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整合与运用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整合与运用论文

7

2024-12-23 16:27:1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该课程中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并加以整合运用,是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及全面育人的共同需求。本课程梳理出“学科基础—认识自我—认识思维—理解行为—理解关系—适应群体—身心调适”七个教学模块的知识脉络,并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科学精神、奋斗意识、道德责任、家国情怀四大领域的思政元素,架构课程思政案例库,并运用于线下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跟踪发现,融入思政元素的社会心理学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该课程中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并加以整合运用,是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及全面育人的共同需求。本课程梳理出“学科基础—认识自我—认识思维—理解行为—理解关系—适应群体—身心调适”七个教学模块的知识脉络,并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科学精神、奋斗意识、道德责任、家国情怀四大领域的思政元素,架构课程思政案例库,并运用于线下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跟踪发现,融入思政元素的社会心理学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社会心理学;教学设计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阶段,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在大学期间教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有助于青年学生养成理性认知、平和心态和健康人格。相较于其他心理学门类,社会心理学更重视社会与心理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人际互动和社会交往。此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社区工作三个就业方向,均属于增权赋能、助人自助的社会服务领域。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有助于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使他们在从事相关行业时更能理解服务对象境遇,分析并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满足社会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

  一、社会心理学课程介绍及学情分析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科学,涉及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人际交往、社会影响、群体心理、健康心理、积极心理等领域的知识。本专业前导课程社会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等铺垫了“人在情境中”的整体性视角和结构性思维,明确了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劳动者的价值倾向。后续课程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社区工作等则提供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场域和机会。本课程承前启后,沿着“学科基础—认识自我—认识思维—理解行为—理解关系—适应群体—身心调适”的知识脉络,促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建构生活世界”的社会心理学思考角度,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专业能力,养成理解服务对象处境并给予合适反应的专业素质,从而满足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并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使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民办大学的学生,其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此外,部分学生存在只关注考试重点、较少把知识吸收内化的倾向。因此,课程思政不能是元素的简单叠加和内容的枯燥宣教,而是要关注热点、结合实际、引发共鸣,将讲授知识与思政教育串联起来,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xxx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教育部指导下,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溶盐入汤”的理念,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所有课程,融入教学与实践的各环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与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的地位同等重要,但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不能生硬嵌套,而应当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再汇入课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思政目标可以概括为从教学内容中系统性地总结出科学精神、奋斗意识、道德责任、家国情怀四大领域的思政元素,再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课堂引导,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奋斗理想、道德观念与家国意识。首先,在科学精神层面,通过讲授认知对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个体、他人、群体之间的互动关联以及重构认知与理解的关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审视外界信息,培养逻辑思考与辩证思维能力,养成深入分析、探索求实的学习态度。其次,在奋斗意识层面,通过解读自我、交换酬赏、社会影响、积极心理与幸福等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奋发图强、努力进取、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真正的幸福。再次,在道德观念层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对他人的影响,他人及环境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领悟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从而认同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坚守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最后,在家国情怀层面,从中国故事中寻找教学案例,使学生感受到伟大祖国是个人理想与幸福生活的坚实后盾,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心与忠诚,使他们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三、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元素整合

  本课程以马工程重点教材《社会心理学概论》为基础,以xxx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梳理出七大知识模块,并遵循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原则,提炼出四大领域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学案例融于教学活动中,具体如表1所示。

image.png

image.png

  由此可见,各教学模块的思政案例环环相扣,以科学精神串联学科基础和认知思维,以奋斗意识串联认知自我和身心调适,以道德责任串联认知思维和理解行为,以家国情怀串联理解关系和适应群体,从而引导学生:对内立心,觉察被侵占内心世界、失去自我的危机,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对外立命,强化理解他人的意识,坚守道德信念,为时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运用

  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寓于专业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的知识模块中有机融入价值要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整体育人目标。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课程重难点有机结合,思政案例使用与专业知识解析自然过渡;另一方面,为引起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注意与兴趣,在讲授之余穿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令课堂生动化、丰富化和实践化。

  本课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在内容上,提炼课程思政元素,结合社会热点、生活情境进行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融合的案例设计;在形式上,通过情景模拟、分组现场辩论、心理测试等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在学着处理现实问题与了解自我、他人的过程中内化知识与价值。以下以“自我概念”为例,展示具体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会贯通。

  在介绍不同学者对自我概念的理论诠释时,改编“20句陈述测验”(TST),让学生两两结对,分别用20句话进行自我介绍。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袁隆平的事迹,给予学生时间思考并回答“我钦佩什么样的人”“我喜爱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能成为想成为的人”等问题,沿着“我是什么样”到“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主线,在知识维度引导学生剖析自我图式的构成要素,在能力维度引导学生深入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在价值维度引导学生破除“自我等于利己”的思想问题,克服“精致利己主义”,启发学生欣赏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image.png

  五、社会心理学思政建设的成效评估

  为评估课程的思政教学成效,需构建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本课程从认知和行为两个维度,结合学生反馈和教师观察进行综合评估。在认知维度,课上进行在线心理测试,课下布置反馈作业,让学生写下课堂上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瞬间,教师通过量表和文本分析,发现学生除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更为深入之外,在科学精神、奋斗意识、道德责任、家国情怀四个方面都有积极的认知改变。在行为维度,通过访谈辅导员,走访校企合作机构,教师了解到课程结束后,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专业实习表现也都发生了积极明显的转变。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七个模块的知识脉络和四个领域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有助于提升“三全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xxx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4-06-03].

  [2]刘海鹰,刘昕.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与设计[J].大学教育,2020(4):25-28.

  [3]张霞.基于“马工程”教材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49):94-97.

  [4]高志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4):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