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材有效使用路径探析论文

2025-01-14 11:44:2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材有效使用原则,然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材有效使用路径,包括精准设定思政目标,深挖育人内涵;优化教学内容,激活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活动,搭建思政支架;等等。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材有效使用原则,然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材有效使用路径,包括精准设定思政目标,深挖育人内涵;优化教学内容,激活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活动,搭建思政支架;等等。
关键词:外语教材;课程思政;产出导向法
教学材料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协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各种知识信息材料,这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备课和组织课堂活动的重要依据,可泛指用于教学的所有材料。对教学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材料本体的研究和教学材料的使用两个方面。目前,对教学材料本体的研究较多,包括教材编写、教材评价等。此外,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教学材料的使用,如教师使用教学材料的信念、使用策略与动机等。尽管教学材料如何使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有关教学材料如何使用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在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中,文秋芳阐释了POA教学材料使用理念、教学材料使用的准备过程、教学材料使用和教学材料使用有效性评价标准。其中,POA教学材料使用理念包括“教师主导说”“产出目标决定说”和“输入材料服务说”。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即教学材料使用的策略上,文秋芳简单总结为选(selecting)、调(reordering)、改(revising)、增(supple-menting)。在此基础上,张伶俐探讨了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以达到产出目标恰当性、促成活动有效性及产出目标达成性三个标准;孙曙光围绕产出目标这一维度,阐述了POA教学材料使用理念指导下教材产出目标如何设定、教师如何预测产出目标是否恰当及学生对产出目标设计的反馈等;邱琳从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过程及评价两方面研究了POA教学材料的使用;毕争探讨了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的使用理念和实践,进行了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的辩证研究。但总体上,还是缺乏在教学材料使用过程中实现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实践研究。以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为研究起点,本研究试图探索有效使用外语教材以实现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路径,并结合《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基础篇)》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实践该路径。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材有效使用原则
(一)思想性
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其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是高校的一门人文教育课程,教学对象为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其教材和教学资料很多为摘录的外文原文,必然带有英语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生在学习地道目标语、了解目标语国家文化思想的同时,能够站在文化融合的高度,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吸收外语文化的精华,剔除文化糟粕,是大学英语课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及时代导向。政治导向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融入中国元素,弘扬中华文化。价值导向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代导向是指全方位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和文化、前沿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思想理念等。外语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教师依托外语教学材料这个重要载体,深挖教材思想内涵,解读语言背后隐含的价值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深入探索外语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价值素养,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二)科学性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能够传递科学知识、承载价值观念,是服务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及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资源。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挖掘,以及科学合理使用,是确保语言、能力和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更是确保立德树人总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高校一线教师对教材的使用通常存在两种错误做法,即过分依赖教材和完全抛开教材,这两种做法均不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科学性,尤其是注重外语教材使用的科学性,构建科学有效的外语教学系统,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科学运用教材使用策略,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的各环节、各要素,使其有机协调、互为一体。在此教学系统内,科学的教学设计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可测、可评,教学内容准确、适当、规范,教学设计合理、连贯、系统,符合学情与外语教学的规律,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与效率。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材有效使用路径
外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但传统的外语课堂偏重工具性,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课程思政强调了外语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深挖思政元素,回归育人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外语课堂设计科学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外语课堂的思想性,即在科学教学系统内进行知识传授、技能提升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养成,如盐入水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实现显性外语学习和隐性思政教育相统一,也就是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有效使用外语教材,达成外语教学思想性与科学性相融合的目标,从而提升教学质效。
根据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材料使用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产出目标是教学材料使用的“指南针”,输入材料是完成产出的手段和工具,目的是促进产出活动的完成。教师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对教学材料进行分析,中观层面上设定目标,微观层面上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对教学材料使用的有效性要从产出目标恰当性、促成活动有效性、产出目标达成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流程及效果评价展开,四个维度有机协调、互为一体。围绕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在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有效使用教学材料过程中实现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实施路径,并结合《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基础篇)》第四单元具体阐释该路径。
(一)精准设定思政目标,深挖育人内涵
课程教学的本质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活动,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中的“产出目标决定说”强调“产出目标”是教学材料使用的“指南针”、方向标,因此在有效使用教学材料时实现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首要策略就是精准设定思政目标,深挖育人内涵。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和能力目标,也包括思政目标,即育人目标。思政目标的设定要在有效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不能脱离教材而独立存在,不能随意拔高或任意贴标签,思政目标的设定要如盐入水,与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机融合。
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基础篇)》第四单元为例,教材原本设定的目标集中于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忽视了思政目标的设定。而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除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教师还应深挖教材思想内涵,精准设定思政目标。例如,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学生能了解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增强理性使用网络的信息素养;通过分析第二篇文章中网购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即对消费者有利,但会损害零售商的利益,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通过讲解数字零售兴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目标,教材设计也围绕语言目标展开。外语课程思政要求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思想价值引领,深挖教材的思政内涵,精准设计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三个目标的设计要互为一体、有机融合,即显性设计知识和能力目标,隐性设计思政目标,融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激活思政元素
根据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外语课程也要进行思政教育。外语课程内容既包括学科内容模块,也包括思政内容模块。内容设计的体系性体现为两个模块的有机融合,在价值塑造的观照下,赋予学科内容模块更深层次的内涵。在现有的外语教材中,学科内容呈显性,思政内容多呈隐性,思政材料大多隐藏于教材内容之中。思政内容的呈现需要外语教师依托外语教材内容,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找准思政育人的切入点,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思想价值的引领融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科内容的同时,要明确教材内容学习时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切不可将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割裂开来。
《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基础篇)》第四单元“Life at fingertips”主要介绍了互联网的产生及其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包括社交媒体、信息和观点的分享与获取、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上银行等。其中,有两篇文章语言特点鲜明,包含与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关的一系列英文表达。以第四单元中“listing skill”的教学内容优化为例,以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为指导,列举技巧的学习采用了“选”“调”“增”的教材使用策略。首先,选取教材74页的列举技巧介绍及Reading 1的第5自然段作为素材重点讲解列举技巧的定义和支撑细节;选取Read-ing 2的第4自然段,启发学生辩证思考网购存在的弊端。其次,调整列举技巧的讲解顺序,由原来的Read-ing 1课文学习后讲解,调整为Reading 2课文学习后讲解,将列举技巧的学习聚焦为列举段落。此外,增加文章“What is a listing paragraph?”的阅读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列举段落的结构及过渡词的使用;增加网购弊端相关视频,辅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在优化教材内容,并使学生学习系列语言表达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两面性,即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哪些弊端,以此增强学生理性使用网络的信息素养,让语言学习与思政学习融合在体系化的教学内容之中。
(三)创新教学活动,搭建思政支架
借助社会文化理论并结合大量二语学习的实证研究,有学者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阐释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提高及个人素养的提升的概念,提供了融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参考框架。根据POA理论,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提供“脚手架”,包括语言、内容及观点的“脚手架”。在搭建语言“脚手架”的同时,也要搭建思政“脚手架”,实现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教师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目标,以外语教材为依托,通过设计一系列难度逐级递增的教学活动,细化教学步骤,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脚手架”。在学科内容促成方面,采取“增”“删”“改”“调”等教材使用策略,优化教材中的练习活动,细化组织流程,设计一系列难度逐级递增的教学活动,从词汇学习到短语应用,从句子翻译到真实的口语展示任务的输出,在依托教材内容的同时,创新教材中的练习活动形式,使其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以外语教材为依托,按照难度递增的活动组织方式,思政“脚手架”的搭建蕴含于语言内容学习的组织流程之中。教师采用帮助、促进、倾听、建议、引导等“脚手架”式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基础篇)》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Digital retailing”的前4自然段教学内容设计为例。该素材主要讲述了一个虚拟的网购流程。语言教学目标是以在网购平台买衣服为例介绍网购流程,思政目标是辩证看待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流程设计的渐进性,体现在一系列难度逐级递增的学习任务中。第一,细读段落,要求学生阅读1—4段,回答81页Exercise 3中的前两个问题,理解1—3段大意和重要细节;第二,学习词汇,要求学生找出描述网购流程的动词和动词词组,并将找出的动词中的生词与词义相匹配,理解单词意思;第三,翻译句子,要求学生运用重点单词词组完成翻译练习,翻译内容是网购流程的各个环节;第四,连句成段,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按照网购流程,结合上述翻译句子连成一个完整的段落;第五,小组展示,要求抽选一个小组展示小组产出任务,学生点评后教师进行点评;第六,总结过渡,要求学生通过第4自然段简要概括前3自然段的内容,并关注最后一句话,引出对“网购对每个人是否都意味着美梦成真?”问题的思考,进而关注弱势群体,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各环节安排科学有序,从词汇记忆、短语运用、句子翻译到真实的口语输出任务,从阅读理解输入到语言表达输出,环环相扣,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学科内容的“脚手架”。同时,把对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融入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思政“脚手架”与语言“脚手架”有机协调,助力达成教学目标。
(四)整合多元评价,检验思政效能
科学有效的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效果是否提高的重要环节。语言目标的评价以显性为主,思政目标的评价以隐性为主。教学效果评价需将显性的语言评价与隐性的思政评价有效整合、融为一体。目前,语言目标的评价已有非常成熟的评价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每一节课或每一单元的语言目标时,评价标准应该结合章节具体的教材内容来制定,包括通过“增”“删”“改”“调”等策略优化后的教材内容,使其应更有具体性、针对性。思政目标的评价因受各种因素制约而面临着挑战。文秋芳[21]认为外语学习评价涉及评价内容(评什么)、评价方式(怎样评)和评价主体(谁来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能为教师提供思政评价的空间。评价内容要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提高,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等。评价方式要兼顾即时评价与终结评价,且要提高即时评价占比,如发现学生的价值导向有偏差,要适时引导。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可以结合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完整的教学评价需要兼顾语言评价和思政评价,将思政评价隐性融入语言评价内容。
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基础篇)》第四单元教学内容的评价设计为例,以POA教学理念为指导,该单元的教学评价主要围绕单元任务展开,总任务是介绍互联网,尤其是网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材对单元任务完成已经设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见课本85页),但是该标准主要是针对语言内容方面的评价,缺乏对思政方面的评价。整合性评价是将语言评价与思政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统一的评价,需在教材已有的语言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增加思辨阐释能力的相关指标。语言评价内容主要是针对网购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的词汇和句子运用的准确度,语篇的连贯性,列举技巧使用的相关性、逻辑顺序,过渡词的使用,以及小组展示时演讲技巧的恰当使用等。此外,需要运用教材实用策略中的“增”策略来增加思政内容评价的指标。思政评价内容主要是评价学生应用列举技巧时能否辩证看待网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否能够正确认识网购的弊端,是否能够正确看待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等。如此,评价内容便可以将语言目标与思政目标融为一体,进行整合性评价。
三、结语
以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为研究起点,本研究提出了有效使用外语教材以实现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路径,即精准设定思政目标,深挖育人内涵;优化教学内容,激活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活动,搭建思政支架;整合评价方式,检验思政效能,同时结合《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基础篇)》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实践该路径。虽然实践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并未对学生价值观塑造进行长期追踪。希望该研究能抛砖引玉,给广大英语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7-8.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TOMLINSON B.Materials development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2012,45(2):143-179.
[4]NUNAN D.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J].Guidelines,1988(10):1-24.
[5]程晓堂,康艳.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的若干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3):39-45.
[6]MCDONOUGH J,SHAW C,MASUHARA H.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M].Hoboken:WILEY-Blackwell,1993:8.
[7]赵勇,郑树棠.几个国外英语教材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兼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3):39-45.
[8]张凤娟,战菊.大学英语写作教师的教材观:基于六位教师的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3,34(5):19-23.
[9]MIGUEL N M.Textbook consumption in the classroom:analyzing a classroom corpu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8):309-319.
[10]徐锦芬,范玉梅.大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任务的策略与动机[J].现代外语,2017,40(1):91-101,147.
[11]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教育,2017,10(2):17-23,95-96.
[12]张伶俐.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基于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教学实践[J].中国外语教育,2017,10(2):47-53,97.
[13]孙曙光.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产出目标设定过程及评价[J].中国外语教育,2017,10(2):24-31,96.
[14]邱琳.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过程及评价[J].中国外语教育,2017,10(2):32-39,96.
[15]毕争.“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的使用理念与实践[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1(1):35-42,91.
[16]王守仁.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基础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74-83.
[17]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1-20].
[18]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0.
[19]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2):53-59.
[20]WALQUI A.Scaffolding instruction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a conceptual frame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06(9):159-180.
[21]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2):4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