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11

2024-12-30 16:30:0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命题强调要深化基础知识,彰显核心素养导向。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阅读教学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文章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并从阅读教学的不同方面入手,提出古今对比、拓展渠道、创新手段三大主张,阐述了在新高考背景下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提供思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能逐渐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阅读水平。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命题强调要深化基础知识,彰显核心素养导向。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阅读教学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文章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并从阅读教学的不同方面入手,提出古今对比、拓展渠道、创新手段三大主张,阐述了在新高考背景下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提供思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能逐渐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阅读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高考;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是最基本的一种语文技能,也是新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新高考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格外重视对比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在新高考背景下,阅读教学能否突破“千人一面”的桎梏,关键在于教师的阅读教学技法是否契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教师要加速创新教学手段,优化高中阅读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尽快适应新型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相关教学设计应针对新高考改革做出合理化调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以开放、自由的视角审视阅读内容,指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阅读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貌、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拓宽文化视野,更能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内心世界,深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感悟,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活动。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不但要能读懂文本字面意思,更要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言外之意。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而促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其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让学生接触到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长期积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而在新高考下,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学生应对高考语文中的作文题目至关重要。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科目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得到不断提升,有利于提高其语文考试成绩。同时,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因此,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深入,语文教师应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古今对比,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新高考命题突出情境性、任务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建构知识体系,并提升阅读鉴赏力。同时,新高考试题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教师需针对这一改革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灵活引用各类经典著作,以课外材料或阅读补充的形式将其融入阅读教学中,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样,学生在分析经典的同时,能够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并逐步增强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进而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一课为例,作者郁达夫以其独特的笔触,将赏秋的经历娓娓道来,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日画卷。教师可以引用本单元中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景色之美、文化之美。诵读是阅读教学的必要形式,能助力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进行深入体验和感受。通过初读《故都的秋》一文,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秋”上,能瞬间感知北国秋景的“清”与“静”。《赤壁赋》的节律是情感起伏和意象构成的本质体现,以吟咏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是激发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在吟咏《故都的秋》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北平秋天的独特韵味,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是深沉、清静、悲凉的,这种情感基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结相呼应。在吟咏《赤壁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体验这种情感,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可以感受到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独特思考,领略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人文精神,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无论是现代散文还是古代散文,意象都是构成文学形象的关键要素。在吟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意象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两篇作品的异同点和内在联系。例如,《故都的秋》中的“故都”和“秋天”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而《赤壁赋》则通过“月夜”“泛舟”“大江”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历史和人生时的心境,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感慨,也饱含对未来的憧憬和思考。《故都的秋》和《赤壁赋》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指导学生对意象进行分析,从古今对比的角度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拓展范围,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新高考选材多样,这些不同类别的文本旨在全面检验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所取得的成果。因此,教师需要拓宽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渠道,同时帮助其深度理解文本,培养他们良好的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要聚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阅读主题,筛选合适的文本,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素材,引导他们自主搜索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从而逐步扩展阅读范围,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量。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为例,该文节选自著名文学作品《水浒传》,生动地描绘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曲折经历。教师可以借此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使他们能根据课文的指引,寻找原著中有关“豹子头林冲”的章节,欣赏小说“讲故事”的艺术,体会古代白话文小说的风格特点。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立足新高考要求,与其他经典小说文本结合,展开群文阅读,如鲁迅的《祝福》和蒲松龄的《促织》等。这样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使他们在围绕“小说”这一共同体裁的阅读中,形成对林冲、祥林嫂、成名这三位人物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可以了解《水浒传》的思想艺术成就,理清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明确林冲性格变化的原因,以及其被“逼上梁山”的过程。教师组合《祝福》《促织》两篇课文,以作者身份背景、情感态度、写作手法等诸多要素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效果与群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大幅提升。

image.png

  另外,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期,电子书阅读丰富便捷,已经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但当代高中生还缺乏辨别文章质量的能力,教师需要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比如向学生推荐xx阅读xx和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的书籍等,使其对课外读物内容形成明确认知。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据此向学生推荐具有针对性的文章,如《三打白骨精》《范进中举》等,使学生通过阅读有价值的文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阅读储备。

  (三)创新手段,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倡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以此创新阅读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前置型学习任务,发挥任务的导向优势,指导学生在课前观看导读微课,根据思维导图提示进行前置阅读,从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强化阅读成效。

  以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人与海(节选)》一课为例,文章围绕圣地亚哥老人在海上与鲨鱼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展现了这位孤单的老人身上展现出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老人与海》的资料,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前置型阅读任务。学生在微课视频的引导下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能明白文章围绕老人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赞颂了“人类灵魂的尊严”。作者海明威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硬汉”形象,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影视剧作品,通过展示图文材料,播放影视剧片段,帮助学生了解“老人”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开展文本细读活动,并运用多媒体工具呈现文本主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探索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能结合“老人”海上捕鱼、搏斗、失败而归的经历,揣摩海明威塑造人物形象的用意,感受小说主人公不向命运屈服、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与鲨鱼抗争到底的顽强精神。

image.png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搜索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在互联网班级群中推荐课外读物,开展信息化审美活动,对学生的审美情境进行有效创建,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途径,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注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使其保持思维的活跃与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为此,教师应根据语文新高考的多学科、多观点、多学派选文规律,积极拓展阅读教学的渠道与方式,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后,教师还要明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改变固化的阅读试题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展开阅读,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强化阅读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徐丰菊.找准切入点,有效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2022(29):12-13.

  [2]苏国冠.新高考背景下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21(94):34-36.

  [3]谢秀淋.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考,2022(35):75-77.

  [4]张敏.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42):103-105.

  [5]黄羊凡.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高考,2023(2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