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分析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分析论文

11

2025-01-02 11:53:5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需要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需要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采用大单元教学手段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有助于推动新课改的落实,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作用。为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作者在总结大单元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可以通过规划大单元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大单元思考问题、分享大单元补充知识、提供大单元练习等方式开展实践,以凸显大单元教学的整合性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新课改

  大单元教学旨在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帮助教师从整体角度出发构建教学,其不仅基于单元目标逻辑,还基于单元目标上位的大概念的理解逻辑进行课程设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零散,无法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为落实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打破以课时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聚焦知识传授,通过实施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image.png

  一、大单元教学的现实价值

  大单元教学更加关注知识间的整体联系,更加考验教师的课程设计与组织能力。将大单元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对此,笔者联系多年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如下:第一,传统教学模式虽能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但碎片化的知识无法使学生窥探其背后的深层联系,这就导致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出现掉队现象。大单元的“大”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实践思路,强调以可迁移的概念理解为目标。在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选择、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在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并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第二,要想有效实施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育理念,积极落实新课改相关要求,打破教材内容的束缚,结合大单元教学的目标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将零散的知识经过系统组织形成全新的、整体的学习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利用课后时间参与研习,以此提高自身的内容分析与整合能力。经过长期实践,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将得到有效发展。第三,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意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大单元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这一过程有利于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以整合思想为引导对课程加以优化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改发展[1]。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发现,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新课改的顺利推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大单元为单位重构教材,根据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助力实现教育目标。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知识内部的联系,确保大单元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下文,笔者对具体教学策略进行整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期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参考。

  (一)整合大单元知识内容,清晰规划教学目标

  要想实施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规划设计指向目标实现的教学任务。为能更好地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教师需要利用课前时间对教材内的知识进行梳理,对单元结构进行优化,以明确大单元的具体内容,保证学生能通过学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2]。

image.png

  例如,在组织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整式及其加减”的教学期间,教师发现本单元知识与七年级(下册)“整式的乘除”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均与“整式的计算”知识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两单元内容作为大单元教学素材,围绕“整式的计算”这一大概念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的整式运算,培养其运算能力;(2)启发学生结合大单元学习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其应用意识。围绕大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导学案,呈现每一个板块的具体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本次大单元学习活动中的重点:(1)了解字母表示数的基本方式,掌握代数式与整式之间的特点;(2)学习整式的加减以及乘除知识,了解运用整式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方法;(3)对比整式计算方法与其他计算方法的差异,在探索与表达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运算能力。基于大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整式的计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顺利构建知识体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继而按照知识规律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指引学生的学习。值得关注的是,考虑到初中生学习能力有限,在目标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尽量确保难度适中,避免让高难度目标影响学生心态,同时教师还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二)依据大单元知识内容,合理设计思考问题

  众所周知,有效提问能起到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素养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相对完整的学习探索历程[3]。因此,教师可以整合单元知识内容,根据知识内容合理提出问题,营造良好的思考环境,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形成举一反三的意识,借助大单元学习中习得的思想解决问题。

  例如,在组织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教学期间,教师将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以及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证明”等与三角形相关的知识纳入大单元教学中,以“了解三角形”为主题指导学生参与学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大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何利用三角形解决问题?以此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探究热情。继而,在后续讲解图形的全等、勾股定理以及证明三角形期间,教师可根据大单元核心问题补充子问题,如“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这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有哪些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又是如何得出的?”“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什么位置?”以上相关问题呈现循序渐进的趋势,学生在对问题的自主探究中能发展思维,深化对三角形这一平面图形的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通过顺利解决问题建立实际生活与数学学科知识间的联系,逐步强化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借助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可有效解决当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在大单元教学中,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尽量设计分层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依据学生学习表现,分享大单元补充知识

  大单元可以是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是教师视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重组形成的新的单元。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教师还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与单元知识相关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4]。

  例如,在组织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教学期间,教师选择利用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内容作为大单元教学资料,以“函数”为核心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大单元之“大”,不是“量”大,而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课程思维的形象化表现。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大单元教学为学生补充课外阅读资源,如《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中采用的函数定义都基于“解析式”,即“包含变量的表达式”,对于函数概念,《代数学》中解释说“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而“函”同“含”,是包含之意。根据教师补充的课外资源,学生能在学习中顺利实现课内与课外资源的衔接,继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为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自主搜集与函数相关的知识以及中考数学试题,驱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积累经验,提高对函数学习的重视程度。同时,围绕数学文化,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考核题目,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与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补充相关知识使大单元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课外知识,实现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目的,有助于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四)结合大单元重要考点,促进学生迁移运用

  大单元教学结束后,为帮助学生梳理并巩固知识内容,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根据大单元教学内容组织随堂练习,设计、补充与单元重点知识相关的针对性练习题,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作出分析判断,合理调整后续大单元教学策略,以促进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5]。

  例如,在组织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期间,教师整合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内容开展大单元教学,并为学生设计了下述练习题目:

  (1)王师傅想要将一个底面直径与高都为4 m的圆柱形储水箱进行改造,将底面直径减少0.8 m,在容积不变的前提下水箱的高度将会增高为多少?

  (2)一种新型的烟花需要燃放者在点燃引线后立即撤退10 m才能保证安全,已知引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 m/s,燃放者离开的速度为4 m/s,那么引火线的长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3)在什么条件下,长度为3 cm、7 cm、x cm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以上题目是教师结合生活事例设计出的,指向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数学思维。根据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学生进行实践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通过解题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向教师寻求帮助,由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二次讲授,保障大单元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将大单元知识与生活事例相结合设计习题,利用此种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大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表现适当精简或增加大单元教学内容,保障大单元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正追寻一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手段。大单元教学不仅能满足新课改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地整合教学内容,凸显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相信在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大单元教学将顺利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发展,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祥.基于大单元整体设计的初中数学思维拓展策略的思考[J].数学之友,2022,36(8):58-60.

  [2]潘利英.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的有效设计方法探析[J].考试周刊,2021(98):85-87.

  [3]洪丽君.初探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1(29):73-74.

  [4]郭鹏程.谈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3(33):87-89.

  [5]刘宏清.诱思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学周刊,2023(3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