化学药品,虚报数量,将多余的化学药品私自存留或胡乱丢弃的问题[16]。同时,实验室通常存放大量器材,所用材料种类多,可能包含化学、生物、物理等器材,或者有毒有害、无毒无害等气体、液体、固体共存。部分高校并未严格按不同材料类别管理存放的实验物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由于人为储存不当或环境问题,部分实验物品处于安全临界状态,这也是导致实验过程出现误差的原因之一。对于挥发性药品,部分高校未进行封闭式保存,导致其大量挥发,一旦遇到火源,可能造成爆炸、中毒等事故。还有部分药品使用混乱,管理不到位,导致药品误用,造成事故。比如,2013年沿海某高校中毒案,投毒药品来源于实验室。由此事故可以看出,严格控制实验材料的使用和管理,加强使用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但是尚有少数人错误地认为,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用量及反应规模等远不及工厂,即便实验出现纰漏也无大碍,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于企业危险源监管,高校实验室安全监管较为薄弱。另外,做实验时通常会产生很多残留物,如废水、废气、废物残渣等。实验残留物需按照规定制度进行合理化处置,以免对人体或环境造成伤害。因此,对于废物的处理很重要,但部分学校随意丢弃实验产生的废物,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事故。比如,2018年某高校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时发生爆炸,造成3名学生死亡;2013年,某高校实验室人员将大量废气溶剂倒入水池,引发下水道管路溶解漏水,造成环境污染。

  (六)实验过程操作失误

  部分高校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理解不到位、理论掌握不扎实,便直接开始做实验,这样轻则得到错误结果,重则造成安全事故。另外,实验方案与操作规程随意变更可能会导致安全通道堵塞等。比如,2017年某高校一名学生在实验室处理反应釜过程中发生爆炸,导致左手大面积创伤,右臂贯穿伤等;2015年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经调查事故原因为实验过程有误,操作不当;2010年某高校28名师生因实验过程未佩戴口罩,感染布鲁氏菌病。

  (七)水电气管理不到位

  高校实验室水电气的使用必不可少,用电设备种类繁杂,是实验有效进行的基础,但也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私拉乱扯电线、私自安装各类电器、超出电源负荷、违规使用电器、电线破损和插座损坏等。若未及时对水电气进行管理、检查维修,可能会发生事故。比如,2019年某高校一实验室因电源未关闭,导致发生火灾;2010年某高校实验室因实验后忘记关闭电路引发火灾,幸无人员伤亡。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除了存在以上问题,还存在非法购买和储存危险化学品,违反实验室管理,缺乏监督职责,安全文化缺失,以及风险评估不足等问题,易造成各种各样的事故,因此政府和高校都应该更加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从源头把控,既要出台顶层标准规范,又要从细微之处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当前阶段,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以安全检查为主,但这仅是一种形式与手段,安全管理的核心目的是保障师生身心健康、不受实验安全隐患影响。为此,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善。

  (一)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据统计,98%的实验室事故是人为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防范意识不强。因此,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是重要前提,是顺利完成实验的保障。对此,高校师生应形成安全底线思维,树立正确的实验室安全观和安全环保理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贯彻到实验的每一步,达到“全员、全面、全程”的要求。具体来说,培训一般要从目标、方法和内容等多方面考虑。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现况、实验室各种危害、仪器的操作程序、实验室安全和设备管理规定、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对此,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全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消防演练、安全知识竞赛和实验室安全文化评比,增强学生防范意识,使其对消防器材做到熟识、熟用,明确专业领域实验安全隐患与危险源;②对即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③实验前安排教师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或者高校可将实验室安全设定为一门必修课程,组织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系统学习,并结合国家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和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教学,使学生了解事故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确保实验室安全[17];④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实验室安全知识,线下印发有关实验室安全的手册,做到安全知识随处可见,提高师生对安全的重视程度;⑤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如此通过以上措施,可增强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学校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相关安全机制

  2021年,《关于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的出台,为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供了具体路径。高校应参照国内外标准、规范,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实验室安全规范,建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指南,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试点工作,完善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体系,确立涉及实验室的全员安全责任制,成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坚决实施“分级管理、逐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18]。实验安全管理人员需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熟悉且掌握所在专业领域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安全管理人员应承担起制定及实施安全准则、教育培训准入、安全检查与督导、安全验收等职责。另外,学校层面应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如EHS与PDCA等[19-20],理清实验室责任边界,落实管理责任。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学校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是本单位实验室安全工作主要领导责任人,各实验室责任人是本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高校应当要求由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并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评估,增强实验人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及责任感。

  (三)完善实验室“物、料、法”管理制度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高校要在实验室实施“六想六不做”(“做”指做实验)的安全文化理念: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做;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做;安全工具未配备,不做;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做;安全知识不掌握,不做;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做。实验前,教师要为学生正确讲解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要求学生准确复述,符合要求后进行实验。实验后,教师应该探索“什么是合适的分析方法”“如何进行分析方法的开发”“如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问题。

  2.合理放置实验器械。器械是实验必不可少的部分,高校大多数实验需借助器械完成,因此对于器械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此,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将实验器械按照使用要求、特性分门别类放置;②完善实验器械操作规程、使用管理制度,要求管理人员严格遵守;③实验室配置专职管理人员,按时对器械进行维修管理,实验室应附有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维修计划、故障维修更换部件记录报告、定期检查和校验记录;④仪器设备保管做到责任到个人,实行专人专管;⑤完善实验室设备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对于外借实验仪器相关规定落实到具体的人、地点与时间,同时归还后仪器保管员需要确认是否完好。

  3.明确实验材料管理要求。实验材料的正确储存与使用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按需求储存、供应并管理实验室物资,定时、定量配送至指定实验室。对此,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合理摆放各种实验样品、试剂等材料,按照化学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分区存放,并做好记录标记;②在使用有毒有害样品材料时,应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合理使用化学药品,做好隔离通风等防护工作;③做好每次实验所用材料的名称、数量、时间等相关记录;④在申报实验药品时,应严格按照规范,参照实验指导书,避免出现实验药品浪费的情况。

  4.加强实验环境管理。高校实验室内易燃易爆、强腐蚀、剧毒等物品与试剂繁多,高温、高压、辐射、细菌病毒、有毒有害气体等危y源样式较多,对实验环境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掌握安全规章制度,还要具备较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即业务能力与技术能力双优F备。同时,根据实验室特色,应建立双重预防体系与危y源辨识体系,杜绝事故隐患。另外,应在实验安全方面贯彻“预防为主”思想。水电气是实验室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对于水电气的管理至关重要。具体而言,要`格C&实验室水电管理规定,`禁私拉乱扯电线,禁止私自在实验室增加用电设备仪器,而且在使用加热类仪器时,实验现场必须有人,以确保工作状态正常,并在出现异常时及时断电;平时应做好水电气的供应,避免因为停电、停水造成实验结果延后,降低实验效率,并且做好水电气的检查维)保修工作,避免引发漏电、漏水等灾害事故。此外,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应`格按标准处理,完善“三废”处理流程,多从安全与环保的角度考虑,`禁未达到标准的“三废”直接排放。若实验室不具备处理“三废”的条件,可先集中收集,再交由专业处理单位解决。同时,建立三方及多方合作机制,对购买的放射性、高温、剧毒、易燃易爆等高温物品实施定时、定量、定点配送与回收。

  (四)加大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保障投入

  高校规范化标准实验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基础条件。目前,实验室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实验器材与材料等方面,在安全设施方面的投入较少,对于老旧或X损器材、设施等未能及时更换,故后续要注意对此方面的更新。同时,高校应该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加大安全投入,对此可设立实验室专项资金,并制定使用政策,做到专款专用。例如,在实验室增加必要的检测系统、监控系统、废液柜、通风排气系统等,确保实验室发生突发情况时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减少事故发生;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个人防)装备,如灭火器、消防泵、防)服等,且管理人员要时常检查维修,确保相关设施安全可靠;按照标准对学校实验室配备防火、防盗等安全设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有必要时,可为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购买商业保y,这样可降低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21]。

  三、结语

  实验室是一个师生大量^集的场所,高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准则,落实安全责任。各种实验室安全事故都在提醒我们,安全管理对于实验室的重要性,安全必须,在首位。对此,高校应根据本校特色,以及国家相关标准细则,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原则,有效宣传和贯彻安全管理方针政策,落实对实验室的安全高效管理,为师生创造安全和谐、环境舒适的科研场所,使师生安全地完成实验,为祖国科研事业发展做出。

  参考文献:

  [1]宋志军,房升,蔡美强,等.高校实验室安全闭环管理的实现路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3):288-293.

  [2]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1-84,87.

  [3]项晓慧.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成因研究[C]//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Proceedings of 2014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ety Management(ICPESM 2014 V24).Sin-gapore: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2014:378-383.

  [4]张垚,金星龙,王晓艳.中国知网高校实验室事故文献研究热点与趋势[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0):79-84.

  [5]BAI M,LIU Y,QI M,et al.Current status,challenges,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in China[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22,74(104671):1-7.

  [6]王启飞.把握“三条线”筑/高校实验室安全屏障[N].中国应急管理报,2021-10-30(3).

  [7]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EB/OL].(2019-01-25)[2022-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945/s7946/201901/t20190124_368001.html.

  [9]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29-31.

  [10]艾德生,黄开胜,马文川,等.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8-12.

  [11]吕长平,周凤莺,何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2):242-244.

  [12]亓文涛,孙淑强,樊冰.基于信息化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2):295-299.

  [13]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10-213.

  [14]陈岩,郭贵荣,高先池.加强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J].实验室科学,2018,21(4):224-226.

  [15]谭小平,李会芳,师琳.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9):294-297,305.

  [16]赵志伟,管航敏.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16):187-188.

  [17]郭建中,李坤,刘少恒,等.新时期高水平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陕西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4):4-8.

  [18]闫旭宇,李玲,陈国梁,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化工,2019,47(12):171-172.

  [19]徐蕾,邹斌,杨大磊.PDCA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1):297-300.

  [20]李冰洋,黄开胜,艾德生.世界一流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及清华大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1):299-305.

  [21]赖宇明,柯红岩,王海成.德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启示[J].实验室科学,2018,21(6):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