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2024-12-30 16:04:2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大挑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数学概念,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展开研究,从教学要点切入,提出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结合生活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创新知识角度,引导深入思考等路径,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大挑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数学概念,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展开研究,从教学要点切入,提出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结合生活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创新知识角度,引导深入思考等路径,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实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传统教学方法大多注重教师的“教”,较为忽视学生的“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深化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策略,让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充满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将应用题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深度,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高效自主学习
学生不是简单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发现问题、探索答案。因此,教师可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唤醒学生内在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可以转变教学方式,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点与认知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式,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与解决方法,发展核心素养。
3.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困境
以生为本主张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被边缘化。相反,教师的职责在这种理念下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要避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过度干预,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与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试错、学习。但这也不意味着完全放手,教师需要时刻警觉,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困难,适时介入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教师的帮助应当适度,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路径
1.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为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兴趣匮乏的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沉浸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与小学数学应用题紧密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提升学习兴趣。
以一道小学数学应用题为例。假设有一个魔法药水制作配方,需要月光石、太阳花、星辰砂和纯净水的比例为4∶3∶2∶1,如要制作1000毫升的魔法药水,各需要多少材料。这道应用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一个栩栩如生的魔法药水制作场景,精心制作一个动画视频,展示魔法师制作魔法药水的情境:面前摆放着四个不同颜色的瓶子,分别象征着月光石、太阳花、星辰砂和纯净水。随着视频播放,魔法师开始陷入沉思,并提出问题:“如果制作1000mL的魔法药水,按照这个比例,应该加入多少月光石呢?”此时,学生可以根据比例关系迅速计算出月光石的数量。魔法师又提出下一个问题:“我应该加入多少太阳花呢?”学生再次运用比例知识精确计算。以此类推,学生可以在魔法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解开所有材料的用量之谜。
这种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生动的视觉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解题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数学应用题的接触大多局限于做题,学生通过教科书、习题集等方式进行练习,虽然可以掌握部分解题技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导致他们难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缺乏实践应用能力。事实上,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目的远不止于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应用题,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打破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巧妙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菜市场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一道具有开放性的应用探究题:假设菜市场的蔬菜店推出打折促销活动,小明的爸爸计划购买5斤土豆、6斤西红柿、3斤黄瓜和2斤大头菜,请大家帮忙调查一下哪家店的价格最优惠,并计算出最终需要支付的金额。这道应用题不仅要求综合运用百分数、小数乘法等数学知识计算折扣后的价格,还要求学生主动走进菜市场,与商户沟通交流,了解各种蔬菜的单价及相应的折扣优惠,让学生从生活实践角度深入理解应用题的解析思路,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生活经验。
具体来说,学生可以首先通过市场调查收集各家蔬菜店的价格信息。例如,土豆的单价是2.5元/斤,西红柿的单价是3.2元/斤,黄瓜的单价是2.8元/斤,圆白菜的单价是1.9元/斤。之后根据需购买的蔬菜数量以及各家店铺的折扣优惠,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计算。如某家蔬菜店的折扣是“满100元减20元”,学生就需先计算出小明的爸爸需支付的金额是否满足折扣条件,如果满足则减去相应优惠金额,将土豆总价表示为2.5×5=12.5元,西红柿的总价表示为3.2×6=19.2元,以此类推,将这些价格相加得到总价,再根据折扣条件进行相应计算。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应用题教学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信息自由编写一道高难度应用题并尝试解答,在此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许多命题思路,丰富自己的解题经验。教师将应用题的探究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充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其深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索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多角度思考不仅是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教授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何分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一个五边形为例。教师可以将其分解成若干个三角形或梯形,引导学生计算这些简单图形的面积并求和。这不仅使得抽象的多边形面积计算变得具体化,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避免机械记忆公式。
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与美术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纸上绘制设计草图,考虑如何将不同的多边形组合在一起,形成美观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理解形状之间的拼接方式和整体布局。在设计完成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计算每个多边形的面积,并将它们的面积相加,得到整个艺术作品的总面积。例如,学生可以计算一个艺术作品中包含的三角形、正方形和五边形的总面积。这一步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的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将数学理论与实际创作相结合,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并分享他们在设计和计算过程中的经验、挑战及解决方法。通过同伴之间的讨论和反馈,学生能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和启发,提升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此外,教师在求解多边形面积时,提出开放性问题:“除了几何分解法,还有没有其他计算五边形面积的方法?”“能否设计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帮助快速准确地测量五边形的面积?”通过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探索多种解题策略,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在整个图形面积应用题计算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作业以及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观察家中的物品或建筑,找出其中的不规则多边形并尝试计算其面积,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面积、设计合理的地砖铺设方案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与实用性,同时培养自身观察力、分析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知识,更需要其成为学生思维的启迪者。教师要通过富有创意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海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J].新课程,2020(44):125.
[2]姜国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策略[J].天津教育,2021(11):19-21.
[3]赖梅治.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2):169-170.
[4]王雪萍.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22(6):132-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