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2025-01-02 14:08:19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以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从优化课程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革新,旨在更好地培养新农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
摘要:在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基于此,以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从优化课程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革新,旨在更好地培养新农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农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文件,提出发展“四新”,其中之一便是“新农科”,即以乡村振兴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推进已有涉农专业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支撑[1],是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一次重要创新。基于我国国情和国家发展,各项涉农政策、指标相继出台,农学类专业要做好规划,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能力与水平。相较于传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方法、授课方式、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主体参与性,以及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人才培养新形式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仅是涉农专业,还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因此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尤为重要。
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始于1989年创办的土地规划与利用专科专业,1999年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工管结合”的专业发展思路和“一体两翼三模块”的专业特色,以及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抓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式。在新农科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以培养适应新农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2]。
一、新农科背景下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瞄准产业需求、强化问题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农科背景下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面向新农科建设深化改革农林院校的工程教育模式及范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因此,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实践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会面临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创新实践,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其次,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创新实践项目,学生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使他们能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此外,创新实践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潜力。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在这个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创新实践项目,学生可以不断思考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业潜力,为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最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实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展示出个人能力和优势,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学科跨度大,应用性强。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理论型人才,主干课程有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等。但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及乡村振兴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提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再是单纯的“管理学”专业。学生只有加强相关工科课程的学习,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5]。因此,应充分考虑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结合学校多学科门类齐全优势,注意学科交叉融合。
(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进步的重要标志。新农科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在新农科背景下开展专业建设,以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为契机,构建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缺乏创新。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改进了教学手段,并没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创新。二是学生对创新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只是为完成一个简单的实验,创新项目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三)实践教学支撑力度不够
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化、规范化的推进和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融合,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根据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分配规则可知,专业教育学分占比53.53%,而实践教育只占16.18%。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人均占有实验室面积0.098 m2,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1m2)。实践教学难度大、支撑力度不够,培养方案不能随时调整,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水平不够。
(四)师生认同感较低
学生和教师存在认识误区。一方面,部分学生仅将导师视为辅导员;另一方面,部分导师对自己的具体职责缺乏清晰的认识。这种身份上的误解和职责上的不明确,导致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意义缺乏基本认同。由于师生双方日常工作学习忙碌及学生自主意识强等,很多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等途径与教师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直接互动。同时,对导师的考核评价等都较为笼统,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并未得到有效贯彻。这导致部分导师在指导学生时的惰性和随意性更加明显。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知识培养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应用创新视角出发,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建成一批由国家、省级、校级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共同组成的开放课程体系。在对区内外的标杆专业开展调研后,建立以强化学生的行政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系统的课程体系[6]。基于新农科背景培养基础厚、能力强、创新精神与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产业链和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学校需增加村镇规划与设计、水土保持工程学、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等课程,培养能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规划、测绘等领域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新农科需要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出“点—线—面—体”多维度、渐进式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土空间规划大赛、不动产估价大赛、土地国情调查大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以赛促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创新理论和项目分析内容,最终形成“课程实验+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SIETP)+暑期‘三下乡’+科研项目”的创新培养模式。同时,把握政策优势,在相关部门主导下积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通过完善校企合作产业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激励及约束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此外,学校可以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或实践教学项目。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组织实验教学,同时开展一些自然学科的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师生完成项目内容,给予活动一定的经济支持,促进产学研模式的建立[7]。
(三)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完善教学交流与合作机制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丰富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教学实践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同时,鼓励教师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8]。学院可以加强与其他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和优质教学资源。还应建立鼓励创新、尊重差异的教学文化,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实践能力。
(四)以本科导师制为依托,加强师生联系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依托本科导师制,在学生入校后实行学生和导师双向互选机制。学生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导师,导师则从选择自己的学生中确定3—5个学生。互选成功后,导师负责学生大学四年的学术研究和专业能力培养等,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该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以实操和就业为主,科研能力强的学生以学术研究和考研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培养效果。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保研率、考研率、就业率稳居省内同专业前列,企业和专业相关单位的用人评价也较好,学院与大量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导师制效果突出,为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与国家战略相对接、行业发展趋势相契合。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必须在理论教学基础上不断探索农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贯通的新农科知识体系,增设新农科相关专业等,进而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未来土地资源管理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洪刚,刘德莹,牛鲁静.“新农科”背景下高校农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6):47-51.
[2]刘乔斐,王健,杨松杰,等.新农科视域下地方院校农林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路径[J].中南农业科技,2023(6):222-225.
[3]杨青,刘英,曹福亮.新农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启示:基于N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21(6):114-124.
[4]惠志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0.
[5]李晓佳,姜洪涛,郝润梅.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186-188.
[6]贾曾佳,韦燕飞,赖双双,等.“管工融合”视角下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159-160,163.
[7]贾一波,薛宏春,王小航.“四新”理念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索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3(22):134-137.
[8]张旭,杨国庆,姚拥军,等.新农科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2):263-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