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为例论文

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为例论文

6

2024-12-09 14:08:1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基于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针对性地发展综合能力、高阶思维。依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要立足深度学习背景组织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以实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的目标,使其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文章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蜜蜂》教学为例,围绕教材分析、过程优化和教学启示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旨在为学生创建开放式、探究式的阅读环境,使其形成高阶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摘要:基于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针对性地发展综合能力、高阶思维。依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要立足深度学习背景组织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以实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的目标,使其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文章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蜜蜂》教学为例,围绕教材分析、过程优化和教学启示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旨在为学生创建开放式、探究式的阅读环境,使其形成高阶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阅读教学

  在学科教学领域中,深度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其核心在于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深入探究、自我反思以及创新创造,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同时,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处于深度学习状态中的学生,往往能够展现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深度学习过程的推进,学生还能实现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变。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带动学生从浅层认知迈向深层理解,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在明确深度学习概念及其价值的基础上,应当结合深度学习的特点,精心设计并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潜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深度阅读能力。

  一、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蜜蜂》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从单元导语来看,此单元的人文主题可以概括为“奇妙的自然界”,语文要素可以概括为“借助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指向阅读)以及“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指向习作)两部分。

  从《蜜蜂》一文的内容来看,它并不适合展开概括大意式的要素训练,那么,在此文的教学中应该教些什么呢?通过研读教材可知,单元导语中有一部分内容指向了单元主题,即“自然界如此奇妙,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而“留心观察”便是《蜜蜂》一文的教学要点。在明确“教什么”的问题后,教师接下来需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蜜蜂》一文的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和第二题,以及“资料袋”,还有“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都体现了“留心观察”这一教学要点。基于以上分析,教师需将课文、课后习题、“资料袋”、“词句段运用”以及“习作”等内容关联起来,梳理出一条“读写结合”的教学线索,这样便能构建起以《蜜蜂》为主要授课对象、以“留心观察”为教学要点的教学体系。

  一方面,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习作”中的语文要素与课后习题的第一题紧密结合,指导学生梳理并补充实验步骤,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而掌握如何清晰地叙述实践过程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应将课后习题的第二题和“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有机融合,让学生逐步掌握如何清晰、具体地表述实验过程,从而为其后续的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剖析,教师已经清晰地理顺了《蜜蜂》这一课的教学核心,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这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其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流程。通过精心策划学习情境、合理配置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有效指导学生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并帮助他们总结与积累学习经验,最终促进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二、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策略

  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关键。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展开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实现思维层次的逐步提升。具体到对《蜜蜂》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读写结合”的主要线索,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为学生的文本阅读、书面写作等学习活动开辟广阔的空间。

  (一)巧借课后习题,组织思维训练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提炼信息、辩证思考的意识,让他们在对比、质疑等过程中,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身的观点,由此强化理性思维。

  经过课前自主预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放飞蜜蜂的目的以及作者得出的基本结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中,教师要结合课前预习成果,让学生默读课文,并自主完成课后习题的第一题,要求他们将图中(如图1)的内容补充完整。

image.png

  根据课后习题第一题的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和课堂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在阅读中精准地提炼出核心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能够根据从文本中提炼出的关键信息按照图1中的提示完成内容填写(如图2)。

image.png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精准地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还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这些信息进行有序整合,并将其准确填充至相应的文本框内。这样的训练过程将会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此外,课堂上的思辨讨论环节让学生获得了与同伴交流的机会,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他们能够更好地提炼出最精炼、最符合要求的答案。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资料袋”,深入研读课文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科学精神,让他们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

  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在学生理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行文结构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更深入地研读和解析课文,在思辨的过程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3]。以《蜜蜂》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解读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一步:提出问题:课文中为何没有直接描写法布尔发现十五只蜜蜂第二天都回了家,而是从三个时间段写了蜜蜂飞回家时的状况呢?

  基于这一问题,学生纷纷展开阅读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把握时机,及时开启第二阶段的引导。

  第二步:趁机追问:作者为何要这样写?他有什么目的?(出示教材中“资料袋”中的内容)

  在教师的持续追问下,学生可以展开深入思考,随后,教师要及时出示教材中“资料袋”中的内容。此时,学生正处于思维混沌的状态,“资料袋”中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走出思维误区,明确法布尔之所以没有直接描写蜜蜂回家,而是分三个时间段进行描述,是为了让读者体会科学精神,从而明白观察和发现的重要性。

  第三步:再度追问: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法布尔的科学精神?你能否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应深入研读课文,仔细寻找能够体现法布尔科学精神的内容,例如,法布尔在蜜蜂身上做标记,以确保参与实验的蜜蜂能够被准确辨认出来;他在放飞蜜蜂时,特别嘱咐小女儿要守在蜂窝旁,从而精确记录蜜蜂飞回的时间;此外,为了进行实验,法布尔甚至步行了八公里,这对学生培养科学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设计读写活动,锻炼表达能力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以语言为载体,再现思维历程。

  通过对教材的多重分析,教师梳理了《蜜蜂》一文的教学线索,即“读写结合”。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读写活动,让学生在读写相融的活动中转换思维并进行创意表达。以《蜜蜂》一文中的实验过程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任务:

  随文练笔:通常情况下,实验过程大多是以数字符号或者汉字“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来表示的。接下来,请你转换表达方式,以“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或者“先……接着……然后……随后……最后……”等的表达方式,重新梳理《蜜蜂》一文的实验过程。

  在明确了练笔任务后,学生可以展开创意写作活动,即结合课文内容写出实验过程,比如:首先,法布尔捉了一些蜜蜂,将其放入纸袋;其次,他带着纸袋中的蜜蜂走了四公里,且给每一个蜜蜂都做了标记;再次,他将蜜蜂放出来;最后,发现返回家中的蜜蜂有十五只。

  又如:法布尔先捉了一些蜜蜂,将其放入纸袋,接着告诉小女儿去蜂窝旁等待,自己则带着纸袋一直走了四公里,然后将纸袋打开,并给每一个蜜蜂做标记,最后通过下午、傍晚和第二天三个时间段的观察,发现有十五只蜜蜂回到了家中。

  通过读写结合训练,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实验过程,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先……接着……然后……随后……最后……”等语言表达方式。

  (四)布置实践任务,拓展认知范围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让他们立足现实生活,展开多样化的语言实践和审美创造活动,并深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内涵。

  基于以上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任务,以此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让他们能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统一迁移到课外实践活动中,从而增强读写能力。

  课外拓展:法布尔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未确认实验结果前,他用了“好像”“大概”等推测性的词语,而在记录实验时间时,他又用了“两点四十分”等精确的数词,这足以体现他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为了弘扬法布尔的科学精神,请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类事物或景物,展开连续观察和科学小实验,同时记录实验结果,并写一篇有条理、有逻辑的实验报告。

  利用这一课外拓展任务,学生可以结合现实体验,展开放风筝、喂蜗牛等实验活动,并着手写作实验报告,以此拓宽认知范围、提升读写能力。

  三、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启示

  以《蜜蜂》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探索了深度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要以问题为桥梁。要想达成深度学习目标,就要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而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探究的源动力,因此深度学习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以问题作为桥梁,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与互动;第二,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观点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只有坚定地维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料、组织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在深度学习背景下,为了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应紧密结合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剖析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核心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巧妙运用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资料袋”等资源,对阅读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随后,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取得的成效等,系统总结深度学习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启示,从而为今后的阅读教学积累宝贵经验。这种持续的努力和反思将推动阅读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丽韩.聚焦小学语文阅读力,推进深度学习:以三年级下册《蜜蜂》为例[J].教师,2021(17):31-32.

  [2]郑丹波.聚焦实验巧提炼圈连词语说过程:三下《蜜蜂》(第一课时)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21(7):31-33.

  [3]王巧玲.优化关键任务,推进深度学习:以三年级下册《蜜蜂》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3):17-20.

  [4]施晓芬.体验教学: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支架[J].七彩语文,2024(12):6-8.

  [5]曾柏玲.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路径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4(3):47-49.