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S”视域下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学科教学(数学)为例论文

2024-12-18 11:45:24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剖析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科学制定“U-G-S”协同培养卓越数学教师的行动策略,包括依托实践基地、一体化联盟合作模式高质量开展实践教学,校内积极搭建卓越数学教师特色教育平台,通过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持续开展多元评价,创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库。
摘要:剖析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科学制定“U-G-S”协同培养卓越数学教师的行动策略,包括依托实践基地、一体化联盟合作模式高质量开展实践教学,校内积极搭建卓越数学教师特色教育平台,通过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持续开展多元评价,创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库。在实践层面,以人教版(B版)数学教材高中必修第四册第九章第二节“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为例,结合实际,开展项目式教学,创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科教学(数学);“U-G-S”;项目式教学;培养模式
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人才培养全面进入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新阶段。教育硕士作为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其培养模式非常灵活,实施路径也极其多样化。学界基于实践教学导向、学科职业技能、产教融合范式的多维层面[1-2],深入研究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U-G-S”视域下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等[3-5],还有学者深入探索了学科教学物理、数学等方向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育人体系改革[6]。
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依据,以本科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研究生一体化培养为主旨,构建“U-G-S”联动机制下的卓越数学教师培养体系,以大学(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中小学校(School)(简称“U-G-S”)三位一体和深度合作为抓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切实构建“U-G-S”联动机制下富有特色的卓越数学教师培养体系,以提升教育硕士培养效果。
一、科学制定“U-G-S”一体化协同培养卓越数学教师的行动策略
(一)依托实践基地,提升职前数学教师的师范技能,形成“U-G-S”一体化联盟合作模式
为了确保数学专业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效果,高等师范院校要建立固定、能够长期合作的联盟中学、实践基地,构建“U-G-S”一体化联盟合作模式,协同安排师范生的见习、实习、实践教学、置换培训、结对子、顶岗、师范技能培训等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计划,通过校内专职导师与校外兼职导师共同辅导学位论文、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建立在职中小学优秀教师、高校教师、职前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使本地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背景、实践经历、培训形式和学习方式等更丰富,以切实提升职前数学教师的师范技能及综合能力。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搭建卓越数学教师特色教育平台
应积极探索卓越数学教师培养工程与数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学院内部实施配套改革方案。从师范技能达标训练、中学数学课程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各类师范技能竞赛、微格教学设计、毕业论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不同角度出发,细致探究本科师范生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评价方式的异同,准确定位二者的衔接点。对于准备直接就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强化中学教材教法课程建设,构建校内外多种实习模式,并到用人单位走访和调研,与实习基地管理者及时沟通、交流,联合开发有效课程,使师范生具备成为卓越数学教师所需的综合素质。从学院层面来看,应以教育教学课程实践、师范技能训练实践和教育改革等课题类项目综合实践为专业能力训练平台,以“课堂与网络并行、高校与中学和社会合作”为运行环境,以时间为纵向脉络,从供给侧探究师范类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其评价体系,形成卓越数学教师的特色教育。
(三)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有机协同,形成持续改进导向下的多元评价体系
在职前卓越数学教师的培养方面,可以优秀本科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研究生为对象,面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实行“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培养模式。在职后教师培训方面,可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校本培训等为依托,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和优秀国培学员集体备课、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实现职前准数学教师和职后中学数学教师的协同发展。
可持续改进的监测评价体系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改变评价形式单一、技术模糊的现实问题,可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设置师范技能、实践能力等多个评价指标,通过统计学知识和教育学思想的协同,对卓越数学教师的培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形成规范、系统、动态的闭环教育评价模式。
(四)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创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案例库
为分析准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设计、授课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影响,应在高校建立以教育教学课程实践、师范技能训练实践和教育改革等课题项目综合实践为核心的专业能力实践平台,在中小学以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素养为宗旨,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还可以通过高校和中学合作开展案例教学,创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库,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三位一体”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教育改革的本质在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为导向,以纵向或横向课题为载体,以科学合理的课题内容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导向,充分发挥项目的育人价值。项目式教学突破了固有课程体系的限制,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以新时代教育改革理论为指导,通过教育硕士、高校研究生导师、中学数学教师的协同研究,立足于项目式教学实践案例,切实培养职前职后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以人教版(B版)数学教材高中必修第四册第九章第二节“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为例,展示项目式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一)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一是教学设计思想。“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既是“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延伸,也是“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的具体运用,对于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以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式。因此,可以开展以“应用正余弦定理解决有关高度问题”为主题的项目式教学。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普遍性,培养其数学建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是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能够对设计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与评价;探究测量高度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实际意义,通过项目式教学,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思维创新制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是教学关键点。引导学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选择相应的解三角形方法进行问题解决。
(二)项目准备与布置
第一,课前布置。准备测距仪、全站仪、支架及介绍洛阳老君山知识背景等。同时,成立学习小组,开展问题讨论、信息收集、数学计算等活动。第二,情境导入。展示学生从网络上找到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任务——利用正余弦定理测量高度,再通过引导,让学生思考如何制定方案,发现身边的具体应用案例。第三,发布任务目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测量高度的方法,并总结这些测量方法用到的知识是什么;制定老君山测量方案,能够科学地说明自己的方法依据,并作出自我评价;从以上活动中吸取经验,对本校旗杆和实验楼的高度进行测量。
(三)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三大任务。任务一:收集与整理测量高度的方法,通过小组汇报,提交表格,进行成果展示。其中,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引导每组学生挑选一名代表讲述自己小组所收集汇总的任务一的解决方法。学生的工作主要是将本小组成员所收集到的方法进行汇总整理,由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汇报展示。该任务的设计目的:让学生在选择测量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任务二:明确测量老君山主峰高度的方案,学会正确使用测量仪器,合理判断实际因素的影响。教师应重点进行问题引导:“在设计测量方案的过程中,发现有哪些不同方案?优缺点是什么?请结合实际情景,解释每种方案适用的场景。”挑选代表小组进行方案演示,由各小组进行汇报。学生主要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协作进行方案制定,并运用正余弦定理对方案进行实施和检测。每个小组对展示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和对比,科学评价模型的可行性。该任务的设计目的:让学生反复揣摩知识,加强理解和运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同时让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小组互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任务三:通过对上述实际问题的解决,总结出测量高度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其对学校的旗杆和实验楼的高度进行测量。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任务三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选取代表小组进行结果汇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展示所运用的数学公式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同时,小组之间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说出对方的优缺点。该任务的设计目的:通过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正余弦定理的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探寻问题与数学的联系切入点,明确数学原理的实用性,并发布课后思考问题:利用正余弦定理是否可以测量角度?你能否编制一道应用题并给出具体解决方案?你是否能够用所学内容验证测量方案的合理性?由此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四)项目评价设计
基于多个维度设置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强调过程性评价,高效测评学生在开放式活动中的表现能力、课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他评和自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呈现出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整个评价机制既要注重体现学科素养的内涵价值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又要结合案例特点,多角度、多阶段、全方位地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式学习侧重于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的选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新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以及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潜力和探索欲望。项目式教学能够带给教师和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使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机融入数学理论,使教师深入探究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的行动方案,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也创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应构建“U-G-S”一体化联盟合作模式,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的协同培养,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以校际协作联盟为支撑,采取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究等实践方式,依托专家论坛、专题讲座、课堂现场诊断和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提升和挖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素养、职业技能、数学素养和创新潜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教育思想、新颖教学理念、教育理论和实践应用特色鲜明的卓越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1]韩子续,邵志豪.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学科理解与职业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5):78-83.
[2]黄俊丽.“U-G-S-T”联动机制下“优师计划”师范生协同培养优化路径探究[J].中国教师,2023(6):47-51.
[3]童汝根,王红,安宁,等.实践导向的教育硕士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探索[J].高教学刊,2023(33):29-32.
[4]芮先红.中小学“U—G—S”卓越教师培养机制及实践路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2):98-105.
[5]魏明,陈德良,杨敏,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U-G-S”育人体系改革与探索:以学科教学(物理)专业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6):34-40.
[6]敖恩,代钦,李书海.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以“学科教学·数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1(26):173-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