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论文

2024-12-09 15:23:4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双减”政策对小学教学提出了“减负、提质、增效”的要求,这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机遇。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提出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住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将课堂教学的前中后期串联起来、将数学教学全方位地渗透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高教育服务供给的水平。结合学生的现实学情与实际成长发展需求,优化和创新多种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减轻学习负担。
[摘要]“双减”政策对小学教学提出了“减负、提质、增效”的要求,这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机遇。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提出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住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将课堂教学的前中后期串联起来、将数学教学全方位地渗透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高教育服务供给的水平。结合学生的现实学情与实际成长发展需求,优化和创新多种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减轻学习负担。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课程教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双减”政策在全国各地多所学校全面施行。单纯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并不能达到“双减”的要求,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校内“学足学好”、在课后“学活学优”,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当前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
“双减”政策颁布落实后,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开始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但仍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落后,教学优化的思路和方向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存在偏差,具体表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学教学的模式难以得到优化创新,部分教师长期以来秉持“唯成绩论”“唯结果论”的理念开展教育工作,对传统的应试化教学方法存在依赖心理,以单向、机械式的知识灌输与习题训练来填充课堂内容,教学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导致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最后导致数学学习难以达成教师预期的效果。
第二,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难以将“双减”政策的精神有效渗透进来。教师对数学教学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数学探究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听从教师的安排来完成各项任务,无法实现发展性的学习建构和集体之间的互动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对教师的依赖,离开了课堂、教师,学生在遇到新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不知所措,这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第三,有很多数学教师的教学视野十分狭隘,简单地将“数学教学”与“数学课堂教学”画等号,对于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的前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之后的作业设计与布置、贯穿教学始终的教育指导和服务不够重视,这导致许多教师的数学课程有着随意化的问题,课程的内容与内涵相对匮乏、育人效果有限。
二、融合“双减”精神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彰显数学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育人目标,而这种突出素质教育的方针和要求,与“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提质增效要求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因此,教师融合“双减”精神来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不仅是课程改革上的积极探索,更是呼应数学课程育人目标和价值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改进教学策略、突出学生主体、完善教学服务、丰富课程维度,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能够得到显著的优化,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教”与“学”是数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体两面,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摒弃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模式,不断激励和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育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够促进学生摆脱以往对课堂和教师的依赖,更好地参与数学学习、实现深度学习。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双减”精神内在地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成长阶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偏好来开展针对性、特色性强的教学活动,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激活数学思维能力,带动学生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积极的学习态度,最终帮助学生丰富学习体验,提高整体数学学习质量。
(三)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以“双减”精神为指引改进教学策略,数学教师能够更好地从纷繁复杂的教学问题与教学情况中找到数学教学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本质。基于科学的思路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积极推进课堂内容多元化、学习活动多样化、教学服务多维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巩固与夯实知识基础、提高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可以带动学生在生动沉浸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中深化学习互动,形成良好的协作互助、沟通交流、创新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感悟和内化数学理性精神。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实事求是,遇到问题迎难而上,勇于开拓积极创新,促进学生从能力到品格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得到培育和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设计,做好教学准备
数学课堂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要注重做好前期的设计与准备工作,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环节等各方面关键要素做好规划和安排,形成完整、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教师上课随意化的问题,还能促进教师全面深入地分析与梳理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让课上的教学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使教师的教学服务质量更有保障。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先将“图案美”的主题与本单元的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审阅分析,确定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通过简单的方法来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2)能通过观察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简单地将图形平移、旋转90°;(3)能够在生活中的图案里找出“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元素,灵活利用“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方法,来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美。有了教学目标的指引,以“图案美”作为本次数学单元课程教学的主题特色,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从“知识导入、展示素材”到“学习探究、创意实践”等各方面的教学环节与学习活动,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创新设计“卡片画线游戏”等趣味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索、按要求补全轴对称图形或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纸、用草稿纸画图等方式,深化对图形变换特征的总体认识。教师将学习活动与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紧密对应,让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课堂特色更加突出,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突出学生主体,激励学习探究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其绝对的主导地位向学生发出指令,安排学生的课上学习活动,这实际上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在“双减”背景下改进教学策略,就要不断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探究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使得学生更加长久地保持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探索欲,帮助教师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的内容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带领学生练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难以减轻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学生可能在多次重复练习与计算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的情绪。为此,教师要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收获感与体验感,从而有效巩固课上所学知识。以课本第29页“三峡永久船闸最大的一扇闸门高38.5米”的信息为基础,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5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然后提出问题:“三峡闸门的高度是()的()倍?”每个学习小组通过自主讨论,确定以教室中某一件物体的长(高)度作为除数,教师做好安全防护、为各组学生分发卷尺,指导各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分工,学生有的测量物体的长(高)度,有的记录数据,有的进行除法计算,有的检查计算步骤。最后,教师请各组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尤其是在一些小组通过测量发现除数是小数(如测量椅子的高度为1.1米)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将单位“米”转换为“分米”,再结合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很好地丰富学习体验,强化学习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品质
1.探索智能化教学
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为数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要提高课程总体品质,就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各种相对抽象、书面化的数学知识要点通过技术的方式直观、生动地展示和呈现出来,以智能化教学的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理解能力,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培育良好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方向与位置”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正确地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有效帮助学生培养方位感,教师可以参考教材“军营列队”的情境思路,提前在周一升国旗时拍摄班级列队的情况,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随机请学生回答自己“站在哪一排、第几个”,请两名学生互相判断自己相对于对方所处的方向。通过电子白板的图片处理功能,将教材第52页“自主练习”第1题拼图中的小动物裁剪出来,教师请学生合上课本,给出提示信息“第3列第3行是小狗”等,随机请学生在白板上用手指操作、将拼图接在正确的位置,促进学生更好地巩固“行”和“列”的概念。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正北方向、坐标北方向和磁北方向”等拓展学习知识,展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历史趣味故事,为学生传授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2.优化分层教学
提高数学课程总体质量、响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在同一个班集体内的不同学生可能存在数学学习基础和个体能力上的差别,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式的教学,忽视不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很容易出现一些学生“吃不了”而另一些学生“吃不饱”的情况。要保证全体学生实现共同成长,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在课堂中开展层次化、特色化的教学指导服务。
具体来说,数学教师要根据自己日常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学生的考试和作业表现情况来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一般分为3到4个层次。教师在课堂上推进学习活动、安排学习任务时,要注意考虑到不同学生所处的学习层次,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设计,如在“小数除法”课程“三峡闸门的高度是()的()倍?”问题探究任务中,教师就应当安排各小组中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负责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记录数据,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除法计算或验证计算结果。让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计算方法和思路,发挥出以先进带后进的作用。此外,教师在课后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层次水平,设计层次化的数学作业,开展同步指导服务。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强化作业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跳一跳,摘到果子”,实现思维和能力的全方面跃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双减”精神真正贯彻与渗透到数学课程,在既保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又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符合科学的教育基本规律,就要立足数学课程,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加强教师服务供给,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强化学习体验,最终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建晓.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减负提质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13):195-196.
[2]陈建军.基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减负提质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2(33):46-48.
[3]张小红.双减政策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构建[J].文理导航(下旬),2023(2):55-57.
[4]黄巧铃.“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4(9):45-47.
[5]王宏秀.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减负增效——刍议“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进策略[J].小学生(上旬刊),2024(3):6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