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2

2025-01-06 13:46:0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新课标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其打破了碎片化的阅读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就目前来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效不尽如人意,课堂随意性、主观性较强,教学设计缺乏指导。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整本书阅读的三种不同课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有效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成效。

  【摘要】新课标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其打破了碎片化的阅读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就目前来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效不尽如人意,课堂随意性、主观性较强,教学设计缺乏指导。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整本书阅读的三种不同课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有效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成效。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注重整本书阅读,要么不读,要么只读其中的一部分,这可能与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以及阅读整本书存在困难有关。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开展单篇课文教学或者单元整合教学,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困惑,不知道如何去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成效。基于此,如何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确保整本书阅读教学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开展有效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思考。本文从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整本书阅读展示课这三种课型出发,对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如图1),以供参考。

image.png

  一、整本书阅读导读课

  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阅读整本书进行系统规划。

  (一)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精彩的导入是整本书阅读的助推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新课导入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微视频导趣,利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在教学《骆驼祥子》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精彩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名著中的人物或者情节产生强烈兴趣,引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期待。二是猜想导趣,如在教学《儒林外史》时,教师可以用幻灯片给学生出示几个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想,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阅读名著的欲望。三是精彩文段导趣,精彩文段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想要一探究竟。如在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教师可以利用PPT出示保尔在墓前说的那段话,由这段话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四是名家评价导趣,通过名家评价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如引入“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这一评价向学生介绍《西游记》。

image.png

  (二)方法指导,引领阅读

  第一,先读前言、目录、后记等内容。只有了解了整本书的思想内容,才能把握其全貌。如在阅读《西游记》时,通过索引目录可以清晰地了解其全貌。

  第二,精、略读相结合,即在阅读整本书时,对精彩部分和重点内容进行详细阅读与赏析,以达到深入理解,对于非重点内容可进行粗略阅读,以节省阅读时间。

  第三,进行阅读批注,这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升阅读效果。常用的批注方法有疑问批注,即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存在困惑的地方;赏析批注,即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评析批注,即对书中的事件、人物、情节、结构、选材等进行评价与分析;感想批注,即根据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批注过程中可以使用批注符号,如重要字词用“●”表示,疑问之处用“?”表示,深有感触之处用“!”表示等,也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其他符号。

  第四,绘制思维导图,这是帮助学生识记、梳理名著内容的有效方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效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绘制不同种类的思维导图。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绘制以下几种思维导图。一是概括式思维导图,提取作者、背景、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要素,在短时间内了解整本书的内容;二是线图式思维导图,根据书籍内容,以故事发生的地点或时间为线索画出线路图或流程图,特别适合情节发展依托地点、时间、人物角色变化的书籍阅读,如《海底两万里》《西游记》等;三是人物分析式思维导图,对名著中主要人物的特点、性格等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整本书的内容,探知整本书的主题,这类思维导图适用于小说阅读,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西游记》等;四是比较式思维导图,将不同人物形象、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形象、情节前后变化等进行对比,这不仅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还能使其深入探究书籍的主题思想,适用于《西游记》《朝花夕拾》等书籍的阅读。

  (三)做好规划,促进阅读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时间轴进行任务分配,这是能否有效落实整本书阅读的关键一步,具体如下。第一、二周:浏览全书,制作读书卡。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可将读书卡的制作分为阅读章节、内容概括、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精彩语句、阅读感受等几个方面。第三周:运用批注法、思维导图进行精读。第四周:围绕感兴趣的专题,分小组阅读、交流。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可以选取以下专题:一是梳理保尔成长的四个阶段,二是分析保尔的人物形象,三是分析冬妮娅的人物形象,四是分析朱赫来的人物形象,五是保尔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践行,六是保尔的爱情观等。第五周:汇报阅读成果。第六周:成果资料整理与展示。

  如此,在阅读先导课中,通过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方法指导引领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把书读熟、读透。

  二、整本书阅读推进课

  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主要是以任务促读,并解答学生的困惑,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推进整本书阅读进程。

  (一)任务驱动,推进阅读进程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按照专题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领取任务后进行深入探究,同时配合评价量表的使用。如在阅读《水浒传》时,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个专题进行任务分配。专题一:探究林冲、武松、宋江上梁山的原因;专题二:给鲁达、林冲、武松等人物写小传;专题三:试着讲述“三打祝家庄”“宋公明夜打曾头市”“宋公明三败高俅”等故事并绘制思维导图;专题四:探究整本书的结构特点。专题任务的设置既包括对内容的梳理,也包括对人物的精准分析,还包括对整本书结构的把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会主动关注整本书中的重点部分和精彩部分,以思促读,能够显著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评价量表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有力抓手。评价量表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阅读经验,二是阅读能力。阅读经验即在阅读中获得了什么,对不同文本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进行评价;阅读能力可以从检索提取、整合解释、反思评价、比较阅读等方面进行设计。

  (二)提交清单,梳理阅读困惑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存在读不通、读不懂的情况,因此阅读困惑清单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按周向学生发放困惑清单,具体分成以下几步:第一步,学生自己填写困惑清单;第二步,小组内互换困惑清单,提炼出共同的困惑;第三步,组间互换困惑清单并解决;第四步,形成全班共性清单,共同解决提出的困惑。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扫除整本书阅读中的“拦路虎”,实现学生无障碍阅读,从而提升整本书阅读成效。

  (三)活动交流,提升阅读效果

  活动交流可以为整本书阅读增添活力。一个人阅读往往会感到枯燥,导致阅读难以持续推进,而通过活动交流进行思维碰撞,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分享阅读收获,从阅读中获取更多的快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每两周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谈一谈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体会以及分享精彩语段等,同时帮助学生解决每一部分的阅读困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推进整本书阅读进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整本书阅读展示课

  整本书阅读展示课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并加深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

  (一)小组共读,进行展示

  小组共同阅读书籍,并通过片段朗读、心得交流、观点辩论、读书报告、成果展览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或者开展项目化成果展示活动。如在《简·爱》的阅读成果展示中,学生就创造性地设计了“我为《简·爱》代言”的活动,找到书中的“最”经典花样介绍名著,找到书中的“最”情节进行现场演绎,找到书中的“最”思辨进行组内辩论。这样的展示活动引得了满堂喝彩,也让教师切实地感受到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小组交流,评析碰撞

  在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后,其他小组要对其进行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从而实现思维碰撞。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整本书阅读中,因为年代久远,有学生认为这本书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不具备现实意义,这样的言论引发了班内探讨的小高潮,各小组就此展开激烈辩论,深化了对作品的认识,在思辨中实现了感知能力的提升。

  (三)师生拓读,深化提升

  拓读是教师在学生精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横向上拓宽阅读,从纵向上拓深阅读,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建立立体多元的思维空间,实现文本与不同媒介的有机结合,完成跨界阅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制定完善的阅读计划,促使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深度互动。

  阅读完一本书,不代表阅读的终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首先,可以进行纵向延伸,采取选点拓读的方法,如对《水浒传》中宋江这一人物的全面探究。其次,可以采用横向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阅读与作品相关的评析,增强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如在阅读《水浒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水浒传:虚构中的史实》《鲍鹏山给孩子们讲水浒》等相关名家作品。最后,可以比较不同的作品专题,如小说专题、科幻专题、文学纪实专题等,探究不同文体的特点。

  以上三种课型贯穿于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阅读前的导趣、方法指导和阅读规划能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指明方向;阅读中的任务、困惑清单能帮助学生在推进阅读进程的基础上解决阅读中的困惑,增强学生阅读的动力;阅读后的成果展示既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又能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未来,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水明.语文名著导读活动模式的构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

  [2]曹刚.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上海的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

  [3]刘旭.“立学课堂”视域下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世界,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