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深度学习目标下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策略论文

深度学习目标下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策略论文

6

2024-12-09 14:40:5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指有效运用故事资源开展教学的方法,可以优化课堂、促进教学提质增效。本文借鉴深度学习的理念,探讨如何开展深度学习下的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指出教学应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开展梯度化的设计,支持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选择历史故事,把握故事运用时机,直观呈现故事内容,并要针对故事展开深度分析,从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摘要]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指有效运用故事资源开展教学的方法,可以优化课堂、促进教学提质增效。本文借鉴深度学习的理念,探讨如何开展深度学习下的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指出教学应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开展梯度化的设计,支持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选择历史故事,把握故事运用时机,直观呈现故事内容,并要针对故事展开深度分析,从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教师讲好相关的历史故事,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体验历史情境,了解史事的基本情况,加深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故事化教学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是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以往开展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存在教学浅表化的问题,教师关注故事激发兴趣的功能,但是对故事内涵和意义的呈现不足,学生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基于深度学习开展故事化教学,能够充分挖掘故事资源中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深度学习下开展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深度学习下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的原则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是提倡超越具体知识积累,促进学生习得关键能力、思维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学习模式。深度学习下开展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意味着要合理定位目标,优化教学结构并运用有效的导学方式。

  (一)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

  新课标中提出,初中历史课程应培养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立足核心素养界定故事化教学的目标,能够杜绝教学活动浅表化的问题,让教学指向深层次能力的培养。深度学习下开展故事化教学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还要以具体的故事为中介,培养学生核心性、可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提升。

  (二)教学设计体现合理梯度

  梯度化的教学设计,能够让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提升。教学活动应呈现为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是深度学习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历史故事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显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历史表象后的因果关系。开展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时,教师要围绕故事设计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逐步理解历史故事的内涵。

image.png

  (三)支持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深度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支持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生成知识。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时,除了讲述故事外,还应为学生的学习留足空间。教师在课堂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分析故事中包含的意义。可结合故事内容创设学习任务,为学生的课堂探究提供支架,并以此促进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二、深度学习下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的策略

  故事化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深度学习下开展故事化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把握好故事的选择、运用、呈现和分析环节,依托故事有效组织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故事的价值。

  (一)根据教学需求,合理选择历史故事

  合理选择历史故事,是开展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的前提。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既要与历史教材的内容相符,又要能为教材提供适当的补充。相关的历史故事要能展现特定时空下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历史事实。与此同时,故事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深度,促进学生把握历史的本质。教师可基于较细的切入点选择故事,以故事促进学生对整个历史背景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时,需要让学生了解秦国通过变法增强国力的历史过程。教师可选择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聚焦这个人物介绍秦国的变法过程。具体而言,要围绕商鞅变法的主题收集丰富的材料并加以筛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自主整合内容,包括商鞅的出身背景、出仕经过、变法主张,以及遭诬陷的结局。其中可引入一些生动的片段,如以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的片段,说明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的遵守程度。将以上的故事用于教学,以人物经历为线索,让学生了解秦国变法的起因、过程及影响,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二)立足课程内容,把握故事运用时机

  根据深度学习的理念,对历史故事的运用要与教材主体内容融为一体,突显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课前选择的故事包含着特定的意义,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够领悟其中的意义。这意味着,教师要立足课程内容,把握故事运用时机,在恰当的节点上引入故事并开展教学,让故事真正充当学生认知的“脚手架”,以故事助力深度学习。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失败的结局和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以及一些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如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战败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课本中旅顺屠城的相关内容后,讲述了慈禧太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挪用军费准备六十大寿庆典的故事。虽然甲午中日战争中战士罹难,国家处于危亡的边缘,但是清廷仍然奢侈无度。学生将课本内容与教师引入的课内故事两相比较,便可以发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加深对晚清政府之腐败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前要做好铺垫,形成梯度化的教学结构,有效促进学生理解故事的意义。

  (三)根据学习规律,直观呈现故事内容

  呈现故事是有效开展故事化教学的关键。教师要通过故事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把握历史事实。教师在呈现故事时顺应学习基本规律,体现直观性、情感性、趣味性,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1.结合多媒体素材,加深学生印象

  深度学习的开展,以感性经验的获得为基础。开展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故事获得一个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学生掌握了历史事实,才能对其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分析。教师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可以运用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来呈现故事。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剪辑近年来优秀的影视作品,将其呈现在课堂上,以此提供丰富的视觉化线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事件。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包含“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三课的内容。这个单元介绍了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当时的新思想鼓舞着想要救亡图存的人们,全社会充满了求新求变的革命气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社会氛围,教师可以从《建党伟业》《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中截取相关片段,用于课堂教学。先由教师口头讲述故事,再播放影视片段,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多媒体素材同时输出视频、语音、文字信息,能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环境产生真切感知。教师在播放多媒体素材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素材的意义,提升历史理解能力。

  2.注重融入情感,生动讲述故事

  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除了传递历史事实,也应注入丰富的情感。情感教学符合深度学习的理念,能够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同,可以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开展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时,教师要锤炼故事讲述的艺术,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演绎故事。例如,在教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教师将其分为“依依惜别”“长路漫漫”“矢志不渝”三个部分,讲述了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其中突出张骞辞行汉武帝、在沙漠中前行,以及突破万难回到汉朝的情节。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融入充沛的情感和生动的对话,演绎出汉武帝交付重任的殷切之情,以及张骞牢记使命的大义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以这种方式呈现历史故事,用故事触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image.png

  (四)深度分析故事,助力学生素养提升

  对历史故事的分析是故事化教学中的关键模块,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故事教学要体现深度,促进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历史学科中的探究方法。

  1.提出适切问题,引导自主思考

  深度学习模式下,问题是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驱动力,是重要的导学支架。教师呈现历史故事后,可针对故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故事中的意义。运用提问法,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而非单纯由教师来告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促进学生探寻不同历史事件中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一课时,教师在课中讲述了“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两个故事。针对故事提问:“请说一说,为什么会发生‘杯酒释兵权’?”学生回答:“为了削弱将权,强化中央集权,巩固新生的宋朝。”教师再提出问题:“请将宋朝初期的措施,与唐朝由盛转衰的史实做比较。说说北宋时期的政治,是否吸收了唐朝时期的历史教训?”学生意识到,唐朝的国运正是由于藩镇割据而发生了扭转。因此,在宋初时,统治者以史为鉴,通过集中兵权来稳固统一的局面。教师以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故事的深度思考,促进学生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2.关联其他史料,促进交流讨论

  历史故事是经过了一定加工的教学素材,是教师针对教学需求、实际学情进行整合、编创和优化的结果。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可将历史故事与其他的史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史料提供的信息,分析历史故事的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同时挖掘利用历史故事和可信史料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后,教师在课堂中讲述了故事“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与此同时,引入《日益斋日记》中记载的李鸿章自述:“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教师鼓励学生将历史故事与这则史料合并起来思考,要求学生分析李鸿章在戊戌变法中的立场。通过分析史料,可以发现李鸿章反对旧法而赞成新法,持有与维新派人士相同的主张。再将故事与史料合并,明确李鸿章在戊戌变法中表面消极、内里支持、事后保护的态度。借助以上的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深层次能力,让学生学会全面看待历史人物,发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总结述评,提升学生认知

  针对历史故事开展了问答互动、交流讨论的活动后,可由教师进行总结述评。这是体现故事化教学的深度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学生提升认知,升华情感。教师要从自身的角度阐发历史故事的意义,将其上升到一定高度。此外,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与整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例如,在教学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钢铁长城”一课时,教师讲述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的始末,之后提出问题:“辽宁舰的建造过程十分曲折,请说说它对我国海军现代化发展的意义?”“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请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一说。”基于问题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辽宁舰的建造,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海上作战能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像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那样的局面,将不再重演。旧中国与新中国海疆安全的差异,是科技、经济、政治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中国有了强大的国力,才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教师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展开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总结述评可以突显关键概念,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故事化教学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于实践中具有可行性。深度学习下的故事化教学是以故事为重要学材,通过对故事的呈现与分析,促进学生实现多维发展的活动。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历史故事,并在历史课堂中有效应用故事开展教学,进而以故事为支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鑫.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知识文库,2023(16):55-58.

  [2]乐小莉.论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4):116-117.

  [3]郑惠玲.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7):13-14.

  [4]吴彬彬,张丽云.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2019(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