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3

2024-12-16 15:43:2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多课程体系框架、模式及实现方式设计为主线,在现有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需求,创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学习交流互动空间,提升公共基础课系统化程度,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摘要: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多课程体系框架、模式及实现方式设计为主线,在现有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需求,创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学习交流互动空间,提升公共基础课系统化程度,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

  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强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也对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应重视公共基础课,提升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科学性,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

  一、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概述

  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由4个“2”和“1课3段”构成,如图1所示。这一体系以《意见》及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对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作用、影响等综合因素为依据,从四个方面,即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提升、课程教学执行方式、课堂组织方式、课程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划分。同时,依据当地对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专升本及相关课程的专业竞赛要求,将每门课程分为3个教学段。具体来讲,4个“2”是指将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分为学历提升课和素质拓展课两类课程,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课堂,基础素养和竞赛(升学)强化两个教学分级;“1课3段”即每门学历提升课程由基础教学、提升选修、强化培训三个阶段构成,每门素质拓展课程由基础理论、社会实践、赛(证)强化三个阶段构成。

image.png

  二、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多年来,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因此,在综合性高职院校,以及理工、农、林、医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投入往往集中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上,对承担人才德、智、体、美、劳培养任务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建设的投入较少,导致了“专强基弱”现象,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上也不尽如人意。基于此,“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以提高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宗旨,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效果。

  (二)满足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系统化构建需求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以传统本科学科式教学模式为主,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基础学科学习能力,而针对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某一门特定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或某一门特定课程的某一教学方向、模式、方法等的改革和创新研究,缺乏对整个公共基础课的系统化研究和规划。而“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以学生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类型分为学历提升课和素质拓展课两类;同一门课程教学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方式,注重基础、强化两方面能力培养;每门学历提升课程由基础教学、提升选修、强化培训三个阶段构成,每门素质拓展课程由基础理论、社会实践、赛(证)强化三个阶段构成,以此构建出完整、系统的“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满足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系统化构建需求。

  (三)满足高职院校文化教育创新融合与建设实践需求

  “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以学生学历及综合素质、人文素养提升为基础,融入爱国主义、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及个人、家庭、社会公德等思政素材,引入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优秀案例,以及“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学习资源,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取相关技能证书。“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新媒体等方式为课程参与者提供交流渠道,实现学生、教师、企业导师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和资源共享,为高职文化教育创新融合与建设实践开辟一种基于现代信息、通信、新媒体技术的新途径、新方式,实现学生文化与专业素养,以及思想道德与职业技能协同培养、塑造、提升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创新模式。

  三、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一)构建目标

  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将各学科前端知识理念、发展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学校为目标,并且需要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构建专业技能所需的体系化教学内容,以培养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将课堂所学与一线岗位业务需求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激发其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与专业技能的协同培养与提升。之后,可推动国内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体系的规范与创新发展,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养,为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二)构建措施

  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宗旨,以提高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为主要任务。可通过与课程教学相关专业的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及共建产业学院等方式切实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共同构建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系统开发体现课程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案、教学计划、数字化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微课、PPT、习题、案例、模似练习)等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资源库。

  (三)体系框架

  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以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对象,其框架可概括为“一主线、二借鉴、三需求、四过程、五问题”。其中,“一主线”是以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框架设计为主线;“二借鉴”是借鉴国内外本科及高水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模式;“三需求”是基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及根本任务、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模式三个需求;“四过程”是通过现状分析、需求分析、体系构建、实践及优秀案例收集四个过程;“五问题”是解决如何更加有效地落实、执行院校公共基础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更好、更系统地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如何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历、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如何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交流互动空间五个问题。

  四、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的价值

  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为了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无缝对接,带动国内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的规范、创新发展。

  (一)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实现系统化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都以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其教学目标往往以文化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及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入。虽然有部分专家、学者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也进行过一些创新实践,但都是一些单一、片断式的实践。而本文系统性地提出“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理念,并从理论上进行充分的论述和剖析,能够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image.png

  (二)课程思政目标更为明确

  常见的课程思政是在教学过程融入一些政治、人文等思政元素或案例,缺乏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而“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以拓展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拓宽爱国主义精神与科学文化视野,实现不同专业、岗位的综合文化、人文素养、专业技术文化艺术的交叉融合,激发学生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技能的创新意识,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专业技能的协同培养、提升等为课程思政目标,目标更为明确。

  (三)创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学习交流互动空间

  “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致力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及现行常用融媒体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学习的交流互动空间设计、应用实践,以学生学历提升、素质拓展为基础,融入思政素材,引入与专业课程契合的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优秀案例,为课程提供“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学习资源。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新媒体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资源交流渠道,打破学生、教师、企业导师之间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的时空限制,为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创新融合与建设实践开辟一种基于现代信息、通信、新媒体技术的新途径、新方式,实现学生文化与专业素养、思想道德与职业技能协同培养、塑造、提升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新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包括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满足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系统化构建需求、满足高职院校文化教育创新融合与建设实践需求,进行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包括构建目标、构建措施、体系框架,探讨了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价值。高职院校“4213”式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高职院校文化教育创新融合与建设实践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变革,建设丰富多彩、交流便捷的教学资源库及交互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保障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9)[2024-06-17].

  [2]刘洁.“双高”建设视域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建构[J].文教资料,2020(6):195-196,166.

  [3]刘兰明,霍丽娟,陈向阳,等.新时期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应发挥的基础性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5-8.

  [4]李晓锋.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