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主要动因、逻辑理路和有效策略论文

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主要动因、逻辑理路和有效策略论文

9

2025-01-06 17:09:5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主要动因,然后论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逻辑理路,最后从教材转化之维、回应对象之维、贯通实践之维提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有效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主要动因,然后论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逻辑理路,最后从教材转化之维、回应对象之维、贯通实践之维提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高校

  xxx在“3·18”重要讲话中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八个统一”的要求,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经验与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今后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规定遵循和方法论指导。其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居于“八个统一”之首,强调“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就是要同时讲出思政课鲜明的政治意味和科学品位,将二者统一于xxx科学理论观x对政治社会存在的建构性少见,和解释力上,统一于培育以xxx理论武装、具备思想政治素养的有用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的达成上。简而言之,思政课教学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就是要做好“以学理讲政治”这项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主要动因、逻辑理路与有效策略加以论述。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主要动因

  (一)反映对思政课内在规定性的根本坚守

  之所以提出思政课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原则,是因为其课程性质的内在规定性。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特性和本质属性,是思政课建设必须坚守的本色和底线。它以xxx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教学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价值信仰,使学生确立对xxx科学理论的信仰、对xxxxxx地位的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民族复兴大业的支持。学理性是彰显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说服力的重要属性。思政课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随着xxx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在学科依托下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观x、表述等组成的逻辑自洽的观念体系,是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规律性的专门学问。概括来说,政治性是思政课的价值之维,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学术之维;政治性为学理性提供价值引领,学理性为政治性提供学术支撑;政治性是最终目的,学理性是方法手段。

  (二)破解思政课“水课”现象的必要举措

  “水课”是教育界对那些欠缺深度、难度和挑战度的低质量课程的统称。高校思政课的“水课”现象并不一些思政课摆了不少实事、用了不少案例、引了不少言论,但学生听起来仍旧味同嚼蜡,缺乏一种真正触动心灵、启迪思想、锻造思维、震撼灵魂的力量,归根结底是由于思政课教学缺乏高等教育应有的学术底蕴和学理品位,推动“以学理讲政治”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学术含金量和价值净含量,使之摆脱“官气”“匠气”“俗气”。

  所谓“官气”,就是把思政课讲成“宣讲课”,“用鼓动性的口号讲政治、用宣传性的话语讲政治、用宣誓性的表态讲政治,貌似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实则蹈高临虚、大而无当,当时让学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没有真正触动灵魂,更谈不上铭记一生、影响一辈子”。这种形式的思政课“有政治无学术”,“灌输”有余、说理不足,只讲结论性观x,没有过程性推论,教师往往把自己讲得激情澎湃,对学生而言“雁过不留痕”。“以学理讲政治”则要求以严密、透彻的学理分析将抽象的理论、观x、政策、路线的生成过程演绎出来,与现实的实践活动连接起来,为政治话语建立学术支撑,为结论性观x提供科学论据,最终能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所谓“匠气”,就是思政课讲授重知识罗列和形式包装,缺乏深邃思想和学术底蕴。一种是把思政课讲成“知识课”,限于单纯的知识搬运而羞于价值引领,企图在“客观中立”的外衣包裹下保持“价值无涉”;另一种是把思政课上成“散装课”,习惯于先给要x、摆结论,再以案例加以佐证,把精力花在找寻“取新”“讨巧”的教学素材上,通篇案例x评、现象分析,没有回归到对理论的系统阐释上,没有把理论的底层逻辑讲明白。“以学理讲政治”的基本逻辑就是以知识理性诠释和确证价值理性,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并运用其系统的学理分析框架,在尊重教材基本意旨的前提下,对内容体系进行合理重构,以求做到既“讲故事”又“讲道理”,既有珠子又有链子。

image.png

  所谓“俗气”,就是把思政课上成“娱乐课”,沉迷于一种虚假的“参与度”及“表面热闹”,游离于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之外,以“活动”代替“讲授”,以“抬头率”代替“获得感”,以“娱乐化”代替“接地气”。一堂具有学术气质、品位高雅的思政课,是以政治性为引领,以知识性为基础,以理论性为特征,以思想性为归宿,通过真知灼见而非“花拳绣腿”“花花架子”来吸引和征服学生的。

  (三)凸显运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崇高使命

  恩格斯提出,一个民族需要构建自己的“形而上学”和理论思维。思政课是系统传播xxx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阵地,也是理论创新、思想引领和价值创造的前沿阵地。“以学理讲政治”要求思政课教师立足时代和实践,深入开展理论研究阐释工作,为政治理念、观x和制度体系建立学术性基座与解释框架,并通过研究型教学推进思想理论入脑入心。可以说,课程的“研究—教学”过程也是中国特色学术和话语的“建构—运用”过程。

  思政课在这方面具备绝无仅有的优势:一方面,思政课具有最广泛的研究范畴,其理论视域几乎涵盖了治党治国的方方面面,基于任何领域的当代实践开展纵深式研究论证,都可以提出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命题、理论观x、学术标准及话语体系,综合起来就是关于中国道路最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思政课具备最广阔的运用场景,教学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传播思想理论的途径,思政课教学可以提供一种阐释中国理论和展现多元观x交锋的场景,这是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有效传播的试验田,有利于在反复教学中不断锤炼符合时代语境、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话语范式和表述方式。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逻辑理路

  (一)学理生成逻辑

  学理,即学术上的原理和道理。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来说,学理性是指具有科学理论的气质特x及采取学术性的方法,总体表现为科学性、理论性、思辨性、穿透性、逻辑性等具体特质。高校思政课的学理生成,是指在课程教学中阐明xxx学科及其学术框架中所独有的概念、知识、观x、逻辑和方法,把学科上的道理揭示出来,这能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思想基础。

  首先,突出问题意识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理性的逻辑起x。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教学中要具备积极主动地发现有价值的命题并运用科学合理的原理和方法加以解决的自觉意识。学理生成指的是在使用科学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中不断建构、澄明道理的过程,突出问题意识是其重要突破口,也是其逻辑起x。操作层面的问题意识,实际上是一种问题导向下的综合教学范式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理解:其一,要求对核心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生思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提炼与主动回应;其二,采取一种视教学过程为问题破解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策略;其三,“强调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一种具有探究、反思、批判性的主体性理解过程和学习方式”;其四,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运用xxx的立场、观x、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其次,占有感性材料是学理生成的重要基础。学理既为某一类“道理”,那一定是从大量未经思维过程处理的“实在”中梳理、抽象而来的,而这些“实在”指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感性材料。感性材料是指未经处理提纯的现象与事件层面的材料,它为进一步把握问题的主流、实质、根源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理生成要求占有支持问题的全部感性材料,一是客观,必须合乎事物的实际面貌,而不是头脑中的虚构情景或臆测推断;二是全面,不以特定阶级、特定身份、特定偏好的立场去裁剪材料;三是充分,这是针对信息掌握的程度来讲的,就像马克思指出的,“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最后,确立分析框架是学理生成的根本途径。所谓分析框架,是用以解决学术命题、由一套逻辑推导结构构成的解释框架。它提供一种观察和解释世界的自洽的逻辑、范式和方法,可以将一切感性存在编译为学术上的道理。学理生成即是学术道理的编译过程,在于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之后,建构基本概念、确立理论观x、梳理历史线索、揭示理论逻辑、建立方法体系,由此形成概念理论系统。学理性教学需要贯穿一种学术编译思维,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在前人成果中找寻或自主建构合适的分析问题的框架、工具和思路,展示一种感性材料经过学术逻辑组织为科学结论的过程,不但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结论本身,也使学生能揣摩领会运用学术分析框架生成学理的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借助学术分析工具去自主探寻和论证xxx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诸多具体结论。

image.png

  (二)学理转化逻辑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转化,是将教学活动中生成的学理转化为意识形态效能。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效能,可理解为xxx观x主张对教学对象的思想武装程度,以及对筑基于此的国家政治理念、治理模式、具体政策方略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同时也是思政课根本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政治功能的实现程度。

  第一,找准学术接口,实现政治命题向学术命题转换。“以学理讲政治”就是把人们主张的政治理念用科学理性的学科理论和学术逻辑演绎揭示出来。问题在于,政治命题突出鲜明的宣誓性、引领性、感召性特x,结论包含命题本身,如“一切为了人民”。而学术命题的起x是质疑和假设,它必须提供一种可供学术对话的切口和空间。因此,“只有把一定的政治问题、政治理论置于特定的学术框架中并使之成为学术框架体系的一部分再接受学术方法和理论的审视与加持,才能使相应的政治理论或思想更具说服力”,那么找准学术接口,将抽象的政治命题转换为学术问题就成了关键。像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不可回避的社会主义本质性、根本性存在的政治命题,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分配问题等学术性问题。就前者来说,可以运用经济学的分工互补理论、经济循环理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理论等学术理论体系加以阐释;就后者而言,则可以生产要素论、劳动关系论、公共服务理论、效率与公平关系理论等作为学理支撑。概言之,只有找到恰如其分、内在耦合的学术接口,将政治命题置于学术视野,高校思政课学理性教学才能得以展开。

  第二,强化学理阐释,实现政理的综合证成。有学者认为,“学理就是形成政理的各方面客观规律及其综合,表现为不同学科的学术命题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由于高校思政课不仅系统讲授xxx基本理论体系,其理论经纬更广涉人类生存实践活动和政治共同体治理活动的诸多领域,其学理运用不可避免地要调用跨学科的学术成果来综合证成,即使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各学科的具体规律共同建构政治理念的科学合理。比如,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创新理论的学理阐释,首先要深入xxx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实践观、发展观,以及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人类文明多样性原理等真理中去解读。同时,还可以适当引入现代化视域中的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理论,从而综合分析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主要特征、实践路径。

  第三,做好话语对接,提升政理的叙事底气。高校思政课需要通过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使政理讲得更有底气。学术话语的基本特x是讲科学、讲证据、讲辩证、讲逻辑,立场上相对公允且理论上开放融通;政治话语的基本特x是讲立场、讲规范、讲出处、讲结论,是对特定阶级意识形态的鲜明注解,是关于特定国家政治生活的统一叙事。“以学理讲政治”强调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官方文本的规范叙事,也关注学术共同体对各类政治命题系统深邃的学术阐释,尤其要将那些经过缜密规范的纵横比较、演绎归纳、批判论证形成的发人深省的学术表达进行课堂再现。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学术话语的职责在于呼应主导性政治话语,防范喧宾夺主或背道而驰的错误倾向:一是避免学术话语对政治话语的疏离,过分强调学术观x的展示、梳理和比较,甚至以学术话语中立性消解政治话语的主导性和统一性;二是“避免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的错配,防止正确的政治话语被错误的学术话语默读、误读、歪读”。

  (三)学理接受逻辑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接受,是指学生把经学理转化的意识形态效能内化为自身价值内核、信念体系,并产生自觉进行外化践行的内驱力,这是思政课理论掌握学生的完全形态。如果说学理生成和学理转化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学策略及能力的发挥,学理接受则更多地注入了教学对象的能动要素,是“以学理讲政治”教学目标的最终驻足x。

  其一,注重建立政治场域与生活场域的xx。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接受大致包含注意、理解、选择、整合、内化等思维过程,而所有环节无一不掺杂主体意识因素发挥的作用,尤其是接受主体需要的驱动作用和接受主体价值的导引作用。必须承认的是,即便教师说理论证如何逻辑严密、精彩纷呈,如果话题、知识、理论本身与接受对象呈弱相关性和弱感受力关系,同样可能招致接受对象的漠视、回避,甚至排斥。因此,建构学理、阐释政理时必须拉近政治与生活两个场域的距离,将国家政治现象与社会生活现象、政治发展目标与个人生活目标、政治道理与生活事理联系起来,把国家层面的政治议题切换为学生高度关注的生活话题,以小视角牵动大背景,提供更多政治理论中与个体利益需求一致和个体价值观念同构的客体信息,改变思想政治理论“假、大、空”的印象,增进学生对政治理论观x及其制度体系的理性认同。

  其二,注重学理化建构与大众化表达相结合。这里有个认识误区,即把“以学理讲政治”理解为“用学术话语讲政治”,在教学中故作高深,一概用抽象概念、学术范式和专业术语来阐释解读问题,反而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把鲜活的思政课讲得生硬晦涩。“以学理讲政治”的正确意涵是“用学术思想、学术研究成果”来讲政治,本质要求是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即在理论观x、分析框架、思维运用上体现学理的深邃魅力,在话语表达上展现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特x,这便是“深入浅出”的道理。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xxx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据此,恰当采用时代化、年轻化、网络化、生活化的教学话语介质,有利于在曲高和寡的政治话语和精深晦涩的学术话语中间,找到精准反映学理政理观x且易于接受对象理解内化的大众化表达,实现理论通俗化。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理讲政治”的有效策略

  (一)教材转化之维:鞭辟入里阐理论

  “以学理讲政治”最首要的任务是系统地将教材的重要理论讲深讲透,完成理论掌握群众“认知—认同—自信”的基本活动过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敬畏教材、精研教材,全方位吃透教材意旨,既要明了其“表意”,又要读懂其“深意”。所谓“表意”,即教材展示的基本观x;所谓“深意”,即观x表述背后的主要意图。基本观x体现思政课的深度,主要意图标示思政课的高度,只有从观x到意图由表及里地全面解读教材,思政课才能讲深说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研中紧紧抓住三类关键表述。

  第一,抓住体现大局意识的关键表述。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为例,在论述中国精神之伟大创造精神的基本观x时,“诸子百家”“四大发明”“诗词歌赋”完全足以说明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创新创造禀赋,教材却特意提及《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史诗及布达拉宫等瑰宝,在创新创造成果的择取与呈现上突出了构筑多元归一的中华文明大气象,如此表述恰是展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大局观和共同体意识。这样的大局意识在思政课教材的编排与叙事上比比皆是,故高校思政课教师研读教材时要捕捉到这个意图,这样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时才能有效把握住理论的高度。

  第二,抓住切合时代意蕴的关键表述。从新旧几版“德法”课教材关于爱国主义的表述变化中可见一斑。教材中,“新时期的爱国主义”(2015版)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2018版、2021版、2023版)分别阐明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宏阔时代背景下把握爱国主义的不同要求:从强调防范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冲击转向强调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从“防范”到“面向”,展现出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中国应有的底气和自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转化时应善用切合时代氛围的话语表达,引导学生以更为自信昂扬的姿态、更加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第三,抓住反映理论本质和观x内核的关键表述。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思政课教师虽然列举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实例佐证,但实质上行的是对核心理论逻辑“绕着走”的策略,结果必然是剖析不到要害之处,也就是理论上没有彻底。例如,在讲授“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时,无论搬出多少中华历史文化登峰造极、引以为荣的典例,也很难以“因辉煌而尊重”“因悠久而自信”来说服人。实际上,学理论证的“锁眼”就隐藏在“精神命脉”“文化基因”这样的隐喻中,它从根源上揭示了历史文化之于民族身份认同和文明存续的决定性意义,正是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这个“文化基因”(而非“生理基因”),不断促成“我是中华民族”的自我确证。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找准教材中这类“锁眼”式的关键表述,再进行丝丝入扣、鞭辟入里的剖析、解构,才能从理论纵深上把握教材观x。

  (二)回应对象之维:循序渐进释疑惑

  xxx在“3·18”重要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其中,针对性主要是指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指向教学对象,这个针对性指向的不是学生的“喜好”,而是其真实的思想困惑。作为具备独立意识、注重个性与自我价值的教学主体,高校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及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表现出一定关切,有很多亟待阐明的思想困惑。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找到困惑产生的根源并找到一种释疑解惑的科学分析工具。xxx既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是分析解读社会万象和人生问题的“伟大的认识工具”。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旦掌握这个认识工具,就能引导学生从现象中透视本质、从谬误中勘破真理,从而认清是非正误、善恶美丑。

  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高歌猛进中,各种问题、挑战、困惑、争论将永无休止,这将成为未来思政课教学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挑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的社会价值与个体需求的矛盾、社会参与与角色立场的矛盾、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等,造成学生对所生活的环境、对未来自身发展产生各种质疑与困惑。这个时候,提升思政课学理性,以强化主流思想理论对学生关心关注的争议性议题的回应力与解释力就成为必要。而提升思政课学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要引导学生运用xxx辩证的智慧、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观x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用“看主流、看趋势”的方法论克服各种“成长的烦恼”。

  (三)贯通实践之维:抽丝剥茧解万象

  xxx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教授认为,“思政课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教会学生认识自己、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以及自己与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门让学生跳出‘小我’,学会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思考责任与使命的‘大课’”。“以学理讲政治”不仅要讲清课本和研究中的大道理,还要讲清历史和社会中的大道理,使思政课有观照现实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社会洞察力,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找准自身定位。

  贯通实践的重x在于揭示社会现象和事实背后的经济、文化和制度根源。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不假思索的事实、享用不觉的福利,经过深入剖析解读,最后都会追溯到一个国家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基本层面上,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能勘破其本源。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顺着社会现实这个“线头”,运用广博的知识视野和深厚学术积淀捋出背后的“道理”,且要追溯到历史传统与文化价值的深层因由上,上升到体制制度层面的因果联系上,回归到xxx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逻辑上。笔者认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具体到救灾抢险、生产生活实践等叙事场景中,这样的好素材俯拾皆是,任何一个问题的展开都可以落实到展示党的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中国故事上。

  四、结语

  “以学理讲政治”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和立足之基。厘清“以学理讲政治”的逻辑理路,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理和政治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需要说明的是,学理生成、学理转化、学理接受三重逻辑并不是线性递接关系,而是在教学中交织进行、同步实现的,因而只能视为“以学理讲政治”得以实现的技术路线而非教学策略。笔者基于“三重逻辑理路”的梳理提出“以学理讲政治”具体教学策略,即从教材转化、回应对象和贯通实践的教学视角出发贯彻技术路线,但这种思考仍是粗略、局部和主观的,有待更多学术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加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xxx.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何伟,王欢.着力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N].光明日报,2019-11-26(15).

  [3]xxx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4]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

  [5]xxx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47.

  [6]王耀强.关于用学术讲政治的学理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19(4):60-63.

  [7]王宏波.着力学理事理分析,讲好思政道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2):90-97.

  [8]付小红.促进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良性互动[N].学习时报,2018-03-28(2).

  [9]赵理文.用学术讲政治是xxx理论教育的基本方式[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20(4):17-23.

  [10]xxx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11]xxx: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EB/OL].(2019-04-15)[2024-01-20].

  [12]思政课,从学生困惑的问题讲起[EB/OL].(2019-03-27)[2024-01-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118276054882991&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