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作文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论文

2024-12-16 13:56:2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小作文教学具有高效化和专项化等训练优势,是初中习作教学中功能和定位相对独特的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套用一般作文教学模式。本文围绕初中小作文教学的特点及定位,讨论小作文教学设计原则和思路,从选择和规划小作文训练主题及任务、创设小作文训练情境、实施快节奏整体性小作文教学、开展生活实践等路径,对小作文教学设计与应用展开研究。
摘要:小作文教学具有高效化和专项化等训练优势,是初中习作教学中功能和定位相对独特的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套用一般作文教学模式。本文围绕初中小作文教学的特点及定位,讨论小作文教学设计原则和思路,从选择和规划小作文训练主题及任务、创设小作文训练情境、实施快节奏整体性小作文教学、开展生活实践等路径,对小作文教学设计与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小作文教学设计训练
小作文是与一般作文相比更短小、精练、多样的作文形式,创作小作文更考验学生快速梳理叙述逻辑和组织文本内容的能力。小作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专项训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虽然对学生要求较高,但通常不会使学生产生过大压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弥补学生短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意识。小作文教学与一般作文教学有明显差异,教师应基于其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定位开展独特的教学设计,以便充分发挥小作文教学的特色功能。
一、初中小作文教学的特点与定位
与小作文相对应的“大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般作文,即篇幅在600字左右、体裁明确、结构完整的作文,这类作文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小作文篇幅较小(一般不超过200字),侧重训练某一类写作能力,具有轻松、灵活、有趣味性等特点。
小作文写作在学生看来更易于完成,常用于消除学生对“写作文”的畏惧感,间接培养学生兴趣;写作任务有更明确的训练目标,常用来弥补学生写作能力的某些弱项;形式简单且重复训练难度较低,因此也常用于课外训练,以快速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小作文的基本定位是激发学生兴趣、弥补学生弱项、快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要围绕这三点来设计和实施小作文教学。
二、小作文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和思路
1.设计原则
小作文教学模式设计应以其教学定位为基础,充分发挥教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势。该教学模式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趣味性原则,通过对小作文主题、训练方式等做趣味化加工,使趣味性与小作文的易完成特点叠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训练的兴趣;二是生活化原则,小作文教学情境创设和应用训练均与实际生活有效关联,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形成自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训练难度,加快训练节奏以提高训练效能;三是整体性原则,小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可选环节,为一般作文教学服务,因此,特定阶段开展的小作文教学应当有一定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四是学生主体原则,小作文训练应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培养其自主构思写作思路的意识,还能提高训练效率。
2.设计思路
基于小作文教学的定位和设计原则,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设计和应用教学模式:首先,将小作文教学与周期性的一般作文教学衔接起来,将一般作文教学要点拆分成多个小作文训练任务,由此设计前后关联的小作文训练计划;其次,设计小作文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指导其提前进行阅读积累和生活观察等准备工作,并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其自主思考和讨论;再次,开展快节奏的课堂训练,设计单课时内进行一轮或多轮小作文训练的快节奏教学方案,以学生为主体,由其自主完成思考、创作、评价和反思等一系列学习任务;最后,将小作文教学延伸到课堂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相关实践,及时在训练中巩固相关能力,提高学生对写作的自信。
三、初中小作文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1.选择和规划小作文训练主题及任务
小作文教学需要有更明确的目标,保证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高质量的写作训练,因此,在设计教学模式前要先确立小作文的训练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初步规划训练任务。
首先,选择训练主题。一般可以根据两种条件选择小作文训练主题,一是根据单元习作课教学目标拆分多个小作文训练主题,二是根据学生弱项选择针对性训练主题。单元习作教学前的小作文训练的定位是打好写作基础,可以将单元教学任务提前拆分为多个细分任务,帮助学生提前锻炼写作思维、熟悉写作技巧,各类训练任务不宜偏离单元习作主题。针对学生弱项的小作文训练的定位是强化训练,一般作为独立课堂训练任务,需要在专门的习作课上开展教学和训练,并且需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前阅读、课后实践等衔接起来,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相关写作技能,这类小作文训练任务的主题应足够明确。
其次,规划训练任务。训练任务的设计应高度贴合教学主题,结合上文提到的两类主题,可对小作文训练任务做如下的差异化设计。一是围绕单元习作教学主题设置多个循序渐进的训练任务。以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新闻写作”教学为例。在单元教学的前中期可选择拟定标题、梳理消息主体、提炼消息重要事实等训练任务,分多个课时开展课后小作文训练。例如,在拟定标题训练任务中,可以要求学生观看电视新闻或其他媒介的新闻,随意选择其中一个消息,将其简化成一句有重点、有吸引力的话,锻炼学生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之后各课时后的小作文训练可依次开展新闻消息中各部分内容的写作训练,提前以小体量的训练锻炼学生新闻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二是针对学生弱项设计快节奏的重复性训练。以“新闻写作”教学为例。新闻体裁的写作难点在于学生难以简洁且准确地陈述客观新闻事实,教师可以设置将记叙文改写为小短文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尝试去除原记叙文中重复的、修辞性的、不易读的文本,然后以个人化的语言将其改写为更简洁精练的短文,进一步引导学生互读、互评、分享改写思路和经验,可以较短时间内完成训练,单课时内可连续开展2~3轮小作文训练,由此快速训练学生思维,使其将个人实践经验和交流中学到的经验充分内化,进而提高自身能力。
2.创设小作文训练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是小作文教学的核心定位之一,因此,小作文训练应尽量具备“易完成”“无缝带入”“趣味驱动”等特点,以此消除学生的畏惧感,进而调动其兴趣。由于小作文字数较少,这本身就会让学生感觉“很容易完成任务”,因此,教师要将重点放在构建“无缝带入”和“趣味驱动”的训练情境上。
首先,优先基于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基于实际生活创设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快融入其中,学生能够迅速回忆起阅读经验或生活经历,自然而然地将这类经验与素材应用到小作文当中,从而进一步降低学生感知到的小作文训练难度,以此提高学生对写作的自信,为进一步培养写作兴趣奠定基础。以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学会记事”为例。教师可在单元教学前中期安排1个课时的小作文教学,或规划多个课后小作文训练任务。以1课时的小作文教学为例。教学前,教师可以讲述自己近期遇到的趣事、怪事或其他任意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回顾最近的类似经历,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讲述自己的经历,通过这种近乎“闲聊”的对话情境可以十分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记事写作的思维状态。
其次,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创设情境。小作文教学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训练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构建情境,以兴趣驱动学生思考和实践。以“学会记事”为例。教师可分别开展完整性记事、丰富记事中的情感表达等小作文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关键能力。上文提出了由教师讲述经历并引导学生回顾经历的方式创设情境,这种情境只是将小作文训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了起来,难以调动学生优化记事条理性、突出情感表达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第一轮小作文写作后创设新的情境。例如,收集本年龄段学生关注度较高的优质叙事性短视频或动漫作品,在展示部分学生感兴趣的片段后,从中截取叙事性的旁白文本,以所截取文本为标准,引导学生进一步修改小作文,调动其自主思考、优化作品的意识。这种情境应以初中生感兴趣的话题为核心,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兴趣,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灵活创设情境。
3.实施快节奏整体性小作文教学
小作文体量小的特征使其具备了快速重复、高效巩固的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按如下流程实施小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对难度无感”的状态下快速完成训练并弥补自身能力缺口。以九年级上“论证要合理”习作教学为例。有的学生容易忽略“材料为观点服务”的要点,教师可提前开展“材料为观点服务”的专题小作文教学,在课堂上可按以下五个步骤开展快节奏整体性小作文教学。
第一,学生回顾阅读经验或生活经历。教师一方面可以提前布置简单议论文阅读任务,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导入阶段引导学生回顾父母、其他长辈、教师在和自己谈心时“摆事实、讲道理”的经历,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引导学生回顾相关论证方法,初步规划自己论证的思路。
第二,导入“以材料论证观点”的小作文训练任务。教师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询问“大家有没有想对别人讲述的道理”“有没有什么依据/结论/实例来证明你的观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事实、学者观点等材料来论证观点。在学生形成基本思路后,教师再明确提出撰写“以材料论证观点”的小作文训练任务,使学生更明确地了解训练目标。
第三,第一轮写作与互读互评。在布置小作文写作任务后,学生可以用1~3分钟讨论思路、写法,再以5~10分钟完成小作文。完成第一轮写作后,学生在组内传阅、相互点评作文,检查“是否准确描述了观点”“是否以材料论证观点”“引证材料是否与观点紧密关联”等。学生同时是检查者和被检查者角色,在检查他人小作文时能够不断重复回顾“以材料论证观点”的要点、原则,同时吸取经验、发现问题,再结合组员评价发现其他的隐藏问题。
第四,次轮写作与再评。组内互评后可以及时开展改写训练,或让学生基于新的观点再次尝试“以材料论证观点”,次轮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及时解决原有写作问题,及时应用前一轮写作和评价过程中获取的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重复写作的轮次。例如,部分写作问题未被解决时,可增加重复写作的轮次来解决该问题。又如,学生兴致高昂且未得到完全激励时,也可以增加重复写作的轮次来增强其对个人写作能力成长的感知。
第五,教师点评与激励。在小作文训练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在写作互评过程中总结所有技巧,发现所有问题,对此,教师应在小作文训练中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例如,总结“用于支撑观点的材料最好是客观事实”“可以用自然学科的逻辑论证思路来查找可用材料”等规律或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此外,教师也要科学评价学生在小作文写作中的表现,积极肯定学生的发展性成果,强化学生对学习效能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生活实践
小作文教学相对快捷且灵活,但在课堂中开展小作文教学仍不能保证训练量完全充足,可以充分利用课后训练开展延伸实践,让学生在课后及时开展更灵活的小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夯实课堂小作文教学效果。
教师可在课后安排更灵活的小作文训练。此类训练需要以家校合作为基础,在课后向学生安排非定式的小作文实践训练,让学生及时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一是选择生活实践主题。例如,“以材料论证观点”的课后训练中可以设计让学生向家长讲述“自己最想让家长知道的道理”的实践任务,使学生能够结合现实生活需求开展训练。二是设置开放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例如,训练任务不再局限于写小作文,可以让学生以口述等方式快速创作,充分发挥小作文短小、易完成的优势。
教师应优化配套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议由家长和教师联合点评,进一步发现问题,对弱项进行高效的重复训练,充分激励学生。教师可以为学困生提供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解决相应问题的思路,鼓励其自主解决问题,对其发展成果提出期待,以此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小作文教学在初中习作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定位,教师应基于小作文教学兴趣培养、强化训练和实践转化的功能定位来设计教学方案,以充分发挥小作文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秀娣.习作教学中梯度训练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9):70-72.
[2]李进祥.初中语文“四维两型”作文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策略[J].凯里学院学报,2023,41(4):98-103.
[3]唐建斌.基于情境教育理论的初中作文课教学改革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11):114-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