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关键能力培养路径探究——以一题多解为例论文

2025-01-08 14:26:49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关键能力是新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地理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其他关键能力培养的前提。
【摘要】关键能力是新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地理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其他关键能力培养的前提。文章从地理环境的特点、高考试题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现状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一题多解的依据,分析地理学科一题多解的可行性,并以高考试题为例进行详细阐释,提出一题多解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高中地理;关键能力;一题多解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作为重点考查内容[1]。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又是其他关键能力培养的基础。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路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2]。笔者以高考真题为例,尝试对其进行一题多解,利用综合思维帮助学生从文本、图像、表格等素材中客观全面地获取和解读信息。
一、一题多解的依据
(一)基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组成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综合体[3],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我们解决地理问题提供了多个角度。如季节的判断是高考地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引起四季更替,四季变化又导致气温、降水、生物等地理要素的季节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昼夜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降水季节分布、气压中心的移动与分布、海水性质的变化、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自然景观等来判断季节。
(二)基于高考试题的情境生活化
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定位为应对生活实践、应对未来的学习或者高等教育的学习,聚焦于应对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4],所以高考真题中的大部分文字、图像素材都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命题者通常根据地理考试要求对来源于生产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裁剪。而在真实、复杂的生产生活情境下,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如生活中最基本的方位辨别便可以依靠路牌、太阳方位、月相、阳台方位、指南针等。
(三)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
高中地理知识点多且复杂,但不少学生认为地理是文科,只需背诵模板、多做练习题就可以了。在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三新”背景下,地理高考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主要任务,重视学生地理关键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上图文信息的获取、判断,并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解答。但就目前来看,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认知、做法与新高考的要求相差较远。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考试中通常是无图不成题,但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远远不够,读图时仅停留在图表的表层信息获取或图表信息获取不全面,同时不注重解读所获取的地理信息,因此难以有效解决地理问题。
二、高考试题中一题多解的尝试
(一)指向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对选择题进行一题多解
知识获取能力强的学生应当能够阅读和理解各种文本、基本符号,能够客观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
例1(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露点温度表示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至饱和时的温度。图1为“某日8时我国及周边区域的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正常年份情况下,该日最可能在()。
A.1月下旬B.7月下旬
C.10月下旬D.12月下旬
解析:本题答案为C。
解法1:转换纬度位置信息,结合气温判断月份。从图1城市中选取哈尔滨、南京、广州三个城市,根据纬度位置依次对应温带、亚热带、热带,时间信息为某日8时。1月下旬、12月下旬为北半球冬季,气温偏低,哈尔滨纬度较高,冬季上午8时气温应在零度以下;7月下旬为北半球夏季气温最高的月份,北京地处温带,夏季上午8点气温应高于11.3℃,因此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
解法2:获取等压线图信息,南北结合,推断月份。读等压线图,图1的北方即在北纬50°、东经105°附近存在一高压中心,结合区域认知可知为蒙古西伯利亚高气压,蒙古西伯利亚高气压出现在冬半年,即秋分日至来年春分日。在图1的南方,菲律宾群岛出现台风,北半球台风夏秋季节多发。因此,结合图中南北方的信息,可推断答案为C。
由此,通过对本例题进行一题多解,锻炼了学生通过点状图例、线状图例获取信息,并建立纬度与温度带、实际气温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利用蒙古与冷高压、菲律宾与台风判断季节的信息解读能力。
例2(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基流是补给河川径流的地下水,基流指数是基流量与径流量的比值。图2为“某河径流量、基流量与基流指数逐月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该河最可能位于我国()。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解析:本题答案为C。
解法1:线状图与文字信息结合,判断地区。题目中关键的文字信息是“基流指数是基流量与径流量的比值”,读图可知10月至2月基流指数接近1。将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相结合,可以发现该河在秋冬季降水少,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因此推断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解法2:图图信息相互映照。图1左边纵轴表示河流流量,7月径流量最大约为1300 m3,河流流量小。结合7月柱状图,径流量与基流量差异小,判断该河大概率位于西北地区。
由此,通过一题多解锻炼学生分别从文字材料、线状图、横纵坐标中提取地理信息,并建立河流与地下水补给、河流与降水的关系以及河流流量的地区分布特征的信息解读能力。
(二)指向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对综合题进行一题多解
例3:21世纪初,沙特阿拉伯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如图3),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解析:沙特阿拉伯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解法1:利用思维框架,组织答题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可依据平时构建的地理思维框架组织答题要点。工业主要区位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即地形、资源(原料、水源)等;人文因素,即市场、交通、环境、政策等。
解法2:文本、图例信息相结合,获取答题思路。可从题目中的“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提取出原料充足、品位高,从“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提取出国际市场广阔,从图例中的“油田、输油管道”提取出油气资源丰富。
解法3:缩减题干,变化空间,获取信息。很多学生都不一定能回答出“沙特阿拉伯濒临海洋”“资金雄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缩减、替换,从而提高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上题设问可进行如下变式:①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优势条件;②与甲地进行对比,分析在乙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优势条件。从原设问到变式①,空间范围由国家沙特阿拉伯缩小为城市甲,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替换为磷酸盐工业城。甲地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主要区位优势有土地租金、铁路等,海运、国际市场等区位优势不明显。变式②中乙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主要优势包括海运、铁路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海水资源丰富等。如此,通过变化题干中的空间词语,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感知能力,强化学生对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三、一题多解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一题多解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掌握从图像、文字、表格、坐标轴、图名等角度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读信息,全面地思考问题,发展综合思维。
(一)从要素角度对信息进行分类,培养综合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旨在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分类,并概括不同类型的信息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特色分明的信息分类体系[5]。如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质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产业、文化、聚落、交通等。
(二)从关键词、图例入手,有效提取相关信息
图例承载了丰富的地理信息,简略却不简单[6]。
在无图不成题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详细解读图例,可以提升学生对地理符号信息的敏感度。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图例的种类、图例所包含信息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等维度引导学生高效读图。关键词通常为可以简单描述文本信息的词语,地理关键词多为表达时间信息的时刻、月份、年份,表达区域特征的省份、国名等空间信息,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提取出地理关键信息。
(三)从小组合作入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一题多解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解题过程。在习题课中,教师可先提出一种解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新的解法,从而提升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效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张文军.加强试题拓展评析,提升地理思维能力[J].地理教学,2016(2).
[3]朱鹤健.地理学思维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胡启华.关注试题图例,提升解题能力[J].地理教学,20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