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微论文

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微论文

4

2025-01-08 11:40:3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在高中阶段,古诗词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和整合诗歌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为了确保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高中阶段,古诗词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和整合诗歌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为了确保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教学策略。本文探讨通过巧妙设置议题引导,精心选择群文素材,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质疑解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群文阅读;整合措施;整体设计

  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以“古诗词群读”为基础、以互文性理论为指导的综合课程体系。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科学充分地利用课堂上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合理整合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古诗词文本,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内生动力,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群文阅读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高效率地习得相关的古诗文知识,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的教学目标。

image.png

  一、现阶段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兴趣低迷,阅读效率低下

  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每一个阅读者善于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和感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目前高中生古诗词学习方面存在最明显的问题就是阅读兴趣不足、阅读效率低下。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古诗词的话语体系与现代汉语不同,相对来说晦涩难懂,会造成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上的隔膜感与疏离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于诗歌艺术特征及章法等写作技巧掌握得不熟练,所以在把握诗歌内涵及表达主旨上会显得很吃力。“读不懂”导致“不愿读”,而“不愿读”导致的阅读量过少和诗词积累不够的问题又会造成进一步的“读不懂”。

  (二)注重单篇知识传授,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以课本为桥梁的方式,对选文依次进行详细讲解,将其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当下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单篇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教师还是不能完全摆脱功利主义的干扰和应试教育的钳制,没有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的角度去优化诗词教学,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缺点和弊端也愈发明显。首先,单篇阅读教学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通常是由教师主导课堂,通过讲解、分析和阐述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这种教学方式有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互动和参与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其次,单篇阅读教学往往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文学技巧的分析,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探讨。这容易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此外,单篇阅读教学还容易受到教材和教学进度的限制,难以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image.png

  (三)以阅读教材篇目为主,课外阅读资源不足

  课堂的古诗词学习资源基本以教材为主,教师按照教材必背必考的篇目逐篇教学。在对教材中诗词内容的把握上,教师注重采用背诵记忆和考点训练的方式去要求学生学习,而忽略了对于文章有效信息的提炼以及整体思想的把握。有的教师虽然也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或是去图书馆借阅书籍,但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兴趣不高,每次借阅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如小说、散文等书籍,主动借阅与诗词歌赋相关书籍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这就要求教师以课本为跳板,向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精选的课外文本,培养阅读语感,丰富阅读体验,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二、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目标,确定议题

  一个好的议题应兼具引领性和开放性。教师在备课阶段确定议题的时候,也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想:议题能否凸显教学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议题能否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见解,形成思维的碰撞?贯穿古诗群文阅读的议题,决定了诗歌阅读教学的生成方向和思维限度,维护了学习者的自由与文本解读意识的统一。在高中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议题有不同的文本组合方式,教师应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依据想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多角度地发掘议题的切入点。一般情况下,古诗词议题的设计可以从作者、意象、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角度入手。

  我们以唐诗的代表人物杜甫为例来谈谈议题如何确定。如果教师以作者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可以以“踏寻诗圣的足迹”或“杜甫——命运遭际与忧患情怀”为议题,通过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探讨杜甫在不同时期的诗歌特征。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因素,如果我们想要探讨杜甫诗歌中意和象的关系特点,不妨选择“酒意翻作愁情——酒文化与文人创作”或是“月亮代表我的心——杜甫诗歌中的‘月亮’”来作为整堂课的议题。如果从诗歌的题材入手探讨杜甫诗中的登临文化,就可以选择“感悟杜甫‘登高’的少陵情怀”或“从两首登临诗看杜甫的生命意识”这样的议题。诗歌的语言艺术也是议题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以分析归纳杜甫诗歌的炼字艺术为教学目标,便可以设置“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议题,引导学生赏析体会杜甫精妙绝伦的语言艺术。

  (二)整体设计,精选组文

  在议题确定之后,组文的选择就极为重要。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组文实际上必须不偏离议题这一主旋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群文阅读课上,多维度、异质的文本可以产生更好的互文效果,从而促进话题的控制和整体设计。

  首先,组文的选择应围绕“议题”展开。以上文提到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杜甫诗歌中的‘月亮’”这一议题为例,如果从纵向比较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选录几首杜甫的与“咏月”相关的诗歌组成群文阅读的文本,如《旅夜书怀》《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汉》。这四首诗都涉及了“月”这一意象,但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却蕴含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如果从横向的角度拓展迁移,我们可以把课本中其他名家写“月”的诗篇来和杜甫的“咏月”诗整合在一起,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采用自主合作、探究赏析的方式,通过比较式的群文阅读,让学生明白“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组文的选择应从阅读教学的方式来考虑。如果阅读教学注重“单元整组”,那么组文的选择就应该是教科书中的文本。例如语文教材其中一个单元是一个特殊的宋词单元,主题为“宋词的豪放与婉约”。我们可以从单元整合的角度出发,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从诗歌语言、节奏、形象表现、艺术概念建构等方面比较分析婉约与豪放词的异同,促进学生对宋词风格的准确理解。如果阅读教学注重迁移拓展,那就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突出课内外文本的整合。例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柳永的《望海潮》,这个词最典型的艺术特征是层层点染铺叙。为了让学生对这一艺术特点精准把握,我们可以选择课外文本柳永的《雨霖铃》和欧阳修的《蝶恋花》组成多篇阅读。柳永的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层层表达难以割舍的深情,而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则层层深入而浑然天成。以上的词作都采用了层层渲染的艺术手法,但它们在具体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最后,组文素材的选择甚至可以打通文本甚至学科之间的界限。例如,以“你对古代全才了解多少”为议题,我们可以选择苏轼的诗《竹》、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画作《潇湘竹石图》以及黄庭坚的诗《登快阁》、书法作品《松风阁诗帖》等供学生读诗的材料,通过学生观看书法和绘画,了解作者的感受,然后欣赏古代作家的才华,感受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课堂与课外的有效衔接,不仅能让学生更熟悉教材文本,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彩有趣的阅读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应该理解文本异质性的“程度”。文本差异不能太大或太小,否则就不能体现文本群体阅读的精神核心和价值。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文本群内容的难度。在同一议题下的多种文本中,选文或资料应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一般情况下,群文阅读涉及的篇目比较多,总体的内容也比较丰富,而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绝大部分高中生来说,如果在一节课上只是让学生单一地进行阅读,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也很难真正地深入文本。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一些引导辅助工作,比如说课堂活动任务的设置。教师在课前的备课环节就必须对任务的设置进行深入的思考,以群文为基础,整体性地设计活动流程。

  以学习部编版必修下古诗词诵读单元《登岳阳楼》这首诗为例,在确定了“感悟杜甫‘登高’的少陵情怀”这个议题之后,我们可以选择《望岳》《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登高》这三首诗共同组成阅读素材,引导学生从登高抒怀的情感角度,了解杜甫登高诗的情感主题。在初步感知诗意之后让学生完成一个古诗词鉴赏的表格,引导学生从人生阶段、登高处、眼中景和心中情四个角度对四首作品进行对比赏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依据文本,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比较式的阅读,探讨杜甫不同阶段登高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样一个任务活动,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杜甫从青年到暮年整个人生际遇以及思想感情的转变,也更能体会到暮年杜甫虽穷困潦倒、年老多病却依然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而接下来教学环节可以进一步拓展迁移,从“类”的角度,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其他诗人的“登高”诗,探讨古人的登高情结和“登高而悲”的文化内涵。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交流分享,集体建构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从确定议题到组织文本,再到课堂教学才算基本完成。然而,也有必要在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和评价。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阅读笔记、感悟和评价,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分享和评价环节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群文阅读课程研究专家何立新曾说,“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是多篇文本比较、阅读和讨论过程的演变”。此外,教师和学生通过学习和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其他类似文本阅读中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实战”训练,以巩固理解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例如,在学习“闺情闺怨诗”时,我们可以以“闺怨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为议题,结合李白的《玉阶怨》、张籍的《节妇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群文阅读。通过“比较、阅读、讨论”,我们发现这三首诗使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塑造女性形象,而闺怨诗中塑造的女性又可以分为痴情忠贞、怨恨控诉、觉悟抗争这三种不同类型。因此,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一组开放式的任务,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项来完成:

  1.请使用课堂上教授的阅读方法来分析如下三首古诗中的女性形象,如《行宫》《秋夕》《闺怨》中闺房的创伤;

  2.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介绍人物,试着为你最理解、同情的女性做一个文本“肖像”;

  3.如果你是一名摄影师,你可以简单地解释一下你将用什么样的镜头和场景来展示这些诗中的女性之美。

  在一种尊重、包容、欣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平等对话,分享交流,最终容错扬长、获得共识,进一步厘清了“闺情闺怨诗”诗词的艺术特点、常用手法及常见情感内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刻理解,还可以在课后独立完成阅读任务,进行类比学习和灵活运用,以期收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作为对传统古诗词单篇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群文阅读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古诗词群文阅读,我们可以将阅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精心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乐趣,并深切感受到古诗词阅读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

  [2]许双全.管窥“群文阅读”的课型特征及操作肯綮[J].教育科学论坛,2014(8):20-22.

  [3]梁玉霞.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高考,2024(11):37-39.

  [4]陈承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Z1):103-105.

  [5]欧阳怡.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