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研究论文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研究论文

4

2025-01-02 14:10:37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人才培养提质中,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不仅对课程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人才培养提质中,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不仅对课程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分析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实践机制,以建立多元一体、交叉融通的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文科;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学习模式

  随着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新文科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高校发展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地方本科院校要抓住新文科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教学为中心,构建符合新文科理念的项目式教学和学习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image.png

  项目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项目式学习上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该方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角色,并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探究[1]。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项目式教学和学习模式主要被用于职业教育,近年来也逐渐被用于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新文科理念强调融合、创新和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项目式教学有相通之处,因此,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和学习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

  一、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新文科理念对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提出要求

  新文科理念强调多学科融通,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融通。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旨在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2]。多学科之间的融通需要立足于学科前沿,以研究的问题为导向,凝聚成一个个具体的课题组,吸收相关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走深度融合之路[3]。而这种跨学科视野、方法、思路、理念以及能力的培养,一定是项目式的。

  (二)数字技术为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构建提供便利条件

  数字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重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新文科建设关系愈加紧密。一方面,数字时代的技术变革会为新文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技术变革会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新文科的参与。同时,数字技术也更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学科壁垒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重要内容。要想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下的教育变局,在建设新文科的过程中还需要具备更强的变革决心和更广的学科视野,以内外交融的学科融合变革,推进新文科建设突围发展[4]。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引入自然科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视野和方法思路,以某一个或系列项目的方式,实现多角度、多层面、多视野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探讨,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融通创新型应用人才。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提供了很多具体的便利条件。比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新文科专业教学相融合,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资源进行检索,以校园数字化建设为载体,开发和引进仿真模拟教学软件,鼓励教师运用慕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项目式教学和学习活动。

  (三)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为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提供动力

  教师是教学模式构建的主体,是学生形成正确学习模式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构建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为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动力。

  首先,教师开阔的学术视野是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的前提。目前,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对科研高度重视。当前的考核机制促使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因此,教师往往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能够将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授课、实践等各个项目式教学环节守正创新,不断创新课程内容,推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其次,教师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是完成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的关键。在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项目是其主要载体。不论是课程教学中的项目方式设计,还是对学生进行科研项目指导,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研究生学历,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且积极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申报各种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实践,因此具备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

  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并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项目式课程设计

  项目式课程设计既是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构建的基础,也是关键。在新文科背景下,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构建要求设计支撑课程,主要的支撑课程有融通类课程和项目研究课程。

  第一,融通类课程。此类课程的目的是强化师生的融通理念和项目化意识。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一是可开设文学史课程,以文学发展为线索,阐释古今中外文学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打破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之间的壁垒;二是可开设文学形象学课程,从语言、文学维度探讨经典文学形象的塑造艺术,推进文学与语言两个板块的融通;三是可开设创意写作课程,打破语言运用与文学形象塑造、文学阅读鉴赏与写作、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之间的壁垒,使学生掌握文学写作、新媒体写作、网文写作、评论写作等创意写作知识和技巧。

  第二,项目研究课程。此类课程是构建项目理念和项目化操作的具体课程,一是可开设数字时代与学科研究课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科研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二是可开设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学术研究过程、要求、方法,掌握学术论文写作技能;三是可开设一定数量的学科前沿专业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科前沿问题、学科重要知识理论或学科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为设计导向,突出学科融通和创新培养理念。

  (二)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

  项目式教学模式强调借鉴多学科视野和理论方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落实新文科交叉融合理念,以做项目的方式实现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打破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的条块化隔阂。教师还要加强多学科知识学习,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掌握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能力。

  其次,要重视项目式课程的教学,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研究为主要方式,重新设计项目式课程的教学新理念、教学新方法和考核新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而实现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再次,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围绕某一重要的学科知识、理论、现象和实践,突破学科专业及课程的限制,采用讨论式、讲座式、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实现从传统课堂到新课堂的转变。

  最后,在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式时,应加强项目策划和指导。教师要加强项目研究的设计和指导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科前沿或实践需求为中心,以项目式教学或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为具体项目,通过项目选题指导、项目计划书设计指导、研究资料资源组织、研究成果产出及其推广等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三)项目式学习模式构建

  首先,应重视项目式课程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以融通创新的新文科理念指导学生的项目式课程学习,将古今中外的学科理论知识融入课程教学,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现代信息技术理念、方法的应用。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其以某些学科知识、理论或实践现象为出发点,进行前后延伸和深入探究,为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打好基础。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主体,结合大学生“挑战杯”等科研类竞赛,构建学院、学校、省级和国家级四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体系。学院可指派科研导师,引导学生有序开展项目研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挑战杯”等科研类竞赛活动,主动申请加入教师科研团队。

  最后,重视赛教融合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大学生写作竞赛等学科竞赛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这些竞赛往往以项目形式呈现,而学科竞赛专题培训对学生而言就是内容丰富的项目式学习。因此,学院要加大学科竞赛培训力度,实现赛教融合,采用集中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多种辅导形式,形成稳定的学科竞赛培训体系。

  在构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鼓励其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和融通意识,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课外自学相结合,提升其创新思辨能力。

  三、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实践机制

  第一,应优化本科生导师制度。具体而言,应实行四导师制度,实现人才培养的横向对接。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为每个班级配备思政导师、学业导师、技能导师、科研导师,使其分别负责指导学生的“三观”培养、课堂内外学习、技能培训和项目论文写作等活动。

  第二,应探索新文科实验班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育人情况,通过多种方式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新文科实验班,在第二课堂开展更多的文史哲通识教育、学科专业论坛和研讨交流等活动,体现科教融合特色,以此培养学者、作家、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创新型应用人才。比如,可将系列讲座、专题讨论会、项目式培训、文史哲经典书目研学、学术年会、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制订每学期的活动计划,并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相关活动。同时,以新文科实验班为基础,可逐步探索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并将其大范围推广。

  第三,应加强学术型与实践创新型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而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构建要求加强学术型和实践创新型学生社团的建设。具体来说,应加强专业性质较强的文学社、中文剧社、国学社、吟诵社、新闻社等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组织与参与其他学科的学术型和实践创新型学生社团,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加强项目式教学与学习模式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艳,孙巍.促进跨学科学习的产生式学习(DoPBL)模式研究:基于问题式PBL和项目式PBL的整合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9(2):81-89.

  [2]高景芳.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88-92.

  [3]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8-21.

  [4]覃晓琪.新时代下的新文科建设:内涵、困境与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