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二维五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2025-01-02 11:59:1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经管类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然后调查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接着提出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新要求,最后从两个维度、五个要素两方面论述了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二维五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经管类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然后调查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接着提出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新要求,最后从两个维度、五个要素两方面论述了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二维五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键词:“二维五象”实践教学体系;经管类专业;新文科
2018年,我国正式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简称“四新”建设),新文科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1]。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相比,新文科建设具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范围更广。在本科专业目录的12个类别中,除了理、工、农和医,其他八大学科门类似乎都可以划分到新文科的范围内。二是内容更多。新文科研究内容包含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三是挑战更大。当前,传统文科在对问题世界的解释能力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发展困境日益凸显,受实用技术主义和短期功利主义的影响,传统文科发展的“有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开展经济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其在新文科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被认为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2-3]。因此,学校要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理念下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为驱动,从内容到方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经管类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
第一,专业设置情况。根据2023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显示,现有本科专业792个(未包含部分高校自设专业)。其中,经济类专业分为4个类别,有26个专业,约占总专业数量的3.3%;管理类专业分为9个类别,有68个专业,约占总专业数量的8.6%;经管类专业共94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11.9%,占新文科专业总数的25.6%,因此在新文科的框架下又提出了新商科概念,尤其是2016年以来经济管理类新设了30个专业,占新设专业总数的12%,占新文科新设专业总数的25.4%。
第二,培养目标。经管类专业以培养商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为主要目标,一般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方法技能,熟悉国家经济政策、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同国家经贸法规等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等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或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对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有相应的要求,如具备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具备较为系统的能力结构,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4]。因此,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两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需要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在商业实践中得到锻炼,以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二是微观和宏观有机结合。由于经管类专业研究对象既有宏观经济规律和管理原理,也要面对小微企业和消费场景,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关注国际动态,还要了解营商环境,以便适应未来的就业。
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笔者对湖南省52个省属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9个经管类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进行了线上查阅和实地走访,发现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学时差异较大。调查的9个专业总学分为156—168学分,但各专业总学时存在较大差异,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2 746学时,财务管理
专业有2 946学时,旅游管理专业有3 041学时,物流管理专业有3 216学时,投资学专业有3 226学时,学时最大相差有480学时,存在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实践(实训)学时差别较大。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训)学时最多,约占总学时的35%。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实训)相对较少,不到总学时的20%。
第二,实践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在走访的4所建有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高校中,只有1所学校设有实训指导教师编制,其他3所高校都由任课教师兼任,大多没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无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部分既有经历又有证书的师资流失又较大,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实训项目的开展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受限于培养经费或职称评定,外派教师参加企业挂职实践活动效果不明显,外部引进的一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大多流于形式。
第三,实践教学设施场地受限。以怀化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为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建设了旅游管理类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VBSE(Virtual Business Social Environment,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综合实训室,设有虚拟企业经营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物理沙盘实训室、手工会计实训室、商务谈判室、经济学实训中心、管理模拟实验室、跨境电商实验室等多个实训室,投资500余万元。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我校的实践教学设施相对完备,但每年的硬件维护和软件续期费用也不菲,受设备套数的制约,部分综合性项目只能分组分批进行,部分“角色扮演”类项目只能简化,部分开放性项目无法开设。
第四,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滞后。不管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践,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让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模式,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基本技能,培养创业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而开展的,在实践教学项目考核和效果测量上还较为滞后。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实训项目评分、实习报告评估和实习鉴定评价等方式,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虽然也引入了企业导师评价、虚拟业绩等方式,但实践教学效果还是难以全面衡量。对此,部分高校开始引导高年级学生参加全省的专业综合技能竞赛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5]。
三、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新要求
在新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新要求。
第一,保障实践教学基本学时。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部分高校开始实施3+1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即3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实践,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1/4。从试点学校反馈效果来看,教育类、经济类、管理类、工学类效果较好,值得推荐。实践教学学时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经管类专业本科四年期间至少应有一年的实践时长,且实践活动应包含军事训练和毕业论文撰写。学校应根据时长优化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制,加强顶层规划设计。
第二,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解决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难题,以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基本遵循,大力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建设一支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6]。申请认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胜任专业教学工作,并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创新创业活动,且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推动实践教学与就业有机联动。为解决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场地受限的问题,高校可以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的供需对接就业育人等项目,通过与企业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重点领域等方面合作,推动实践教学与就业有机联动,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才供需有效对接。
四、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二维五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诸多学者建议把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当前经管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7-8]。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校商学院构建了经管类专业“二维五象”实践教学体系,致力于探索开放、系统的实践教学创新,以提高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两个维度:院校与企业
1.院校。院校重点从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第一,组织管理。建立学校—教务部门—学院(系)—指导教师四级垂直管理体系。在主管实践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由学校教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并予以合理的经费支持。学院(系部)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在分管教学副院长的组织下按照专业需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同时优先安排双师双能型教师指导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第二,运行管理。学院(系部)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运行,重点做好岗位考察、宣传动员、护送到岗、中期检查、鉴定总结等环节的工作,邀请企业来校进行“双选”,建立评价机制,对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进行双向评价,通过评价,评选出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并报送学校予以表彰。第三,质量管理。加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尤其重视实习(实践)单位指导教师评价和实践实效。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完善实践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掌握具体情况,及时解决具体问题,促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探索第三方机构评价机制,开展校内外实验实训室(中心)、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单位的实践教学评估,推动实践教学持续改进。
2.企业。企业是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其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方面主要承担以下功能。第一,参与人才培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特点,将优势资源列入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设施。企业可参与学校相关专业课程、核心能力课程的论证和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向学生提供职业规划、面试技巧、就业信息等辅导,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第二,校企学分互通。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实训实习绩效将转化为相应的学分,学分具体设置可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校企之间的学分可以互通。第三,校企师资共享。学校可以聘任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为双师型教师,担负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聘请学校人员到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讲座,负责企业的科研项目。
(二)五个要素: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基于新商科内涵和特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重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实践场景五个要素。
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主要体现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改革与创新如下。第一,确保实践教学时长。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标准修业年限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后,修业年限可改为3—7年。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课内120学分,综合实践40学分,加上军训、劳动环节,实践教学实际时长超过1/4。第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围绕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模式及运营过程,科学构建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如我校与某科技公司合作建设的VBSE综合实训室紧紧围绕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用10个教学模块,将从无到有的创业全过程完整有机串联在一起,通过32个知识点,用大量商业案例和分析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出商业机会,使其在个性化创业项目构建中实现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思维的激发和创业技能的提升。第三,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作用。产业学院在专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作用,通过学分置换,将产业学院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2.教学内容。适应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持续优化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实践活动的持续性。以我校商学院为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军训、实训、认知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含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等贯穿实践教学体系全过程,确保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第二,实践内容的地方性。如我校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调研陆港经开区管委会、商务、发改、海关、交通等部门的基础上,明晰了国际陆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教学的重点方向,并将此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按专业群设置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模块,按专业设置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有明确的课程与学分要求。第三,实践环节的综合性。加强普通话、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以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以科研创新、学科竞赛、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等为拓展,增加学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实现实践课程多样化、设计化、科研化[9]。
3.教学资源。基于经管类专业的综合性特点,实践教学资源也需要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第一,教学资源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例,教师以“两性一度”为质量标准,融合我校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园林、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六个专业,涵盖文、理、农、工、艺五个学科,适当增加与旅游规划相关的应用软件课程,如旅游策划、AutoCAd、Photoshop与Corel-Draw、制图规范、美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园林景区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等课程,跨学科、跨专业将课程关联知识融合,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第二,围绕教学资源创新体系。我校探索建设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四库两平台”多维度立体化教学资源。其中,“四库”分别是指案例库、视频库、习题库、素材库;“二平台”指超星学习通线上平台和VBSE虚拟仿真平台。“四库两平台”多维度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第三,组织编写一批实践教学自编教材。围绕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我校旅游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分别编写了《旅游规划案例集》《这里是怀化》《一粒种子带你游怀化》《全域旅游丛书》《酒店客房实训指南》《前厅实训指南》《VBSE操作实务》等一批实践教材和辅助材料,正在尝试建设该课程的案例库、优秀作品库、素材库。
4.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关键因素[10]。第一,学校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我校按专业岗位职级人数的20%配备专职及兼职实践教师岗位,确保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不低于专业教师队伍总人数的40%。第二,学校教务处要开展四批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对通过认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由学校发文确认,享受相关待遇。我校商学院共认定25名双师双能型教师,约占全院总人数的35%。双师双能型教师个人考核实行聘期考核方式,聘期为三年,主要考核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实验、实训)等能力,并确定考核等次(考核等次分为合格、不合格)。第三,学校要制订并落实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考核与评聘办法。制订专兼职实践教学教师有关教学考核与管理办法,整体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建立了专职实践教学教师职称评聘管理办法,实行单列评审,推动教师潜心开展实践教学。
5.实践场景。第一,加强实训室建设。实训室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理顺关系,落实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做到统筹规划,使实训室建设与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与实训教学要求相适应。同时,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和设备利用率,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训室。第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对此,学校要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持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三,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是一个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教育过程,有效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近三年以来,我校商学院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省级专业综合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20余项、优秀组织奖2项。
五、结语
知识更迭和技术创新的加速,正悄然引起一场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新商业时代已经到来,也为经管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我校从2000年开始,针对7个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围绕学校和企业两个维度,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实践场景五个方面持续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了经管类专业“二维五象”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近四年的检验,教学目标达成度明显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增强,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增强,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成效比较显著。下一步我校将继续探索跨学校组建经管类专业虚拟实训室共享实训(实践)项目,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有效应对内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刘珣.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对外经贸,2022(10):126-129.
[2]朱玉琴.新商科理念下经管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2,38(3):140-144.
[3]邢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线上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3(6):140-142.
[4]崔日明,李丹.解读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质量国家标准推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中国大学教学,2019(3):29-32.
[5]张玲.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29):120-123.
[6]王文明,尹芳,王淑贞,等.地方院校经管类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212-213.
[7]陈芹,郑月龙.“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6):117-120.
[8]吕亚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J].江苏商论,2024(2):7-9.
[9]于海杰,敬贺,赵晓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1):105-108.
[10]刘萍,莫少林.智能时代新商科高职通识课程重构路径研究与实践[J].大学,2021(47):11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