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2024-12-18 11:38:13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在工业4.0的浪潮中,实现智能制造和打造数字化工厂是最终目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该目标的核心动力,1+X证书制度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可助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摘要:在工业4.0的浪潮中,实现智能制造和打造数字化工厂是最终目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该目标的核心动力,1+X证书制度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可助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鉴于此,根据供用电行业对供用电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以培养适合新形势下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提出构建“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采用课程思政、1+X证书及技能大赛融入课堂的教学模式,实施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并提出建立多维评价方式与多元评价内容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推动供用电技术专业基于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更好地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供用电技术;“思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
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电力及相关工业人才需求旺盛。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社会对人才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一、“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人才培养现状
对思、岗、课、赛、证5个方面进行调研,重点分析了与供用电专业匹配的技术技能岗位类型、企业对供用电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企业对供用电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政素养要求等指标,对供电企业、发电企业、电气设计企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电力工程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管理人员、工程师、一线岗位技术员等对象进行调研。
采用在线问卷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次共收到191份调研数据结果。针对问卷结果,结合供用电专业群“思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的研究,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深入调研、专家论证、修改讨论,保证了问卷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从调研结果看,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首先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是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再次是思想品德修养、故障判断及分析能力,最后是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进行分析,可知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要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当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在“思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计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宗旨,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明晰个人发展目标、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电力行业人才规模调研数据如下,配电网调控运行值班岗位人数占总人数78.53%,输、配电线路运维及检修岗位人数占总人数90.05%,装表接电岗位人数占总人数71.73%,智能供配电系统开发、运维岗位人数占总人数70.68%。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电力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电力行业对于高素质、专业化的电力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而现有的人才供给却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力信息化等领域,急需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电力人才。
在课程建设方面,企业认为重要的核心课程是高电压技术、智能供配电技术、变配电运维技术、检修技术、电能计量等课程。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突出高教性、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达成“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人才培养目标。对应高职供用电专业职业能力等级,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对课程门数做减法,取消未针对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整合精简对应同一项职业能力的课程。因供用电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可以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调查分析发现,95.81%的企业认为院校学生参赛获奖经历很重要,因为技能竞赛作为一种衡量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行业内高技能人才标准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激发高技能人才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推动其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从而推动行业内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技能竞赛的项目设定和评测往往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使参赛者在竞赛中展现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够直接对接行业标准,进而影响行业内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定标准。
二、1+X证书制度下“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岗位需求,以“岗”定“需”
通过走访本地优质企业,跟踪回访供用电技术专业毕业生及电力行业相关岗位人员,发放岗位及技能需求问卷调查,并将调研结果进行整理。供用电技术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岗位类型包括电网配电调控运行值班、电网监控值班、自动化系统运维、配网抢修指挥值班、变电设备状态评价、电缆输电线路运维、带电作业、变电站运维、变电二次设备维护、电气试验、主变压器维护、主变压器检修、变电其他设备检修、装表接电、电能信息采集与监控、电能计量检验检测、乡镇及农村供电所综合业务、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这些岗位对应的证书分别有低压电工作业证、特种操作(高压电工)作业证、电力电缆作业证、电气试验作业证、10千伏不停电作业证、电力电缆安装运维工证书、输电线路施工及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继电保护检修证书、变配电运维证书、配电线路运维证书、装表接电证书、变电一次安装工证书、变电二次安装工证书、电力系统营销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用户侧微电网工程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维护资质证书等。这些证书分初、中、高三种级别,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岗位类型的技能需求以及1+X证书的考核标准,实现以“岗”定“需”,真正为行业的岗位技能需求培养、输送人才。
(二)剖析岗位需求,以“需”定“课”
针对当前电力行业发展与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不相适应、岗位技能需求与专业教学相脱离等关键问题,在深入行业,明确岗位技能需求后,与电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并确定基于1+X证书制度的“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开设的课程,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所开设的课程直接影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输出的质量[1]。供用电技术专业确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其中专业技能课程包括PLC应用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变配电运行与维护、电能计量、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高电压技术、配电网络自动化技术等核心课程,真正实现以“需”定“课”,提升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
(三)贯穿课程思政,以“思岗课赛证”定“标”
以项目为载体、技能大赛为平台,针对核心课程进行课程重组,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以供配电技术课程为例,以“厚德、实理、强技”为课程思政主线,遵循“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的课程改革理念,通过走访本地优质企业、电力行业岗位进行技能需求问卷调查,以及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按照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两大模块,两大模块包含多个项目,项目内设有不同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能够扎实理论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课程教师要通过分析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办法,解读相关技能大赛的样题、工作任务、评分标准等,了解供用电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及技能需求[2],从“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三个维度,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收集典型思政素材,巧妙设计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方式,形成“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家的情怀、规范操作等职业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3]。
三、1+X证书制度下供用电技术专业“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厚德、实理、强技”为课程思政主线,遵循“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的教学改革理念,课题组通过访企拓岗活动,调研供用电技术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群,了解岗位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结合本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技能大赛竞赛规程和评分标准,以及电力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并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应具备的技能和职业素养[4]。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理,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主要知识领域一览表。根据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形成相应岗位的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终确定专业课程的设置,形成“思岗课赛证”五维融通的课程体系[5]。
四、建立1+X证书制度下供用电技术专业“思岗课赛证”多维评价体系
“思岗课赛证”融通是供用电技术专业提出的改革新理念,其评价体系对改革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反作用于改革的方向。传统的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的问题。因此,构建了“思岗课赛证”多维评价体系[6]。
首先,学校致力于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故企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评价和职业素养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构建存在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思岗课赛证”融通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中,将企业的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加深了“思岗课赛证”融通建设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融合度[7]。另外,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自评互评环节,实现了评价主体由单一的学校、教师,向“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的转变[8]。
其次,学生在技能竞赛中的表现是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体现,其评分标准是专业核心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而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则反映了社会、行业、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认可,其考核规范是专业核心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9]。在“大思政”环境的推动下,以区级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项目为契机,建立基于1+X证书制度的“思岗课赛证”多维度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学生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规范有机融入考评内容中,丰富充实了评价的内容,实现了评价内容由单一的知识点技能,向课程思政、知识技能、职业标准相结合转型[10]。
综上所述,聚焦“思岗课赛证”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以“岗”定“需”,以“需”定“课”,以“思岗课赛证”定“标”的构建。同时,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资源开发、课程思政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有了新的进步,真正地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逐步实现供用电技术专业立足于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为本地企业培养、输送真正“厚德强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葛锦林.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探微[J].机械职业教育,2023(2):1-6.
[2]李佑长,梁传建,廉文武,等.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三维设计软件教学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23(8):153-156.
[3]何丹,叶杨翔.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协同育人的逻辑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8):37-41.
[4]马玉霞,王大帅,冯湘.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1(23):107-111.
[5]刘冰,刘崇磊,潘海生.地方高校“学训研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88-92.
[6]王芳.“十四五”时期深化高校学生评价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21):14-16.
[7]王赓,杜建宾.科研育人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实践教育效果评价:运用匹配倍差法对N高校的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63-68.
[8]崔倩倩,叶婧.“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多维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英语,2021(13):17-19.
[9]赵慧敏.“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课堂多维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0):27-29,32.
[10]岑华,黄仕珍.1+X证书制度下高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探讨: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装备制造技术,2023(10):89-9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