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分析论文

2024-12-16 15:47:2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历史是一门人文内涵丰富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人文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人文教育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使命。文章以立德树人为背景,论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途径,希望有助于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全面开展和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
摘要:历史是一门人文内涵丰富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人文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人文教育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使命。文章以立德树人为背景,论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途径,希望有助于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全面开展和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途径
在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历史教师应在明晰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指关于人自身生存、生活、发展、价值的精神,它强调关心人,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和存在。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过学习形成的人生信念、自身修养、心理素质、品格和价值观;第二,对个人价值以及权利的维护,对个人生命的关怀;第三,对优秀历史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关注。人文精神具有人性、理性和超越性。在生活中,对人的关怀,对人格、人生的尊重,对国家的信心和责任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从古至今,人文精神都是道德高尚之人必须具有的精神和观念。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内核,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灵魂。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人的关怀、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心理和品质,促使学生进行心理、精神重建,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一)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优势和责任
历史是以真实且不可更改的历史事件与现象为研究对象和教学任务的学科。历史学科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和人文教育资源。在人文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塑造理想人格、提升道德修养方面,历史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提供全面且专业的指导。同时,借助历史实施人文教育,也是历史学科的使命和责任。从古至今,许多国家、学校和个人都将历史视为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主张借助历史教学实施人文教育,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素养。新课程改革也对历史教学和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挖掘历史课程的人文价值和意义,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着重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和提升人文精神。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文素养需要通过后天的系统学习才能形成并内化。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极易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历史中蕴藏着深厚的人类精神文明财富,因此借助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实践证明,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情况会影响人文教育的整体效果;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立德的内涵及意义,从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感,促使其人文精神和素养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将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精神,从而实现知识水平和精神素养的协同提升。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目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实际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早已起步。然而,在过往的教育实践中,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部分教师对人文教育的理解较为浅薄,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历史教学中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相对薄弱。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重视人文教育,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目标,将人文教育全面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例如,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历史和诸子百家学说的讲解,还要树立人文理念和时空观念,深度解读先秦诸子的求实精神、责任精神和仁政思想,据此确定人文教育主题和目标,让学生从人文视角理解民族交融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课的人文教育目标应包含以下内容:认知政治动荡和变革与思想争鸣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教育目标和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整合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让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精神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挖掘人文教育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教材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其不仅是教学的核心素材,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和实施人文教育的工具。虽然高中历史教材存在多个版本,但各版本的教材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根本,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并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和阐述人文精神,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同时,教师还应紧密结合教材开发课外人文教育资源,将更多实用且适用的人文教育素材引入教学,通过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来感染、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文教育有效性。
如在“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教学中,教师在基于教材编写导学案和教案时,还要结合两汉的时代背景、两汉在多民族封建国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等内容积极开发、搜集教学资源,将相关史料和素材引进课堂,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汉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故事和名言:冠军侯霍去病曾发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他虽英年早逝,但其作为汉代名将的风范至今令无数人敬仰;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虽遭匈奴威逼利诱,但仍坚守节操,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后,发须雪白的苏武才得以返回长安,其骨气和精神受到了人们的尊敬。教师可以将这些素材引入课堂,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进行人文教育,给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带来积极、正面的良性影响。
(三)深度解读人文精神,创设人文教育情境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受阅历所限,普遍对人文精神感到陌生。在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教学技能,深入解读人文精神,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部分教师认为,深入解读人文精神,就是系统、全面地讲述人文精神的概念、形式和表现。但事实上,深入解读人文精神还包括选择合适的载体和时机,如结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阐述人文精神,借助历史材料进行人文渗透,创设人文教育情境等,使实施人文教育的方式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把握契机,深挖有益信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全面、深入地解读人文精神,以强化学生的人文体验,提升教学的人文品质。
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学为例,隋唐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而文化对于人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搜集隋唐时期的文化资料及相关影视素材,并经过筛选和加工将资料制成视频课件,以供课堂教学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课件展示隋唐的书画佳作、诗词文化、民俗风情等,让学生对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发展水平形成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告诉学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全社会所需的衣食、生活用品来自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尊重劳动人民,坚持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共识,自觉承担文化使命,做一个有文化、有素养的中国人。”这样,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建构人文精神。
(四)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历史学科具有客观性和独立性,这也使得历史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延展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践行人文理念,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此外,教师还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规律和学习能力,以人文教育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以“辛亥革命”为例,由于教材中对辛亥革命的发生原因和历史影响的分析不够详细,学生虽然能掌握一些陈述性知识,但对相关的人文知识了解较少。为此,教师可以“了解—理解—见解”为序,以人文素养教育为重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下列任务:再次阅读教材内容,圈点勾画历史事件关键词,简述基本史实,诠释史实的因果关系;借助教师提供的史料,讨论相关问题,如为什么孙中山先生被国共两党都尊为“国父”;点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一些问题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意义。
(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属于人文教育的内容。人文教育与其他的教育不同,沉浸式学习、自主感悟是人文教育的关键,也是人文教育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在以往的传统历史教学中,关于人文教育,教师大多只关注理论讲述、道德理念灌输,较少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重要性,很少会通过创新表现手法或者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人文教育渗透,这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无法作出适当的反应。鉴于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途径,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思考、感悟和体会,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达成人文教育目标。
如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人民解放战争及老一辈革命家的资料和故事,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艰难过程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先辈为了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的故事,探究老一辈革命家立下宏图大志、不断奋斗和成长的动因,激励学生学习他们身上披荆斩棘、战胜困难的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场馆举办的纪念人民解放战争、老战士、老一辈革命家的主题活动,研学中心举办的研学活动等。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让学生实地参观革命遗址、先辈故居、红色景区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诵读红色经典、观看主旋律电影,让学生从中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思想与大无畏精神,使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人文观念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人文观念,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强化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军.浅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7):169-170.
[2]尹延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探讨[J].新智慧,2021(11):115-116.
[3]沈家平.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4):64-65.
[4]杨慧.立德树人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知识窗(教师版),2021(1):42.
[5]路焕锋.加强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J].成才之路,2021(24):132-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