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论文

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论文

4

2024-12-09 14:50:0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开展深度学习活动,不仅符合当前人才需求观念转变和学校育人方式革新的要求,还能将授课思路从以往的学科本位向人才全方面培养方向转变,从而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通过完成深度学习任务,形成较强的高阶思维能力。对此,本文从深度学习视角出发,阐释教师应通过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创建多样深度探知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策略,以期阅读教学有的放矢,达成素质教育目标。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开展深度学习活动,不仅符合当前人才需求观念转变和学校育人方式革新的要求,还能将授课思路从以往的学科本位向人才全方面培养方向转变,从而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通过完成深度学习任务,形成较强的高阶思维能力。对此,本文从深度学习视角出发,阐释教师应通过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创建多样深度探知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策略,以期阅读教学有的放矢,达成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要求,使学生能够对书面文字达到深度理解,引导他们针对所学内容进行对话交流,鼓励其运用学科知识完成阅读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其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化、综合化的发展。为了真正达成上述阅读授课目标,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深度学习模式,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各方面学习资源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运用高阶思维分析语文知识,鼓励其创造性地解决相关问题,进而更好地提升其深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认知的质量,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中,深度学习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和思维引导,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自主探知、信息加工、深度分析、迁移应用和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对学科知识进行积极自主研究和理解,从而激活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提升高阶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方面综合发展的一种高层次教学模式。

  二、深度学习的特征

  深度学习模式具有体验性学习、知识建构学习、知识批判性认知和知识迁移应用四个主要特征。体验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要亲身经历、用心体会,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知识建构学习指的是学生需要结合以往的认知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关联性分析与研究,然后再将新旧知识进行科学整合,从而构建出更加完整、富有逻辑的学科知识体系。批判性认知指的是在深度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从多角度出发探究学科知识,要从正、反两方面视角客观理解知识内涵,通过质疑辨析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深层感悟。知识迁移应用指的是对于富有深度的学科探知问题,学生需要将所学学科原理或方法进行合理迁移,运用举一反三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三、小学语文基于深度学习开展阅读教学的措施

  (一)树立大阅读观,明确深度教学目标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语文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大阅读观,科学融合多方面教学元素,合理综合多样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认知学科知识,进而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其深度学习的质量。另外,在大阅读观的指导下,语文教师需要结合素养教育要求,围绕授课内容,制定清晰明确的深度学习教学目标,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阅读认知的方向,使其知道应当通过深度探知掌握哪些语文知识,提高哪些学习能力,形成哪些学科素养等,进而使深度学习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读不完的大书》教学为例,语文教师为了让深度学习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先转变自身的授课观念,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多方面教育资源,依据丰富的授课内容制定富有深度的课程探知目标,借此帮助学生确定课文深度探知的方向。教师先找寻与课文内容相符的真实自然景象图片,利用图片营造生动形象的阅读探知情境,同时,提供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原理的科学知识资料,如蚂蚁搬家原理、苍鹰在空中滑翔的原理、竹笋的生长规律等。然后,教师再综合上述信息,结合素养要求设计深度阅读认知目标:(1)学生略读一遍课文,知道文章所讲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想象作者描述的画面,激发深度探知兴趣;(2)学生结合课外拓展资料细致阅读文章内容,根据科学知识深入分析文中关键词句,如作者如何借助苍鹰的外形特征和飞翔特征,突出其雄健勇猛的特点?竹叶声如同温柔细语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突出了竹叶怎样的特点?(3)结合真实生活经验体会文章语句背后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个人观点,提高知识迁移应用和内涵深度感悟的能力。教师结合大阅读观设计深度学习授课目标,既可以加深教学的深度,又能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知,使其精准把握文章深度研究的方向。

image.png

  (二)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深度广度

  在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语文阅读课程中,教师需要合理丰富授课内容,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探知引导,通过进一步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认知,同时提高其深度学习的能力。

  1.融合生活元素,拓展阅读深度

  根据深度学习教学要求,教师若想进一步拓展阅读授课的深度,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合理融入与之相关的生活元素,如生活现象、生活案例等,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和自身经验对教材课文进行深入分析,使其能够自觉感悟文章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升其深度理解的能力。此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背后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从纵向、横向等多视角出发,感悟文本的深层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提升深度感悟的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为例,此单元教学主题是“家国情怀”,课文通过讲述少年xxx在奉天读书时发生的事情,突出了他博大的胸怀,展现了远大的志向。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明白读书的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可以结合现实案例开展知识拓展深度阅读活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述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使其能够初步感知“崛起”的含义。其次,教师再提供文章创作背景资料,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发展需求,理解少年xxx立志的原因,使其进一步体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提供真实案例、信息,如我国载人飞船多次运送宇航员登陆中国空间站;袁隆平院士研发的杂交水稻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性覆盖;中国建造了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上述案例感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现实意义,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借此引发学生与少年xxx的情感共鸣。教师结合生活元素开展深度阅读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又能使其透彻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提高阅读学习的质量。

  2.建立知识联结,拓展阅读广度

  在深度学习授课模式下,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的广度。教师可以整合多篇教材课文,创建群文阅读授课活动,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综合阅读,引导学生探寻各文章之间的异同点,探究各类型知识之间的关联。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群文知识进行科学梳理与分类,让学生依据不同的类别整合语文知识,构建逻辑性较强、内容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既可以利用此类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整合思维,又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联结意识和系统化深度学习的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化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三篇寓言故事,创建群文关联性深度阅读活动,让学生比较三篇文章之间的异同点,感悟每篇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通过拓展阅读认知的广度,使其提升认知寓言故事的能力。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结合多篇课文内容,综合多类型学科知识点,构建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的语文知识体系,如教师先让学生结合教材释义理解《守株待兔》文言文的意思,自行阅读《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两篇现代文。然后,让学生对比三篇课文,探究三篇寓言故事在写作手法、写作思路、写作意图之间的异同点,感悟每篇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陶罐和铁罐》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告诉人们应当正确看待他人的长处,并且正视自身的不足之处;《鹿角和鹿腿》采用事件顺序记叙手法,阐述了看事物不能只注重美丽的外表,而是更应当注重其实用价值的道理。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提炼三篇课文的关键知识点,包括字词知识、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意图、故事哲理等,让学生合理划分知识点类型,并且根据不同类型整合单元知识,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创建以知识联结为基础的群文阅读活动,既可以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又能助力学生构建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丰富阅读活动,提升深度学习质量

  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学科问题,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创建主题辨析、读写结合等阅读学习活动,通过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其深度认知的水平,提升课程学习的质量。

  1.创建主题辨析阅读活动

  深度学习不仅是运用纵向与横向两方面视角拓展性地认知知识,还应当辩证地、客观地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而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感悟。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深度学习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小组合作辨析阅读活动,让班级学生以小组方式交流讨论文章观点,使其在辩论与表达过程中形成较强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其深度学习的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古人谈读书》教学为例,此篇课文收录了《论语》中与读书有关的观点,以及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读书的看法。对此,教师可以“正确的读书态度与行为”为主题,开展小组辨析讨论活动。首先,教师应把班级学生分成多个阅读小组,然后让各组结合以往读书经验,针对课文观点进行辨析探讨,如《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阐述的是读书的正确方法。对于此观点,教师需要引导各组成员进行正、反两方面探讨。正方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识时,应当主动向他人提问,不应羞于启齿;反方则认为一遇到问题就询问他人,而没有进行自主思考,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辩论能够进一步明白此句话的含义,知道其中所说的“不耻下问”并不是指不经思考便询问他人答案,而是当一个人难以依靠自身的能力理解知识时,应当主动询问他人,不应当以请教他人为耻。教师通过创建辨析阅读活动,启发学生的质疑思维和辨析思维,提升其高阶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提高其思辨认知的水平。

image.png

  2.创建读写结合阅读活动

  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知识灵活运用的水平,使其能够正确运用所学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学科问题,可以创建读写结合的实践阅读活动。在此项活动中,教师需要先让学生细致地阅读教材课文,带领他们探究文章的段落结构、写作手法、字词用法、叙事顺序、写作意图等语文知识要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对文章进行仿写、改写或续写练习,以此来锻炼其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深度阅读的水平。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教学为例,此篇课文讲述的是动物、植物、事物、人物在夏天里的变化成长过程,以此来突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对此,在深度阅读课程中,教师可以创建文章仿写活动,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根据以往生活经验,选择具体事例,围绕某个中心句展开拓展性描述,从而使其掌握总—分结构的散文写作方法,提升其文学创作的能力。教师围绕课文开展读写结合活动,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文章内容,掌握丰富多样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语文基础知识,借此提高学生语文写作的水平。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需要结合大阅读观,利用多方面教育资源,创建多样化深度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多视角探究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深层情感,在提高其深度学习水平的同时,提升其高阶思维能力、辨析理解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褚苗.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汉字文化,2022(19):104-106.

  [2]朱丽娜.话题建构: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5):56-58.

  [3]吴志成.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语文新读写,2022(17):37-39.

  [4]庄颖旭.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华夏教师,2022(2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