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研究——以A职业学院为例论文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研究——以A职业学院为例论文

3

2024-12-23 16:20:1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为了形成优良的学风,文章首先简述了A职业学院发展情况,然后分析了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现状,最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路径,包括学风建设主体要多元、学风建设过程要闭环、学风建设空间要多维。

  摘要:为了形成优良的学风,文章首先简述了A职业学院发展情况,然后分析了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现状,最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路径,包括学风建设主体要多元、学风建设过程要闭环、学风建设空间要多维。

  关键词:学风建设;“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xxx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xxx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学风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能否营造一个优良的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从广义上来看,学风研究以学校领导、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以及学生等群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学校的办学之风、管理之风、教学之风、研学之风。故本文认为,学风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与学、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作风和精神风貌,进而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受办学条件、地理位置、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有效加强学风建设,探索学校学风建设路径,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A职业学院发展情况简述

  从生源质量上来看,据A职业学院2022年和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目前学校设置了16个专业,涵盖7个专业大类,招生录取路径有高职单招、普通高考等。2022年实际报到1 600余人,总体报到率为86.04%;2023年实际报到1 100余人,总体报到率为86.46%,学生报到情况总体平稳。目前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有3 700余人。

  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目前A职业学院教职工总数为259人,专任教师为237人,专任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24.05%。近年来,A职业学院依托政府人才政策,引进硕博人才40余名,进一步强化了人才队伍建设。另外,A职业学院还积极修订了《A职业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试行)》,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举办教师技能大赛等,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逐步提升。

  从教学资源保障来看,2023年A职业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 800余万元,纸质图书33.5万册,数字资源总量40 000 GB,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约15台,可见师生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一定保障。

  二、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现状

  首先,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A职业学院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且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动机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A职业学院所在地区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一)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成效

  在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A职业学院近年来积极开展学风建设工作,以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随着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陆续开展,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逐渐完善、路径平台更加多样、学风阵地逐步拓展,具体如下所述。

  第一,规章制度逐渐完善。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强教师队伍,A职业学院积极出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师德师风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为学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2022年制定出台《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修订《教学督导委员会章程》,形成由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学生督导员等组成的多元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对各专业开展日常xx、督学、督管。2023年组建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并印发《A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学术工作制度。

  第二,路径平台不断优化。学风建设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相关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依赖多样化的平台和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首先,A职业学院积极整合育人资源,搭建全员育人平台,以“五进入三参加”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网络,参加社团活动、参加教研活动、参加宣讲活动)为载体,建立了“校领导包年级、中层干部包班级、党员教师包学生”的联动机制,同时积极开通新媒体平台账号,拍摄并推出大量正能量短视频,作品曝光量近1 000万次,这进一步展示了该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校风学风。其次,A职学院丰富了学风培育路径,搭建了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大力推进了学风建设。A职业学院以第二课堂为阵地,组建学生大讲堂宣讲队,开展系列志愿活动,鼓励学生立足实际,践行“我为同学、我为群众”做实事的理念。

image.png

  第三,学风阵地逐步拓展。A职业学院以课堂为学风建设主线,并将范围逐步拓展到寝室、考试及学生家庭。在课堂方面,将学习委员和任课教师课堂点名情况进行整合,每日填写课堂情况记录表,课后由任课教师签字审核,再及时交由院系教学秘书汇总,并将汇总情况通报至辅导员。在寝室方面,持续开展“文明寝室”评比活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寝室考核、奖惩制度。在考试方面,一是加强考风考纪教育,考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诚信承诺主题教育班会、团日活动,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二是加大惩处力度,针对考试当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查实,严格按照《学生违纪违规处理办法》执行。最后将学风建设的主体拓展到学生家长,在学生入学之初建立家长微信群,针对学生在校表现、家长疑问及时予以反馈。

image.png

  (二)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A职业学院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尽管建校时间短,但目前“一校两地三区”格局已逐步形成,也逐渐探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学风建设道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风建设总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就当前而言,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体系三个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予以重视并及时解决。

  1.育人主体默契度不高,师生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高校只有通过提升师生群体对学风建设工作的认识,增强其积极参与学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但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过程中的师生合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师生对学风建设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在对A职业学院47名教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有57.44%的教职工不清楚学校的校训内容,有85.11%的教职工认为“为进一步增强师生群体对学院办学理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加强“一训三风”(校训和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同时,教师对教材缺乏足够的理解,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没有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意识的观照,导致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再者,A职业学院职能部门缺乏信息沟通机制,全员育人任务的分配落实往往层层加码,而主体责任落实却出现层级递减、推诿现象,由此进一步造成部门之间统筹契合度不高,全员育人凝聚力不足,“孤岛化”现象逐渐凸显。

  2.育人环节连续性、实效性不强,过程有待进一步优化。学风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应当贯穿学生在校的各个环节,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三年在校期间需求的差异性,有目的、分阶段地开展操作性强、学生易于接受的学风建设活动,把育人落实到全过程。

  首先,学风管理工作存在缺口。一是学年结束后的学籍预警机制没有按时启动,未能将“秋后算账”变成“过程性预防”,学生每学年在校学习成绩和表现没有通过有效途径告知家长。学籍预警是学校对学生阶段学习状态进行整体把控、促进学生自我诊断和调节的一种促学机制。尽管最后的“降级”“退学”等处理方式能够对当事学生产生非常大的教育意义,但教育结果无法挽回。二是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学风管理存在断点情况,由于学生外出实习,忽略了对学风氛围的营造。以2024年“青年大学习”第一期学习情况来看,全校105个团支部,三年级中学习完成率在90%以上的团支部仅1个,且三个年级有效学习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递减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A职业学院2021级学生由于外出实习,导致学习完成率较低,由此也可以看出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存在缺口和断点情况。

  其次,各类学风活动开展实效性不强,导致学风氛围不浓厚。高质量的入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融入学校,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部分学生在高职单招结束后进入长达5个月的闲散期,加之入学教育的实效性也不高,入学后难以快速适应学校管理,给学校后期学风建设带来了极大阻力。以A职业学院2022级为例,新生入学教育尽管涉及教学、后勤、团学、疾病、心理等各个方面,但活动全程利用周末时间以讲座形式集中开展,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实效性不高。此外,学生入学后缺乏专业认同,加之部分专业学生学籍异动比例增大,又在无形之中给学风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

  3.育人空间统筹度不高,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除了以课堂教育为主线开展学风建设,还需要积极发挥育人环境、育人氛围在学风建设中的隐性功能。首先,第二课堂学风建设活动多,但活动开展水平低、时效性不高。据不完全统计,A职业学院2023年春秋两学期中,学生至少收到106条活动信息,平均每周3.3条,活动任务多但形式单一,主要以知识竞赛、手抄报、讲座等形式开展。学生积极性低,大部分仅是为了完成活动任务而参与,“形式化参与”严重,学风建设无力感逐步凸显。其次,学风建设缺乏建设主体的有效统筹,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部门为了快速完成工作内容,绕过学生管理部门和二级院系,将活动通知直接通过班长群、学习委员群、心理委员群等渠道发布,以至于常会出现活动已经开始了,而辅导员尚未收到活动通知的情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学风建设出现“谁都应该管,但谁都不去管”的局面。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A职业学院学风建设路径

  2017年,xxx、xxx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础,不仅契合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追求,也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外部要求。

  (一)学风建设主体要多元

  尽管学风建设的主体对象是高职在校大学生,但是在学风形成和变化的过程中,大学辅导员、大学班主任、专业授课教师乃至后勤工作人员等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学风建设不是职业院校某一部门、某一固定群体可以单独完成的,而是要充分挖掘思政课教师、职能部门员工、后勤服务等人员的协同育人意识,将学风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到其工作始终,形成校领导重视、职能部门协同、教师和学工队伍配合的学风建设机制。

  第一,做好学风建设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学风建设主体责任机制,针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职能部门等不同育人主体,做好责任划分,确保各司其职,发挥学风建设主体的合力。同时,学校党委要承担办学主体责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依法治校,不断优化学风管理的顶层设计。

  第二,强化师生学风建设的主体意识。首先,任课教师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除了传授书本基本技能知识,教师还要注重个人的治学态度、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方面对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作用。其次,学校的职能部门要将本部门学风建设的内涵融入优质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思想、道德、行为、纪律等方面以模范作用向学生施加间接影响,从而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最后,学校要发挥学生群体的朋辈示范作用。学生行为表现对其个人乃至班级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要以活动为载体,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先进典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通过各种渠道面向新生宣传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毕业生、先进个人、杰出校友等事迹经验,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然后以优秀典型为原点,辐射周边学生,为优良学风建设贡献力量。

  (二)学风建设过程要闭环

  量变在度的范围内是连续的、渐进的,质变则超越度的范围,是间断的、飞跃的,学校的育人工作具有整体性,学风建设也不例外。故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只有通过学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关注,才能达到最终的质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过程,始终都要牢牢把握住学风建设这一主线,关注学生的阶段发展需求。

  随着学习时间的不断累积,学生在学校的知识储备、思想认知、价值判断等都会逐渐发生变化,在各个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而学风建设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育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活动,特别是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环节,要做到“把好入口,收好出口”。针对刚进入大一的新生,应当以养成教育为目标基点,以院系、班级、寝室为单位,以辅导员、任课教师、宿管员为学风建设主力,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环境,协助其完成角色转换,并引导他们做好个人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应当围绕学生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专业精神教育,进一步优化学校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化学生参与体验感。大三阶段要以就业创业为主题,对学生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如邀请行业人士到校交流、开展毕业生主题教育等,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学风建设空间要多维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学风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任务,因此学风建设不应该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高职院校要将线上和线下都作为学风建设阵地,覆盖学生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年与假期的各个育人空间,为学生营造优良学风。首先,要强化第一课堂的学风建设引导力,“利用课堂作为学风建设的主渠道,培养并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夯实文化知识的学习基础”。其次,要重视校外资源对学风建设的创新推动作用,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在不同培养阶段开展适合学生的合作,如课程开发、访企拓岗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与企业开展针对性合作,从而促进学校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最后,要统筹安排好学生学年与假期的学风创建。在放假期间,学生可能会选择外出打工、旅游,抑或是直接回家,高职院校应当有计划、有准备地利用有效手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要利用寒暑假空闲时间,进一步营造网络育人的大环境,利用QQ、微博、钉钉等网络软件,以及学校现有的平台,努力占领网络学风建设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氛围。

  四、结语

  xxx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党和国家需要大量具备优良思想素质、高尚人格修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投身国家经济建设,而这也是高职院校组织和开展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必须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先导,将学风建设工作嵌入学生入学到离校、课堂到课外、学年与假期等方方面面,同时要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客观分析学风建设现状,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样才能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概言之,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在学风建设实践中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而“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新时代的主要育人理念,为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随着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必然可以实现动态化的调适和完善。

       参考文献:

  [1]xxx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2-03-09)[2024-02-16].

  [3]王超.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21:19.

  [4]代中杰.“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3):58-62.

  [5]贺婷.“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施路径的三重向度[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7):105-108.

  [6]xxx xxx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4-02-27].

  [7]吕开东,张彬.高校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115.

  [8]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xxx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

  [9]李俊佳.基于“五育并举”理念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路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22(2):99-102.

  [10]陈晓凡.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23,3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