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研究论文

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研究论文

12

2024-12-23 16:54:4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情感价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究和思考,提出相关策略建议,即立足学生发展,设计实践活动目标;做好教学设计,明确实践活动思路;加强教学指导,推动实践活动实施;加强教学反思,促进实践活动改进。希望文章能为初中生物学教师提供参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情感价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究和思考,提出相关策略建议,即立足学生发展,设计实践活动目标;做好教学设计,明确实践活动思路;加强教学指导,推动实践活动实施;加强教学反思,促进实践活动改进。希望文章能为初中生物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劳动教育;跨学科实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开展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会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精神。基于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劳动课程与生物学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理解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的必要性,进而根据《课程标准》中明确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功能和价值开展教学实践,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落实。

  一、立足学生发展,设计实践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对促进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具有基本的导向作用。在初中阶段,开展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多学科的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二者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目标上体现出了一致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兼顾生物学与劳动学科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例如,《课程标准》中设置了发酵食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基于此,教师设计了以“制作美味酸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并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生物学目标:第一,了解乳酸菌代谢所需的环境条件、营养来源、产物,以及蛋白质在不同酸性条件下的状态等相关概念(科学思维);第二,能够以牛奶、乳酸菌等为材料,按照乳酸菌发酵技术的操作规范和程序,选择恰当的容器制作酸奶,测定并分析酸奶的酸度和甜度,确定适宜的酸度和甜度范围(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第三,能利用现有食材制作一杯营养全面的酸奶饮品(生命观念、责任态度)。

  (2)劳动教育目标:第一,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分析,了解有关酸奶制作的信息,包括酸奶的益处、分类、制作原理、制作步骤等(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第二,明确酸奶制作步骤,通过实验研究酸奶的发酵时长对其酸度、甜度的影响,发展实验能力(劳动能力);第三,感受酸奶制作过程,分享劳动成果,体会劳动的快乐(劳动观念、劳动能力)。

  基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根据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特点以及劳动教育的目的,为实践活动制订了生物学目标和劳动教育目标。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找到方向,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还能够推动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为开展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image.png

  二、做好教学设计,明确实践活动思路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劳动教育在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中的渗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为保证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并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明确实践活动开展思路。

  例如,在“探究栽培一种植物所需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教师确定了可以结合活动中的“栽培”环节渗透劳动教育,同时需要结合物理和化学学科相关内容实现生物学跨学科指导。教师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基于活动要求,明确劳动任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独立设计多组实验,在不同组实验中分别控制水的pH值、土壤透气性、光照、二氧化碳四个变量,独立探究栽培一种植物(玉米苗)所需的环境条件。

  (2)展开观察活动,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玉米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并设计表格,记录和对比株高、叶片数量、叶片大小、开花结果的时间和数量等信息。

  (3)优化劳动过程,实现跨学科学习。教师利用不同课时安排了如下活动:第一,让学生在适宜的土壤中栽培玉米苗,记录玉米苗的生长情况,测量玉米苗的原始株高;第二,控制变量一——pH值,利用醋酸、小苏打、自来水配制pH值分别为4、7、9的三种溶液,利用发生装置定期向玉米苗浇灌不同pH值的溶液,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玉米苗的生长变化;第三,控制变量二——光照,利用白光灯和三原色光灯、纸箱等制作玉米苗的补光装置和遮光装置,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玉米苗的生长变化;第四,控制变量三——二氧化碳,利用分液漏斗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速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玉米苗的生长变化。如此,学生通过对不同变量的逐一和整合探究,可以总结出促进植物生长的物理和化学条件。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从整体上明确教学思路,为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开展各种劳动提供指导。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生物学实验的每个环节都有意识地渗透了劳动教育,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融入了物理与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不仅让实验探究过程更加严谨、有效,还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提升了劳动能力。

  三、加强教学指导,推动实践活动实施

  通过组织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验证生物学知识,体验劳动的乐趣,并实现生物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结合。但从实践层面来看,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加强教学指导,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由浅入深的研究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层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例如,在以“垃圾变宝源自分类,呵护环境始于点滴”为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生物学教师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学生参加了多种实践活动。(1)知识学习。生物学教师利用线上与线下平台讲解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厨余垃圾资源化可极大减小其对环境的影响,并由此认识到此次“变废为宝”活动有利于建设生态校园和绿色城市。(2)现状调查。生物学教师和劳动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社区展开“厨余垃圾利用现状”调查活动,了解厨余垃圾的处理方法、利用途径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整理记录信息充分锻炼了社交能力,也向社区宣传了环保理念。(3)劳动实践。生物学教师和劳动教师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付出中体会收获的喜悦。在校内劳动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蔬菜种植实践活动,并将环保理念充分融入种植过程中。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学生以改造后的废旧矿泉水瓶为种植容器,将厨余垃圾发酵成天然有机肥料,开展种植与养护活动。课后,学生尝试自己在家中栽培蔬菜,细心观察并记录蔬菜的生长变化情况,制作成种植报告,与教师、学生分享自己的栽培经验。学生还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厨余垃圾资源化的原理与有效方法,将家中的厨余垃圾制作成酵素、肥料等,并将此过程拍摄成有趣的微视频,与教师、学生分享。(4)宣传推广。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传播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来服务社会,并从中积累劳动经验,发展劳动能力。

image.png

  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多元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辅助,帮助学生构建并巩固学科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实践,并促使其将理论融入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劳动。

  四、加强教学反思,促进实践活动改进

  加强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改进的重要环节。在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做好指导,还应进行评价、加强反思,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改进意见,为未来劳动教育的渗透以及跨学科实践的开展积累经验。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其能进一步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推动生物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根据七年级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制作生态瓶”的生物学学科特色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外观察逐步构建起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模拟池塘的生态系统制作生态瓶。在模拟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经历“设计—论证—完善设计—制作—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使其在活动中逐步加深了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并在较丰富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顺利地制作出生态瓶。

  在完成了上述案例教学后,教师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此次活动主要围绕生物学实验展开,实验内容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且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劳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观察对比,思考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还提升了劳动技能,实现了综合发展。当然,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不注意倾听,不能通过倾听来比较两个学生观点的不同之处和获取主要信息,无法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科学的评价。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也不够精练,描述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导致部分学生迟迟难以突破生态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此,教师对教学活动作出如下调整:教师应在课堂交流前提出明确的倾听要求,指导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一边听一边做好记录,并对每个小组的发言作出较为科学的比较分析;教师还需进一步精炼教学语言,注重语言指导的层次性、结构性,面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评价语言,全面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提高问题解决的指向性和评价语的准确性,为学生的实践探索提供有效指导。”

  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教师需对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客观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学生在设计制作生态瓶过程中的良好表现以及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同时也需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由此不断优化教学实践。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想在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就必须重视教学反思,对每一次教学实践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并从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也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的相关内容对如何在其中渗透劳动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但其中依然会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教师应加强教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探索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设计途径和实施策略,从而在其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吴益.劳动教育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以苏科版“地面上的植物:植物的花”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2,38(12):79-81.

  [2]李珊珊.基于初中生物学的跨学科实践案例设计:以“认识校园植物并挂牌和绘制校园植物地图”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2,38(11):90-92.

  [3]孙蕾.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J].生物学教学,2023,48(2):70-72.

  [4]梁海燕,杨守菊.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探索[J].中学生物教学,2022(28):31-33.

  [5]郑舒文.劳动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J].亚太教育,2023(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