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船文化”博物馆课程设计—以“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为例论文

2025-01-14 11:55:2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本文以“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为例,利用博物馆空间叙事、物件叙事和记忆叙事,设计“船文化”博物馆研究课程,旨在解读“船文化”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跨学科元素,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了解历史全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以“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为例,利用博物馆空间叙事、物件叙事和记忆叙事,设计“船文化”博物馆研究课程,旨在解读“船文化”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跨学科元素,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了解历史全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华光礁I号”博物馆课程设计研究
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健全中小学与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则提出各门课程原则上至少要用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现阶段,跨学科、跨媒介的教学方式成为教育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海南省博物馆内南宋时期的“华光礁I号”沉船经过保护修复得以重现其昔日辉煌。结合海南省历年水下考古发现,这艘沉船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我国与全球经济、世界文化的主要通道。以“华光礁I号”为代表的南海水下考古,让久眠于海底的众多古代沉船得以“重见天日”。这些珍贵的遗址如同历史的拼图,逐渐拼出我国历史上失落已久的“大航海时代”。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感知:以设问诠释前世今生
跨学科视域下“船文化”博物馆研学围绕“学”展开课程设计,在向学生解读资源、讲解知识时,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普通的讲解词进行复述,需结合多个场景、学科知识点与跨学科视角,该设问时设问,该提问时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观摩研究,而不是走马观花式地观看。
跨学科视域下“船文化”博物馆课程是从一串问题开始的,如“华光礁I号”的出发点在哪里、行驶终点在哪里、出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沉没在华光礁一带、南宋造船技术到底有多强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沉船及船载器物中寻找答案。单一的文化解读和文物说明只能使学习研究滞留在浅层表面,透过这些遗迹和文物,发散思维,进行深度探究,才能取得探寻知识的脉络。文物和其中所承载的文化都是过去的历史,其形成年代、生成背景与当代初中生的生活相隔甚远,用问题为学生打造连接过去的通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华光礁I号”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艺术价值是文物三大价值之一,强调文物本身的艺术特性,主要体现在文物所具备的审美、鉴赏、愉悦等功能。在基本了解“华光礁I号”历史及其背后故事的同时,学生更应从艺术角度赏析海下考古的神秘器物之美,进一步体会南宋造船、造物的艺术成就。“华光礁I号”所装载的货物主要是我国南宋时期的外销瓷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华光礁I号”文物的种类、工艺、外形、着色等方面鉴赏宋瓷的高超工艺与审美价值,从东方美学角度进一步感知南宋审美特征与历史影响。如“华光礁I号”上的盒粉呈橘瓣形状,盒盖上模印各种花卉图案。学生对比福建德化窑宋代遗址出土的类似粉盒,了解当时“美妆”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思考:用学习任务单串联知识体系
学习任务单是“船文化”博物馆课程中的辅助资料,通常包括研学主题、知识导航、发现探究、思考总结、评价量表等内容。教师可结合学生历史学科知识基础和身心发展水平,通过学习任务单等学习辅助材料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加专注、更加深度开展系统性学习。从经济与贸易视角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华光礁I号”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
历史上,中国对外贸易有两条主流通道,一条是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就是东南沿海的海上通道。教师要以此为研究的关键点,与世界经济衔接,设计学习任务单,增强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并从更全面的视角,对比探究南宋时期对外经济的发展情况。一是在主题拟定上,按照研究内容设计“‘华光礁I号’沉船上的南宋经济”任务主题。二是借助博物馆资源和教材内容分别设计以下三项学习任务:①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政治、地理、经济等原因;②以“华光礁I号”为代表的南宋“福船”为南宋对外经济做出的支撑作用;③“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的行驶线路有什么意义。三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在博物馆资源与教材中寻找相应的答案,并给出最终结论。四是结合学生任务完成前、中、后期的综合表现,教师给予全面的评价,发挥学习任务单的育人价值。
宋朝的海运非常发达,宋朝的海外贸易以盈利为目标。教师要结合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华光礁I号”研究宋朝海运经济发达的具体体现。一是海运中心的基本情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华光礁I号”的行驶路线、货品情况、史料记载等,论证南宋“海运中心”的历史地位。二是海关税收的侧面反映。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绍兴三十二年,泉、广两市舶司舶税净收入增至二百万缗。”这个数字占当时朝廷财政总收入的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宋朝专门设置的市舶司,进一步总结出南宋海运贸易的发达。三是泛国际货币的生成价值。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材料,如《宋代大航海》等。吴钩在书中写道:“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说明宋朝的钱币有一定信誉,已经被一些国家当作国际储备货币使用。这背后自然是宋朝海运经济的大发展。
教师用学习任务单串联“华光礁I号”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指引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单内容进一步挖掘其中的价值,一方面让学生在深度的探究与思考中加强对南宋经济发展的认知;另一方面用任务驱动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三、触摸:借“沉浸”丰富实践体验
基于跨学科的“船文化”博物馆课程设计的信息传递方式应尽量涵盖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立体化、全方位的模式开展教育。教师可以依托现代技术和“沉浸式”体验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
一是用数字技术赋能研学。利用博物馆科技和数字技术可拉近学生与历史文化的距离,使其进一步感受南宋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和精良的制作工艺。例如,借助VR技术探寻海底,“跨越千里”领略三沙海岛之美、参观1∶0.9复原的“华光礁I号”沉船、揭开古代商船的神秘面纱。又如,结合触控、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立足于沉船本身,剖析展示出水文物及沉船结构,解读沉船发现、出水、船体、船货等信息,以小见大,让学生充分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昌盛,感知南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再如,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了解“华光礁I号”11个水密隔舱的设计原理。水密隔舱是源于我国唐朝时期的一种造船技术发明,在船舱内,能工巧匠利用木板将船舱分割成数个密封舱,这样即使一个船舱漏水,也不妨碍其他船舱的稳定,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沉船的可能。这一项造船技术至今仍然被沿用,进一步体现出南宋造船工艺的高超。此外,遗址类博物馆“水晶宫”的透明设计将修复、复原等考古过程充分展示出来,实现“边保护、边展示”的构想。学生通过“水晶宫”近距离观看考古工作者、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工作,能够更加快速地找到问题的历史答案。
二是借沉浸体验文化。“华光礁I号”行驶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陶瓷之路,也是一条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借博物馆资源设计“闻香识宋”“茶茗品宋”两个沉浸式体验活动,可加深学生对南宋历史知识、生活艺术、贸易往来的认识。在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香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证了海上贸易“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也见证了和平合作创造的地区大发展、大繁荣。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描写南宋杭州市民生活时曾说:“富室人家对其起居宅第的营建,常常一掷千金。毫无吝惜,珍贵的沉香木和檀木,远从热带地区带来。以为主支柱之用。”教师向学生讲解南宋的焚香文化,并展示香炉的具体用法,让学生在焚香、闻香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香的作用,可体会南宋时期的香文化。宋茶则彰显出由“品”到“玩”极具风雅的生活美学,文人雅士推崇“平素有书伴,茶香入帘青”的生活方式,当时的制茶技术也不断提高。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体验宋朝点茶工艺的平台,让他们在蒸熟、漂洗、压榨、揉匀、压砖、焙干、碾末、筛粉、调膏和积浮等过程中窥见宋朝茶文化的一角风雅,获得美的感受。
四、探究:合知行完善认知结构
教师基于博物馆资源设计“船文化”综合探究,引导学生从珍贵的沉船文物中解读中外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历史,并结合“海上丝绸之路”深度领会“xxx”的建设意义与价值,用课程贯穿古今,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是跨学科拓宽视野。开展泛博物馆研学时,文博知识的传播与承袭不必拘泥于博物馆内核课堂中,可以以多种方式“出圈”。教师基于跨学科理念设计“船文化”博物馆课程,借助博物馆资源和“华光礁I号”出水文物,结合语言、艺术、工艺、科技、工程等类型学科知识,进一步丰富历史学科“船文化”主题研究活动,有效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更全面、更丰富的视角下接触我国古代造船、工业等技艺,领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兴盛,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价值,通古博今、知往鉴来,增强文化自信,能够用更正确的历史观、唯物观、价值观审视历史,提升对“xxx”倡议的认知,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二是融课程提升素养。就历史学科而言,唯物史观、价值观念、时空观念、史料证实与家国情怀是五大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构成一个整体,确保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后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素养和关键的学科能力。教师以“华光礁I号”为中心设计规划的“船文化”博物馆课程教学,用史料实证历史、用时空观念对话、用历史解释现象、用家国情怀感知。基于跨学科视角的“船文化”博物馆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多元融合,引导学生在综合学习当中,达到“学科育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博物馆课程“细雨润物”,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显著成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对博物馆展品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与拓展,不仅丰富了自身知识体系,亦对古今文明及智慧产生敬畏之情与自豪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王晓玉.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策略—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0):35-38.
[2]俞嘉馨.南海归帆—由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说开去[J].中国文化遗产,2013(4):6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