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美术逆向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论文

高中美术逆向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论文

12

2025-01-08 14:39:5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文章以提升高中美术教学质量为目的,从理论层面入手,阐述逆向教学设计的概念以及具体内容,围绕美术鉴赏课的实际教学需求进行预期目标设计,通过表现性任务以及相关任务单定位评估证据,依托预期目标以及评估证据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摘要】文章以提升高中美术教学质量为目的,从理论层面入手,阐述逆向教学设计的概念以及具体内容,围绕美术鉴赏课的实际教学需求进行预期目标设计,通过表现性任务以及相关任务单定位评估证据,依托预期目标以及评估证据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美术;逆向教学;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强调需要让学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为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本文从美国教育学家威金斯、麦克泰格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出发,探究其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image.png

  一、逆向教学设计概述

  探究逆向教学设计,首先需了解目前常规的教学方法。当前常规的教学方法通常从前期的备课出发,分析新课标内容以及课堂教学重点,设定教学目标,然后依托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之后开展教学实践,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和评价。这种线性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拓展性思维的培养效果不显著[1]。而逆向教学设计倾向于将常规教学流程中的评价环节前置,从制定预期目标、寻找评估证据开始,结合预期目标以及评估证据来制定课堂活动内容,进而开展教学。

image.png

  二、逆向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在了解逆向教学设计的整体流程后,还需结合不同环节的具体内容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从而更好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升教学效率。

  第一,确定预期结果,并以预期结果为依据制定预期目标。教师要结合新课标明确具体的美术核心素养内容,然后结合这些内容反向设计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同时在教学前为学生提供达成目标所需的素材。

  第二,制定预期目标后,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判定学生达成了目标。在这一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其设计表现性任务以及评价量规。设置表现性任务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哪里?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回答以下几个小问题:山水画以及风景画和自然风景、地理特征之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山水画的创作对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山水画的创作者有群体限制吗?

  第二,借由问题导出预期目标。灵活利用比较以及分析的方式,对山水画、风景画进行赏析和解读,具备宏观意识,了解山水画的类别和艺术特征;可以分析山水画、风景画的作用、功能、寓意,感知山水画艺术的独特性、自然观,灵活应用语言或者文字对山水画、风景画进行审美品读;认识到山水画和不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塑造生态环保认知。

  第三,在预期目标的基础上达成的预期结果。学生可以理解不同国家山水画与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山水画、风景画带有的自然观是创作者对于自然环境的主观情感和认知。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山水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山水画是人类生态文明观念以及自然观变化的产物,山水画、风景画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地理发展具象化的一部分,自然风貌以及写实艺术是山水画发展和起源之一,山水画与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变迁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正确阐述、分析、理解并且评价美术作品,掌握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以及评价方式,利用自然观对于山水画、风景画进行题材、形式、构图等方面的鉴赏和品读。

  (二)评估证据的确定和任务的设计

  评估证据的确定以及教学任务的设计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于评估证据能够为任务的设计提供参考,任务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评估的主要载体。考虑到高中生在美术鉴赏方面已经有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次课程的任务具体分为表现性任务以及常规任务,评价证据来源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中的“理解的六侧面”,详细分析如下。

  本次设置的表现性任务如下:以课堂为载体,以推荐会为主题,开展一次关于山水画、风景画的研究活动。在活动中需要研读山水风景类美术作品的特色与现状,主要由教师给出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前的导入环节分享自己准备的资料。评价证据来源于“理解的六侧面”,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形成了以下评价证据。

  解释证据:学生可以解释不同自然观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相关理论、表现形式以及题材,分析山水画、风景画的类型和艺术特点,顺利讲述基本方式以及价值。

  阐明证据:对于山水画、风景画的绘画手法、作用以及功能进行详细的阐述,了解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社会背景的自然观念对山水画创作产生的影响。

  应用证据:在活动中可以积极解读山水画、风景画的社会背景、自然观及根源,积极开展多角度鉴赏。

  洞察证据:在活动中表现出对山水画、风景画的独特看法,勇于进行分享。

  神入证据:通过山水画、风景画感知到创作者的意图、情感。

  自知证据:通过对山水画、风景画的分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偏好,具备持续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性。

  此外,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表现性任务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其他任务。这些任务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本文仅从典型的任务角度进行罗列,如学生要了解山水画和南北方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索山水画、风景画在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观塑造的具体表现,了解风景类美术作品(版画、服饰、装饰物等)的具体寓意,探索山水画中不同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具体的任务可以结合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要具备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规划

  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规划要严格按照前期设定的预期目标和结果、确定的评估证据以及任务。因此,在逆向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规划不再是没有约束的开放性行为,预期目标和结果以及评价证据将作为教学活动的约束条件。为了凸显课堂教学的重点,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活动导入环节的设置要做好目标铺垫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笔者介绍了本次“山水画、风景画推荐会”的内容和规则,为学生展示了中国古代山水画、西方山水画,突出在不同自然观下的典型作品和风格。学生结合自身认知,选择其中一幅作品,从美术鉴赏的角度去简单分析该作品的特征以及寓意。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笔者同步播放有关自然地理变迁以及山水画制作的纪录片,营造美术探究的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山水画、风景画是源于‘自然’的艺术?山水画、风景画的自然观来源于哪里?”等问题,紧扣本课的预期目标,引发学生思考。

  2.新课导入环节凸显评价证据

  完成课前导入后,学生初步了解了本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学习的内容。而后笔者为学生下发单元学习任务单,其中包含上文所述的表现性任务、常规任务。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结合讨论和互动的结果填写任务单。由于本节课涉及的任务较多,本文着重从典型的几项任务出发进行分析。

  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结合给出的山水画、风景画让学生思考山水画、风景画的类型和特点有哪些,使其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进行归纳。同时,给出不同国家的山水画、风景画,让学生从作品的风格和内容层面进行解读。如部分山水画和创作者自身的经历有直接关系,随着创作者生活轨迹的不断变化,自然风貌、地理环境都可以作为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核心要素,而美术作品本身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创作者的自然观将决定山水画以及风景画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理解,笔者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深度解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山水画和自然景观变迁、生态文明理念以及自然观之间的关系,并且找到山水画乡土气息的来源之一——自然环境。

  其次,合理利用“山水画、风景画推荐会”的情境,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实践。笔者出示《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从山水画寓意、形态、社会价值的层面进行推荐。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山水画的寓意以及实际价值,从山水画、风景画推导出人民群众对于自然景观的认知,同时结合文学作品分析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景观的认识。以这种方式突破学习重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山水画的内涵,并在本环节完成对学生解释、阐明能力的观察和评价。

  最后,设定合作探究活动。笔者带领学生观看《洛神赋图》,引导学生思考其与常规的山水画以及风景画有哪些差别,将重点定位在“画面比例不协调”这一领域。然后结合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的主流思想,让学生围绕“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这一风格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思潮以及社会背景对于创作者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其作品上。因此,山水画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描述,但同时也是对人文理念、自然观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风景画的价值和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探讨山水画和创作群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创作群体的创作意图,教师在该环节完成对学生应用、洞察能力的观察和评价。

  3.通过总结和反思完成活动的收束

  本课教学围绕“山水画、风景画推荐会”展开,引导学生掌握了山水画、风景画的相关知识,认识到了山水画来源于自然景观以及社会环境。基于此,笔者让学生重新阐述自己对山水画、风景画的独特理解,从中剖析作品的含义、价值以及情感,并在本环节完成对学生的神入和自知情况的评价,形成教学闭环。

  逆向教学设计转变常规教学的流程,突破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限制,通过逆向思考、逆向活动以及逆向目标的设计,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并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实现对作品的深度赏析,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发挥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杰.基于UbD理念的美术逆向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设计模块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3(13).

  [2]李雯琳.逆向教学设计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应用[D].厦门:集美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