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论文

“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论文

21

2023-03-13 10:25:23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然后论述了“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教 学的方案设计,接着阐述了“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评价,最后对“四史”教 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积极反思。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然后论述了“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案设计,接着阐述了“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评价,最后对“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积极反思。

  关键词:课程思政;“四史”教育;“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课程思政正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知往鉴今,知史明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的学习和历史鉴今作用,2019年3月,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四史”教育与课程思政本质属性相同、思政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具有丰富内涵的“四史”理应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将“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既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思政素材补给,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也能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效,有利于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自的特色,使其互为补充、互为渗透,进而打造立体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2-3]。

  对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形,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故在此时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当前时代职业教育使命的要求[4]。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建筑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力学与结构”更应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程融合融通,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有效融入“四史”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

搜狗截图23年03月13日1022_8.png

  一、“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概述

  (一)基本内容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建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建筑结构及其构件的一般构造知识,主要讲授建筑力学基础知识、建筑结构中各构件构造要求、混凝土结构构件平法识图、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和识读等内容,能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中简单的结构问题并具备初步识图能力。本课程的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知识、构件内力计算与绘制、建筑结构基础知识、钢筋混凝土基本受力构件、多层与高层结构、结构施工平面整体表示法、砌体结构、钢结构及房屋建筑结构施工图等专题。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于培养求真务实、实践创新、廉洁自律、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且具备责任担当,富有家国情怀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应围绕如图1所示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在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方面建立培养目标,旨在让学生对建筑结构中的结构构件及结构施工图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程在探讨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力学特点的基础上,解决材料的强度和变形问题,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一般结构问题,进而逐步树立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目的在于使学生崇尚科学、遵守规则,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提高素养,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思政育人目标。第一,家国情怀的培养。“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要强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融入课程育人理念,突出本课程与文化历史、辩证思维相结合的优势;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展现我国在建筑行业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在学习中华历史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的奋斗历史的过程中,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第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要通过将建筑力学基础与工程结构构件相结合,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认识源于实践,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坚定地以唯物史观看问题,增强科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建筑结构施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认识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借助受压构件知识,依托重点工程,引导学生感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弘扬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通过结构抗震构造,让学生了解党领导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而经济的发展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深刻感受中国力量,讴歌时代精神。

  第三,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要创新引领建筑力学与结构方面的发展。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体系方面,教师可结合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海中心大厦的基础设计及超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一次性浇筑、港珠澳大桥进行讲解,展现当代建设者勇于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展现中国建筑的雄厚实力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感受中国精二、“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案设计

  (一)设计思想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应围绕课程育人目标,梳理课程知识内容和技能培育环节,探寻可能实现思政育人的知识和结合点,并提炼出思政育人要素。这些思政元素应与“四史”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教学总体设计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者的顺序展开,具体依次通过分析知识内涵、挖掘思政元素、运用知识载体、盐融入汤无形、学思践悟真理和思想价值引领等若干个环节展开,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要在原有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中深度挖掘与思政和时事相结合的知识点,探寻贴合主体的“四史”资源或实时案例,并进行拓展和互动[6-7],如图2所示。

搜狗截图23年03月13日1023_9.png

  (二)总体设计

  在教学准备环节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本课程的育人目标,深入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丰富意蕴和精神内涵,寻找贴合“四史”教育思政元素的“触点”,并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与之匹配,科学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提升专业教育的温度;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教师要结合设计好的素养能力培养目标,并依托专业知识点,通过借题发挥,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开阔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野,涵养人文精神、培树前行力量,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有亲和力;在教学效果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学思结合、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实践和实训融入教学。

  三、“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评价

  “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时,教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要注重思想价值引领,强化政治认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基于思政教育的隐性特征,对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评价应是综合的。即应围绕课程教学和教育目标,基于教学过程要素,着眼于过程性、定性和发展性原则进行把握,实施多元主体评价。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分析。

  第一,专业学习状态观察。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呈现的课堂情绪、学习行为、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出勤率和抬头率,以及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触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主观描述性反馈评价。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和直接作用的对象,对于课程思政的效果、实施方式、实施内容等最有发言权。因此,教师可通过收集学生对本课程或本次课的评教和感悟,对标思政教学目标分析效果评价[11]。

  第三,课后交流与反馈。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微信等工具,通过发放问卷、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感受、需要、认可和接受思政元素传递的价值导向,进而为后续改进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方案提供参考。

  四、“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反思

  (一)精准设计课程思政的“四史”供给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将改革开放、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中国精神、英雄模范事迹、唯物主义历史观等“四史”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C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打造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并强化思想引领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实现了有效供给。在思政元素挖掘和设计上,教师要避免思政内容随意化、孤立化、碎片化。概言之,教师要做好顶层设计,结合思政目标,精准地供给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系统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开拓,进而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理想信念[12]。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

  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专题培训、集中学习等形式,丰富自身的思想政治知识储备,提高理论水平。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四史”教育为Z机,自主强化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提高政治认同。另外,教师还要提高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自E性,积极寻找专业知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各环节,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渡人”[13]。

  (三)注重师生交流,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

  当前,在校中职学生多为2005年前后出生的新生代,在学习方式、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因此,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状况,构建Z合学生特点的实施方案,以引发情感共鸣。

  五、结语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建筑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覆盖面广,思政元素丰富,故教师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明、改革开放发展中取得的建设成就、中国精神等“四史”元素与具体知识点相结合,z显专业特色,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立德树人的双重目标,让显性的思政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得到隐性传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挖掘是关键,教学设计是重点,“四史”教育亲和力是灵P,对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将“四史”教育如盐溶入汤,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树立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前行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EB/OL].(2021-06-15)[2022-02-14].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6/15/c_ 1127561026.htm.

  [2]赵忠玲,何卫东.中职卫生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31):185-188.

  [3]邢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3):92-101.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20)[2022-02-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1912/t20191203_410649.html.

  [5]吕莹.发挥“四史”教育OP育人功能[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10-13.

  [6]姜雅净,程丽萍.“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21.

  [7]秦晓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困境及路径探析[J].公关世界,2021(12):124-125.

  [8]李春忠.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教学,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2):63-64.

  [9]姚敏磊,万洋波.以“四史”教育提升学生国家认同与使命担当的教育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4):106-107.

  [10]徐茂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浅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179-180.

  [11]何智明,胡兴4.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评价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1(1):38-39.

  [12]王艳,赵换丽.《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思政“三步法”的教学探索[J].办公自动化,2021,26(24):30-32.

  [13]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7):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